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Mnbcxs

    鉛筆,顧名思義應當是鉛做成的筆。然而我們現在所用的鉛筆筆心的主要原料卻是石墨而不是鉛。之所以稱其鉛筆是因為很早以前,人們的確是用鉛寫字、記帳。據記載,中國在距今1900多年的東漢初期,就有人使用鉛筆。在歐洲,早在希臘和羅馬時期,也開始使用鉛筆了。但這種名副其實的鉛筆並不好用,鉛條很容易折斷,寫出來的字跡顏色較淡,且筆跡模糊。 到了16世紀,英格蘭人開始使用一種石墨條。起初它主要是被商人用於給貨物做記號,因此,人們把它叫做“列印石”。相傳,“列印石”是由一位牧羊人意外發現的。 1564年,一場猛烈的颶風襲擊了英國坎伯雷的平原。風暴停息後,一位牧羊人趕著羊群路過大樹旁。他好奇地走到樹根坑旁,發現樹坑裡露出了一大片黑黝黝的石頭。“奇怪,這是什麼東西呢?”於是,他跳到坑裡,用手去模“黑石”,手馬上被沾得黑了;用指甲一劃,“黑石”上便出現了一道痕跡。這種又黑又軟的“石頭”他從來沒見過。 看著自己的一雙黑手,聰明的牧羊人忽然想到:用它在綿羊身上畫記號,自家的羊群就不會被認錯了。他連忙採了不少“黑石”帶走。由於這種“黑石”像鉛一樣,會使接觸到它的東西變黑,因此牧羊人稱它為“黑鉛”。 後來,一位精明的商人看到了“黑鉛”,認定這裡面有錢嫌。當時英國的貿易發達,商人們做買賣時需在貨物包裝袋上標號碼、寫字,可生意人一直苦於沒有理想的書寫工具。那位商人挖掘出“黑鉛”,將它切成條形狀,用布包起來,貼上商標,賣給做生意的人。 其實,這種“黑鉛”就是石墨。與真正的鉛筆相比,它劃出的筆跡粗黑醒目,效果好得多。因此,這樁“列印石”買賣生意興隆,整船整船的“列印石”渡過英吉利海峽,被運至歐洲大陸,幾乎成為各國貿易中不可缺少的商品。 “列印石”使用了一段時間後,人們發現了它的不便之處:筆跡顏色太深,容易脫落;稍一用力,就會折斷;書寫時也容易把手弄髒。如何克服“列印石”的這些缺陷呢?直至18世紀,德國化學家法貝爾攻下了這個難關。 法貝爾認為:要改良石墨,必須將石墨研成粉末,然後將它和某種物質粘合在一起,才能達到目的。按照這一思路,他進行反覆的試驗,結果發現:在石墨粉中摻進一定量的硫磺銻和松香,經加熱凝固後就可得到改良的石墨。它硬度合適,書寫流暢,字跡清晰,也不容易弄髒手。為了保護筆心,法貝爾還用紙條裹繞鉛心。於是,一種新式的鉛筆誕生了。 1760年,法貝爾籌資建立了鉛筆工廠,大量生產鉛筆。其產品不僅在國內銷售,而且還運往英國、法國等地。 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爆發後,英國、德國等鄰國對法國進行封鎖,鉛筆運不進來。這對於法國的作家、畫家們來說,無異於斷了糧食。當時,有一位名叫康蒂的畫家,下決心自己研製鉛筆。 康蒂知道,石墨的數量很有限,必須用盡量少的石墨生產儘量多的鉛筆。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在石墨粉末中摻進各種不同的物質進行燒製。結果他驚奇地發現:石墨中加入不同數量的粘土,或在燒製時採用不同的溫度,就能得到不同效能的鉛筆心。1790年,康蒂分別製出了各種不同用途的鉛筆。康蒂發明的筆使用效果好,頗受人們的歡迎。據說,拿破崙也很喜歡使用這種筆。 不過,不管是法貝爾還是康蒂發明的鉛筆,都存在一個大毛病:書寫時,稍不注意,筆還是比較容易折斷。 1812年,美國有一位心靈手巧的木匠——威廉·門羅給鉛筆“穿上”了木頭外衣。門羅別出心裁地造出了有保護物的鉛筆,即在兩條小木條上分別開一個凹槽,然後在一個凹槽上放上鉛筆心,抹上膠水,再將另一小木條的凹槽對準鉛筆心就形成了現代的鉛筆。為此,門羅還研製出了一種專門給鉛筆心“穿外衣”的機器。 此後,人們根據各種需要,研製出了更適用的不同的鉛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阿提拉為什麼被稱為“上帝之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