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832638986208

     很多人把單個商品(或服務也屬商品)的利潤與剩餘勞動(剩餘價值)等同起來,事實上只有系統整體總利潤才=總剩餘價值(總剩餘勞動)。

     而《資本論》第三卷,論述了資本有機構較高的商品其價格普常遠高於其價值,而資本有機構成較低的商品其價格通常低於價值,而平均利潤率加到商品成本上的價格,被馬克思稱作“生產價格”,現實資本主義價格圍繞生產價格波動以保持平均利潤率均衡(低於平均利潤率的金錢積累)。也就是說資本有機構較高的商品其利潤一部部來自資本有機構較低商品的轉移支付,而資本有機構較低的商品其剩餘勞動(剩餘價值)會被資本有機構較高的商品透過轉移支付的形式抽走。

      而服務業有些服務是有機構成的較高的商品。

    至於很多人把不把服務業或者物質生產領域的勞動本身看成價值,是一種商品(貨幣)拜物教邏輯,即不把價值看作是某種勞動本身,而是看作勞動的結果,潛邏輯認為價值是相應的實物。

    我們來看看《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價值定義: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1844年經濟哲學手稿》的價值定義:價值是異化的人類勞動。(看清楚沒有,在這裡價值不是實物,而是某種人類勞動本身。)而價值代表含義,卡爾.馬克思用來權力一詞來表達。因為支配他人的勞動就代表的權力。並且人支配人,人玩人權力關係上的勞動,完全與技術生產率無關,這與人與物的關係(技術關係)上的勞動與技術生產率相關不同。

    (剩餘價值或者剩餘勞動最簡單的表述,假設資本家支付工人勞動力的價值是5小時,而資本家實際驅使工人勞動10小時,那麼剩餘勞動就是5小時。而價格是一筆價值量的貨幣計量。)

    同時在馬克思的《剩餘價值學說史》中,在批判了斯密把物質生產領域的勞動定義成生產性勞動後,指出在資本主義範圍內,能夠給資本家帶來剩餘價值的勞動就是生產性勞動,生產性勞動就是價值(交換價值)。

    而明星的收入、以及這些行業資本的利潤顯然是其他行業商品剩餘價值的轉移性支付。

    ————

    物質數量主義就是商品(貨幣)拜物教,潛邏輯就是把價值當成一種實物,把價值、資本測量等都當成相應的實物向量,而不是認為價值是某種人類勞動本身。商品(貨幣)拜物教者認為金錢(價值)代表的是財富、蛋糕,而不認為它代表了人支配人勞動的權力。因為商品生產中物的關係掩蓋了背後的人支配人勞動的權力關係。

    可以說經濟學(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等)研究的是財富、增長、資源配置,而馬克思經濟學研究的確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人支配人勞動的權力(奴役)關係。

    ————

    另外使用價值是物質在那種形態下的有用屬性,使用價值大代表使用很廣泛,而不是反映為該死的“值”(交換)多少。比如空氣使用價值就大,但無交換價值(價值),即它不值錢。

    價值(價值)可以被消滅,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追求的就是消滅價值,終結商品生產,而使用價值是不會被消滅的,時間經濟追求的就是使用價值(使用),而不是追求該死的值(交換)多少,也就是社會制度追求以最小的時間消耗獲取最大化的使用,而不是追求該死的值多少。

    當然這也意味著企業、產業、價值等被根除,如工業、農業不再是產業,而是非商品化的社會性勞動,同樣服務行業也不再是商品化的產業,而是非商品化的社會服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給你感觸最大的歌是哪一首?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