回覆列表
  • 1 # 一個笑臉

    首先應該搞清楚主次關係,明朝前中期幾乎一直儲存著對於蒙古的軍事優勢,而且幾乎從瓦剌等部建立就開始了互市,因為明朝也需要蒙古的戰馬等來補充自己的軍事力量,並用中原的奢華物品腐蝕蒙古貴族。腐蝕蒙古貴族可參考宋朝與夏金互市,將強大的對手拉到與自己一個水平,然後用豐富經驗打敗他。

    儘管如此,大明自朱元璋建國初期到中後期仍然存在著來自北方蒙古諸部的威脅,雙方的戰爭更是幾乎跨越著整個明朝。

    明初強盛,太祖年間先是收復了淪陷400多年的燕雲之地,將蒙古人趕回了老家,隨後幾次遠征徹底搗毀了元廷,使得蒙古分裂。成祖則五次遠征一次次打擊韃靼、瓦剌等蒙古各部。而後雖然遭受了土木堡慘敗,但大明對蒙戰爭始終保持著防守優勢,可並沒有徹底消除蒙古的威脅。

    明中期後力量衰弱,明朝廷對於蒙古各部處於全面防禦態勢。在北方,明朝還建立了一整套防禦體系,並以封王、通貢、互市等手段,牽制蒙古諸部。

    明朝邊防的重點是對付北方蒙古勢力的威脅。從洪武初年開始,太祖就著力經營北方,派重臣加以鎮守,並且將自己能征善戰的兒子分封在北方。

    明成祖朱棣更是考慮到蒙古各部的威脅,將國都遷移到北京,開創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統治新思路。

  • 2 # 靜夜思160519196

    不會,遊牧民族就是一群不勞而獲的強盜,對於他們來說,對面的中原人就像圈養起來的羔羊,任他們欲所欲求,他們只要付出一點點代價就可以獲得巨大的收穫,這筆買賣完全划得來。對他們,只有犁庭掃穴,打痛,打怕他們才行。就像趙牧帶兵直接端了他們老巢,毛文龍殺光部落的女人孩子一樣,他們才會害怕。

  • 3 # 名字太難改隨便寫一個

    首先,你要搞懂明蒙關係是敵是友,好顯然稱不上朋友,而且非但不是,蒙古人還時不時來搶東西,這已經可以稱得上是世仇了吧?

    然後,既然是這種不太友好的關係,互市是對誰更有利?是戰馬不足的明朝?還是缺少先進科技和物料資源的蒙古?好像都差不多,但是讓蒙古人生活過得舒適些來打自己?

    最後,明皇朝內部那些迂腐的文官最看不起野蠻人,你想讓他們那麼容易答應是很難的,但是太過於趾高氣揚那當然是蒙古人不高興了,所以每次開通馬市那都叫劃時代。

  • 4 # 而知而行的歷史

    蒙元入主中原,歷時百年,黎民百姓苦之。朱元璋崛起於江淮之間,15年間征戰天下,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元廷北遷,號為北元。

    此後,為在政治上徹底清除蒙元的影響力和威脅,洪武朝前後發動了11次北伐,永樂朝發動了五次大規模的北伐,終於將北元統治機構打散,蒙古各部重新回到了各部封建的分裂時期。

    (明朝初年形勢圖)

    然而,蒙古此時仍具相當實力,而且朱元璋和朱棣對蒙古採取了剿撫並用的策略,對一些久遷內地的蒙古人遇之甚厚,招募為兵勇。在明軍中,有不少蒙古兵建制。除此之外,朱元璋的民族政策的開明之處還在於,對與蒙古有仇隙的女真人也一併重用。所以,明朝時雖然對夷狄亂華時期的風土人物矯枉過正,但是並沒有進行民族仇殺,明朝初年的民族政策是相當穩健和成熟的。

    蒙古人失國後,損失慘重。蒙古高原深處內陸,經濟結構單一,只有畜產一途,鹽鐵茶布油鹽等生活必需品都有賴於與內地貿易才能取得。蒙古貴族退往北方草原,原本只是以退為進。到後來發現在鐵血戰爭中成長起來的明軍戰鬥力強悍異常,蒙古人不能捲土重來。這時,苦寒之地,物資短缺的問題就成為了蒙古人能否繼續存在下去的生存問題,不得不重視起來。

    (永樂北伐)

    天無絕人之路,蒙古人發現了走私的路子。戰爭期間,蒙古人透過中間商走私能夠獲得一些物資。隨著錦衣衛等明朝內部糾察勢力的增強,這一條路也斷了。朱元璋甚至因此賜死了犯禁的駙馬歐陽倫,體現了對蒙古禁市的皇權意志。

    蒙古人這下徹底沒轍了——打也打不過,惹也惹不起。現在,蒙古人連日子都幾乎很難過下去了。他們鋌而走險犯境,被明軍一番連敲帶打,蒙古各部苦不堪言。在太祖、成祖時期,蒙古人不能成為邊患,被徹底打服,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其中就有禁市的效果。

    這時,明朝發生了靖難之役,大量的邊疆衛所士兵內調,對蒙古長期保持的高壓態勢因此減弱了不少。蒙古人趁此又大量走私,同時兀良哈三衛派兵幫助朱棣征戰,藉此換得了與明朝開放互市的權利。不管如何,好歹在長城的禁運鏈條上開了一個口子,蒙古各部紛紛前往三衛駐地,換取各種生活物資,兀良哈三衛作為中間商因此賺的盆滿缽滿。

    成祖時期兵威甚盛,蒙古望見明軍的旗幟就遠遠的躲開,因此明朝在此時表現的相當自信,不僅把孤懸在外的衛所廢棄內遷,還對蒙古各部進行了遠交近攻、扶弱抑強的縱橫之術。明朝透過多次征伐,發現討滅蒙古的成本太高,而且從歷史經驗上看,剿滅蒙古不過是又一次為其他遊牧民族做嫁衣。所以明朝對蒙古的剿滅僅滿足於經濟上的稱貢和政治上的臣服,只要蒙古人馴服,明朝皇帝甚至可以透過“通貢”的形式對蒙古人格外開恩,讓他們感到天朝的恩德。

    (瓦剌盛極一時)

    通貢是蒙古封建主與明廷之間的特殊貿易形式。在蒙古各部與明朝的政治、軍事關係比較緩和的時候,他們經常派遣使者攜帶牲畜及其它特產送給明朝皇帝,稱為"進貢"。對此明朝以較高的價格折算成一定數量的布帛綢緞、衣服、醫藥、各類生活用具等讓使者帶回,同時送給一些銀兩,稱為"回賜"。

    這本是成祖時期的恩威並用的做法,蒙古人也一直叩謝天恩,不敢有非分之想。但是到了宣宗朝,明朝的對外政策轉向,盡撤邊境衛所,政策趨於保守,士兵戰鬥力也開始下降。蒙古人逐漸畏威而不懷德,開始鑽起了通貢的空子。

    由於通貢使蒙古各部酋長得到大量的物品,所以酋長們透過頻繁進貢,換取回賜。明朝政策一開始息事寧人,花幾個小錢打發了事。後來,蒙古人蹬鼻子上臉,來的人數越來越多,進貢的物品也越來越多,擺明了就是把進貢當成一本萬利的生意來做的。明朝政策花錢買面子的事做過幾次之後,發現這冤大頭不好當,因此就朝規定了嚴格的貢道和貢期。蒙古人哪兒管這些?他們是皇帝陛下忠心的臣子,要想皇帝效忠。名聲和實惠都得了,明朝氣的不打一處來。瓦刺也先時代的通貢次數最多,常常是前使未歸,後使踵至。通貢規模也最大,如1447年一次就派出使者2472人,貢馬4172匹,貂鼠、銀鼠、青鼠皮12300張,使明朝窮於應付,難於籌措"回賜"。因此,明朝不得不降低迴賜標準,結果惹得蒙古人當街撒潑,雙方的“友好關係”因此破裂。也先回去後就開始準備起兵造反,而此時的明朝雖然看起來還是那個龐然大物,但是士兵戰鬥力已經下降了不少,“土木堡之變”因此發生了。

    (北京保衛戰)

    明英宗復位後,恢復了通貢,同時還開放了榷場互市。這對明朝是可有可無的經濟手段,對蒙古可是事關生死存亡的大事。

    互市是在邊境指定的地點由蒙古人與明朝進行的貿易。因為馬是蒙古人的主要貿易產品,所以互市也叫馬市。一般每年開設1、2次,由明朝專門委任官吏負責組織、監督、管理。互市先以官市形式進行,即定出馬的價格,然後由明朝官方用銀、鈔,或用內地手工業品折價來收購馬匹。各地及各個時期官市上的馬價和貿易額都不相同,"俺答封貢"的第一年目1571年所定的馬價是,上等馬一匹值12兩,中等馬10兩,下等馬8兩,得勝堡、新平堡、張家口、水泉營四處馬市共易馬7874匹。隨著蒙古地區經濟的發展,貿易額累年遞增。明朝政府對蒙古地區的互市,作為一種經濟手段的同時也是政治手段,希望透過這種貿易來誘使蒙古高層腐化墮落,以求得邊境平安。有名的三娘子,就曾感嘆過:願再生為中華人。

    (三娘子:願生為中華人)

    成化年間,朝廷對東北用兵,戰事再起。到明孝宗弘治年間,蒙古達延汗統一東部蒙古,移帳於鄂爾多斯,此為左翼蒙古南遷。明朝發兵襲擊,明蒙雙方的和平貢市關係中斷。到正德、嘉靖年間,西海蒙古各部也屢屢求貢,終未實現。蒙古自明朝中葉後,勢力已經恢復,明廷不能制。俺答汗時,還經常派兵攻打要塞,以軍事威脅要求開放邊市。明朝無法,只好應其所請。此時的蒙古,雖然不能再次入主中原,但是在互市的事情上已經不需要再看明朝的臉色了。

    明朝一直都有國營生意和民營生意,政府收取的賦稅太低,只有3.3%,因此只好透過資源壟斷來貼補一點家用。所以,明朝政府一直在為錢發愁。這樣,在互市這件事上,除了官市之外,政府還允許在同一地點進行民間交易,即民市。蒙漢人民用貨幣或實物購買、交換對方的產品,交易的範圍遠遠超過民市。蒙古人既可用馬,也可用牛、羊、騾、驢、皮張、氈毯、鹽、木材等來換取漢人的布、絹、絲、緞、農具、鐵鍋、紙張、醫藥、糧食等。交易額也往往超過官市,政府時也收取一定的稅收。

    (達延汗統一東部蒙古)

    包括官市和民市在內的互市,地點和次數有限,人民頗感不便。後來在土蠻和襖兒都司與明朝的沿邊地帶,開設了月市,也稱小市。明朝政府已經禁止不絕,走私成為光明正大的行徑。

    蒙漢互市經歷了長時間的發展變化,從1405年明朝在開原、廣寧開設馬市,專門與兀良哈三衛進行交易之後,到1438年為瓦刺開設大同馬市,後來由於"土木之役"及也先之死,大同馬市關閉。1551年在俺答汗的強烈要求並以武力相逼下,一度恢復大同馬市,一年後被明朝單方面取消。l571年(隆慶五年)在張居正和戚繼光的運籌之下,終於實現了蒙漢和平,互市貿易得到空前發展,先後在大同得勝堡、新平堡、守口堡,宣府張家口,山西水泉營,延綏紅山寺堡,寧夏清水營、中衛、平虜衛,甘肅洪水扁都口、高溝寨等十一處開設馬市,貿易的規模和維持時間之久,都遠遠超過以前。

    從1595年(萬曆二十三年)起,還在遼東義州開設了木市,附近的蒙古人在市上以木材交換內地產品。所以,終明一朝,與蒙古的互市一直在曲折中進行,戰爭沒有阻斷在長期歷史中形成的南北經濟交往。

    明朝末年,女真崛起,東北邊事大壞。明朝政府還與蒙古林丹汗結盟合作,明朝以銀子收購女真頭顱。在科爾沁等部遭遇饑荒時,袁崇煥也沒有因為蒙古部可能與女真人勾結,將物資倒賣給女真人而選擇坐視不救,與蒙古市米,因此還成了政敵攻擊的一項罪過,此為市米資敵。

    (女真與蒙古各部示意圖)

    之所以蒙古人最終與女真合流,並組成了蒙古八旗,成為侵略漢地的急先鋒,這與明朝對塞外蒙古各部之間的關係研究匱乏,缺少相應的縱橫之術有關。蒙古林丹汗雖然是黃金家族嫡系,然而在明朝末年,林丹汗倒行逆施,“攘外必先安內”的策略,使得大量的蒙古部落投靠女真。明朝沒有察覺到這一變化,一直與林丹汗合作,從而構怨蒙古其他各部。林丹汗最終被皇太極擊敗逃走,皇太極也被蒙古49個封建主尊為共主。曾經不可一世的蒙古人,此時選了一個女真人當大汗,也算是沒有節操了。滿人也不敢大意對待,透過聯姻、宗教等各種方式籠絡蒙古各部,終於形成滿蒙一體的政治格局。然而,清朝的禍心豈是蒙古的這些封建主所能瞭解的?

    因此,明朝一直在於蒙古進行著互市,蒙古的軍事威脅長期以來並不對明朝構成嚴重威脅。明朝對蒙古有著冊封關係,蒙古算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地方政權,而不能看成是國與國之間的關係。無論是也先也好,俺答也好,他們的目的並不是要進犯中原,而是要用軍事手段,要求明朝對他們的冊封,比如在英宗被俘後,也先致書明朝,所要求的也不過是開放榷場。明朝的談判人員質問也先是以下犯上,也先語噎不能言。

    (戚繼光鎮守北方)

    到了天啟時代,明朝已經腐敗不堪之時,蒙古大部分部落首領還是奉明朝為正朔,並出兵助明朝。直到崇禎時期,隨著袁崇煥下獄,林丹汗敗走,蒙古人才鐵了心上了女真人的船。然而,這船上的也有些心不甘情不願,在三藩之亂時,蒙古察哈爾部布林尼趁機舉兵,清朝變生肘腋,無兵可調,差點釀成大禍。叛亂平定後,有大臣建議“歸附及擄來之察哈爾人等應解京,隸八旗滿州、蒙古佐領下披甲,其老弱人丁賞給被傷官兵”。康熙“從之”。清廷將察哈爾部眾從遼西義州邊外遷徙到宣化、大同邊外安置,按滿洲八旗建制,設定左右兩翼察哈爾八旗。至此,蒙古人反抗清王朝的歷史,才終告一段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可變長子網掩碼到底怎麼理解?怎麼實際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