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402603971534

    花鈿的起源

    有學者考證,“花鈿妝”確切的起源應是在漢代,也有人認為是秦始皇時期,又有人說是南北朝或唐朝。在眾多的傳說版本中,人們述及最多的還是南朝時期的一個故事。相傳南朝時,宋武帝有個女兒叫壽陽公主,這位壽陽公主生得花容月貌,十分美麗。有一天,公主跟宮女在花園裡玩得累了,就躺在殿下歇息,一陣微風吹來,從梅樹上飄下一朵梅花,正巧落在公主的前額,染下了一個梅花狀的印子。她的皇后母親看到了,覺得很耐看,就叫公主暫時留著,三天都不要洗臉。其他宮人看到以後,都覺著臉上頂個花印子十分漂亮,於是紛紛效仿。因為梅花畢竟只在冬天開放,其他季節怎麼辦呢?愛美的人們就想出一個法子,取不同材料人工製成花的樣子,來代替梅花貼在額頭上。後來,這一化妝方式傳到了宮外,在民間廣泛流行。此後,“花鈿”更是派生出了各種各樣的顏色和形狀,貼的方位也從額前眉心處,演變到了貼在耳邊、眉毛兩側、臉頰等處,或做成飾品插在頭髮上。

    鼎盛時期的景象

    “花鈿”最流行的時期是唐代,晚唐時發展至鼎盛。唐代李復言著有《續玄怪錄》一書,可作為一個小小的佐證。書中有一名叫韋固的男子,因不相信月老的“婚姻命定說”,就砍了他命中註定的那個尚在襁褓中的妻子一刀,那小女孩長大以後,果真嫁給了韋固做妻子,有頭上的傷疤為證。李復言描寫韋固妻“眉間常貼一鈿花,雖沐浴、閒處,未嘗暫去”,說的就是韋固妻為了遮頭上的傷疤,連洗澡和非正式場合也從不將“花鈿”摘下來。敦煌莫高窟中的那些女供養人像,許多臉上也都貼著“花鈿”,尤其燕形的“花鈿”在莫高窟中更是佔了很大比例,多貼在耳部附近或額頭兩側。令人感到驚訝的是,在莫高窟吐番時代的窟中,帝王和臣子的額前竟然也飾有“花鈿”,不知道是出於畫者的藝術渲染,還是當時的吐番男子當真作此打扮。

    唐以後的五代十國,在服飾妝扮上承襲了唐代的遺風。編撰於這個時期的《花間集》中,有多處詠到“花鈿”的句子,比如:“二八花鈿,胸前如雪臉如蓮。耳墜金環穿瑟瑟,霞衣窄,笑倚江頭招遠客。”從這些詞中,可以看到當時糜爛而奢侈的世風,這些偷安的小國,最終逐一被宋太祖趙匡胤收編到大宋旗下。

    消失於元代

    北宋時,“花鈿”依然還在女子中流行。沒有酒窩的女子,以“花鈿”來代替酒窩;有酒窩的,貼上“花鈿”來強調一下。黃的、黑的、綠的、紅的,各種顏色的“花鈿”可搭配不同顏色的服飾。南宋,自朱熹提出“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學思想以後,女子必須守貞潔,自然就不在社會上拋頭露面,也就不再那麼刻意地打扮自己了。元代是蒙古人的天下,花鈿漸漸淡出了歷史舞臺,唯有在一些傳世的書畫作品和考古發掘中,人們方能找到這種在古代曾經流行了一千年的時尚飾品的影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際網路思維的核心思想有定論嗎?是否具有科學性和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