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安交大黎荔
-
2 # 函三堂
大雪飄,撲人面,朔風陣陣透骨寒。
彤雲低鎖山河暗,樹林冷落盡凋殘。
往事縈懷難排遣,荒村沽酒慰愁煩。
喜歡京劇裡《野豬林》這段描寫,著實精彩。
-
3 # 春華秋實1341548
迴文捲簾四季詩
春景:鶯啼綠柳弄春晴夜月明!
夏景:香蓮碧水動風涼夏日長!
秋是:秋江楚雁宿沙洲淺水流!
冬景:紅爐黑炭熾寒冬御雪風!
注:這四首10言聯各自來回復讀,皆可成一首七絕,而且四首絕句,分別寫出四時景色。
春景詩:鶯啼綠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綠啼鶯!
夏景詩:香蓮碧水動風涼,水動風涼夏日長!長日夏涼風動水,涼風動水civilian香!
秋景詩:秋江楚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淺水流!流水淺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楚江秋!
冬景詩:紅爐黑炭熾寒冬,炭熾寒冬御雪風!風雪御冬寒熾炭,冬寒熾炭黑爐紅!
這四句迴文捲簾詩,是利用古漢語以單音詞為主。可以前後搭配,能從多種形式組合的特點創制的。讀成七言絕句後,詩句還具有頂為。迴環之趣,令人叫絕!
-
4 # 迴歸8940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
5 # mqy147258
謝邀。在古代詩詞中,有許多描寫天氣的優美詩句。如:1.塞外秋。"水寒風似刀。""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大漠孤煙直,黃河落曰圓。" 2.風雲曰月。李白《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 3.冰霜雨雪江山。春雨,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細雨,杜牧《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江南春絕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山峰水雪,王維《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曠,極目天氣垢。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觀獵》"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煙雨 朦朧,張志和《漁父歌》其一,"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韋莊《臺城》"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等。
在這裡,擷取杜甫《秋興八首,其一》,與友共賞,體會古人寫景狀物的藝術奧妙。曰: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涙,孤舟一繫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該詩是杜甫於大曆元年(公之766年)秋作於夔州。作者感於長江秋色,表達思念故國之情。因霜風襲,滿山楓樹葉由綠變紅,巫峽氣象蕭條陰森,思念邊寒秋菊兩開(兩年,開了兩次),自己因思故土而數次落淚。因天寒臨近,催人裁剪縫製暖衣,搗衣聲顯得更加急促。作者抓住表秋的景物極寫秋天蕭色。如"玉露""凋傷""氣蕭森""浪波連天湧""風雲接地陰""叢萄""寒衣"等,順手拈來,描寫氣象萬千,可謂妙哉!
可見,抓住表現景物天氣的極具特徵的,天象、物象,雲水冰霜雨雪,山水樹,花鳥等詞語,配搭調節語序,呈現季節特徵及意境,是古人描寫天氣的藝術表達技法。
上述所見,友們認為如何?
-
6 # 搖曳盛開
一、古人留下了很多精美的詩篇描寫天氣的
比如春天:
宋代:趙令畤《春風依舊》
春風依舊,著意隋堤柳。搓得鵝兒黃欲就,天氣清明時候。
夏天是這樣描寫的:
【宋】陸游《初夏絕句》
紛紛紅紫已成塵,布穀聲中夏令新。
夾路桑麻行不盡,始知身是太平人。
秋天是這樣描寫的:
唐代杜牧《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描寫冬天是這樣:
唐代: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描寫雨天
唐代: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描寫風的天氣
唐代:賀知章《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二、中國各年代民間廣為流傳各種有關天氣變化的俗語。
1正月陰、二月星、三月、四月大雷公,五月雨、六月晴,七月、八月有大風,九月寒霜十月雪,十一、十二寒潮節。
2、一霧三晴,重霧三日必大風。滿天亂飛雲,雨雪下不停。
3、喜鵲枝頭叫,出門晴天報。
4、風大夜無露,陰天夜無霜。
5、白茫茫霧晴,灰沉沉霧雨。
6、傍晚黃胖雲,明朝大雨淋。
7、春霧雨,夏霧熱,秋霧涼風,冬霧雪。
8、東風送溼,西風乾;南風送暖,北風寒。
9、東南雷聲響,不見雨下來。
10、火燒烏雲蓋,有雨來得快。
11、開門雨,下一指;閉門雨,下一丈。
回覆列表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