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微茫

    不能,但是可以讓人關注到他們。

    例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其中就描寫了各種各樣的底層人民,他們無法反抗自己的命運,現實的黑暗沉重讓他們不得不屈服。在這部作品後,俄國描寫底層人民的作品越來越多,讓世界的讀者在讀到後開始關注底層人民,但也僅僅是關注。底層人民要想獲得更好的生活,還是需要自己的努力。

  • 2 # 十與四

    能拯救的自己的永遠是自己。

    不過好的文學作品可以引起社會共鳴,讓他們可以得到更多的關注,更多幫助。

  • 3 # 家駒手繪

    文學作品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映和揭示,文學創作的題材很多,豐富的生活給文學創作提供了廣闊的寫作空間和內容。這個問題涉及到文學的功能等方面的問題。

    一是文學具有非常重要的認識作用。每個人所處的生活環境、工作條件、年代時期等各有不同,都存在認識上的某些不足、優勢、短板等,也可以從不同的渠道獲得各自不同資訊、知識、現實、歷史等,透過文學去掌握,瞭解,認識不同世界,甚至遙遠的不可能到這的年代。儘管文學不是歷史史記,是採用形象思維創作的文學作品,是從真實中虛構創作而來的,比如,《紅樓夢》、《三國演義》等文學名著,可以從不同於史的角度而是從而藝術角度形象的去認識我們不可能抵達的年代。

    二是文學承擔的教育作用,可以影響很多人的人生經歷。讀文學作品同讀歷史文字傳遞給讀者的感受不同,獲得的教育,和接受的程度會有所差異。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文學語言的描寫、敘述、刻畫都帶有相當的飽滿情感,常常激勵人,給人以動力,充滿感人的正能量,受到感染、教育和啟迪。比如,著名作家魏巍的紀實文學《誰是可愛的人》,講的是抗美援朝志願軍英勇的故事,也曾選入中學語文教材,影響了幾代華人;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保衛-柯察金的形象,激勵過無數的人們,正面形象,教育後人。

    三是文學的審美作用,讓閱讀者體驗到文學營造出的不一樣的美感。語言在作家的筆下,創作出的人物形象,生動,飽滿,典型;對環境景物的狀寫,借景寫情,感人肺腑。筆墨充滿的深情刻畫,讓閱讀者享受到語言創造出的畫面,閉目靜思,那些優美的語言,富有畫面感,持續在腦海裡迴盪。比如,巴金的散文《懷念蕭珊》,回憶妻子的文字,讓人感動落淚。情感的真摯是文學的另一種美。

    綜上所述,文學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文學畢竟不能直接改變人的處境,文學的拯救不是物理學上的移動,而是與心靈有關。魯迅曾經棄醫從文,就是認為喚醒人們的心靈比醫治身體更有用。文學不是科技,不具備科技可以立即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的能力,但文學具有的人文精神,影響又在另一些方面。

  • 4 # 徐參海闊天空

    文學作品多數都在描寫底層人民,可是文學能拯救他們嗎?

    【答】文學是軟力,不是硬力。文學不能直接拯救誰。但文學可以啟迪引導讓人覺悟。

  • 5 # 獵人與自然

    我不同意這種想法,其實文學作品無論描寫何人何事,更多地是給讀者共鳴和啟發的,而不是拯救作品中的人設。底層人民的生活也許物質差一點,但並不代痛苦。文學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才能為文學作品。文學作品如果僅是生活的原搬模樣,那麼它必定缺乏熱情和希望,難以給人啟發和欣賞,就很獲得讀者的認可。文學作品多數描述普通人的日子原因是:

    “小物人大作品”是很多文章或小說的表現手法。文學寫作中,用兩種極端的衝擊,突顯特定時代背景、人物故事、表達主題,最終鮮活生動地讓讀者接受。如孔乙已,封建科舉體制下的悲劇人物,折射出那個年代部分人或多或少的影子,但卻不是真實人物,作為文學用諷刺式啟發時當時人們的精神。而拯救與改變更多地是靠社會革命、知識更新、創新驅動去推動。

    2、文學市場的需求紮根基層,普通人的生活。文學直接需求是紮根於生活,尤其很多真摯感覺並不會因為層次高低有差異,更多地為人性、真愛所決定,更多地在平凡中見偉大,比如母愛從來不會因為貧究而匱乏,在平凡中更見感動。

    3、作品的主要讀者是普通人群。創作出來的文學作品要有讀者,而大部讀者都是普通大眾,底層的人們。所以作品描述他們的生活才能更多地引起共鳴與喜愛,同時讓人不會感到曲高和寡。

    4、作家很多本身就出自底層。作家很多也是經歷了從低層走向高層,或高層墜落基層的跌宕起伏後才寫出不朽名著。底層的人們對人間冷暖、善惡體驗顯然比優渥的高層深刻。很多家庭都是透過祖輩不斷奮鬥才出人頭地的,經歷了底層的掙扎,並不是天生含金鑰匙出生。所以他們的情感更多地源自對基層的理解。比如《圍城》裡面的人物和哲理顯然就和當時的作品生存狀態和經歷密切相關,作品對當時社會的激變體驗,組合成極致的文學作品時,感動讀者,讓人閱讀後,總隱隱約約感覺其中有自己的身影或需求。

    綜上原因,文學作品多數都在描寫底層人們,源自創作的原動力、源自廣大讀者的需求和希望,也源自作者對社會基層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文學作品多數都在描寫底層人民,更多地是為了能與讀者共鳴,啟發生活、抒發真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文題目可以加標點符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