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故事匯
-
2 # 肇俊武
因為個人做了個“決定”,“被停掉”只是變成了個“差點”的事,如何評價?表明人與人的不同,差多了!
事業在人,更在於高人。
我認為回答這個問題的重點,在於如何評價餘承東這個人,而評價的關鍵,是這個舊事、故事有助於揭開餘承東的“秘密”,在華為外部,聲望何以那麼高?何以有華為“二號人物”之譽?何以有那麼高的作任正非接班人呼聲?這個秘密的核心,就是餘承東是一個不可多得而且不可替代的人。
差點被停掉,這是個真實的故事,載於華為在今年12月6日釋出的《華為是誰》紀錄片中,由余承東本人在裡面親口表述的,“大嘴”在自家人包括華為一號人物面前也沒謙虛。
尤其是,餘承東還有好幾個在與“差點被停掉”相同和類似的時刻做“決定”的故事,這足以表明餘承東是個什麼樣的人了。
相同和類似的故事多了,人就被相信了,包括那張"大嘴。
別人怎麼就沒這樣呢?
低端貼牌產品就放在那裡,客戶體驗差,規模非常小,設計和生產外包,2010年發貨量只有300萬臺,營收很低,誰都看到了,還聽到了外界稱之為“土醜審美的中國產機”甚至“垃圾合約機”的聲音,也就是清楚在外界沒有什麼存在感,但是,卻沒有人像餘承東那樣做出“做中高階產品,推廣華為的自主品牌”這樣的決定,反而眾口一詞地同意終止的意見。
難道僅僅是因為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嗎?餘承東透過主動請纓,已經坐上了消費者業務負責人的位置。
可以肯定,由這個決定,可以很自然地看出差別,是存在於素質、勇氣上的差別,更可以看出識見、格局上的差別,而由識見和格局就能鑑別出是不是帥才。
餘承東說當時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餘大嘴,是不是也可以叫做餘大膽?問題是為什麼膽子會那麼大,肯定是由於底蘊深厚、本為帥才。
後來至今也證明了餘承東就是個帥才。華為手機不僅從中華酷聯中單單脫穎而出,而且還博得了“安卓機皇”的美譽,這倒沒什麼可美滋滋的,關鍵是不僅有了中低端的,又是全球僅有的三款高階機之一,在中國、在全球奠定了高地位,也就是擁有了大優勢,而且還包括差異化的優勢。不能不重提的是,在與美國對戰時期,作為副業的手機業績,對華為主業、華為整體的助力是分外強大的。
相信未來的華為手機,由於有了餘承東這樣的人,必定具有更大的發展潛力。
相信未來的華為事業,由於有了像餘承東這樣的有素質、有勇氣、有識見、有格局,可以挽狂瀾於既倒、搶先機於未顯的帥才,必定保持興旺發達。
您相信嗎?
-
3 # 繁星落石
因為手機業務本身本身不是華為的主營業務,而華為手機崛起不是做中高階才崛起的,而是因為Google同意對中國廠商實現5年免費授權。
因為系統免費加上可以修改的許可權,使得包括華為在內的一眾廠商還是放棄貼牌和山寨正式涉及自己的產品。
華為後期受歡迎完全是出於對中國產品牌之光的追捧,其實華為手機真的有拉開和其它品牌之間的差距嗎,個人是持懷疑態度的,至少從體驗上沒有感覺到那麼明顯的優勢,以及在高階市場華為的表現甚至有些不盡如人意,高階市場就應該是技術領先工藝精湛的產品才擺上去,但是華為顯然沒有在品控和軟體方面做好準備。
當然進軍中高階的決定還是一個明智的決定,不進軍中高階市場,永遠也沒有大筆的鈔票可以賺。
-
4 # IT老菜鳥
但是的確,8年多前華為做的是低端的貼牌產品,這不僅僅是華為的策略,而是當時所有中國手機制造商都是這個策略。那個時候“中華酷聯”,全部是走運營商的低端貼牌道路。當然,我認為走這個道路的原因不是因為不想做高階,而是沒有辦法。
要成事都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在那個時代,中國產手機我覺得沒有任何做大的機會。當時的環境是什麼?安卓剛剛起步,觸控式螢幕也是剛剛起步,智慧手機的OS過去幾乎被NOKIA的塞班壟斷(微軟的系統不佔優勢),非智慧手機國際大廠和山寨企業並存,這是那時的市場情況。
所以,無論是走價效比還是走高階路線,國內企業沒有任何優勢。高階智慧機系統缺乏抓手,低端被山寨廠商擠壓,走價效比也不行,所以那時華為的終端沒有做大的土壤,那時的確是靠運營商貼牌賺錢的,而且的確老闆覺得不虧錢,然後準備賣掉。
至於餘承東決定做中高階、推廣華為的品牌,我覺得也不僅僅是華為的高瞻遠矚,而是一種大勢所趨,這裡面雷軍的作用也很大,小米其實做了很好的示範作用。
我覺得在雷軍做小米之前,各大廠商處於一個矇昧的狀態。當時其實天時、地利都有了,安卓和觸控式螢幕對傳統的手機本質上是一種顛覆,而且那時在3G建設初期,因此手機市場的的確確出現了洗牌的機會,就像現在的5G一樣。
華為手機也是很敏銳的抓住了這個機會點,“中華酷聯”中也就華為抓住了機會。所以小米讓中國產手機企業看到中國智慧手機制造業的新的方向和希望,所以那時的華為是學習小米的。
但是和小米不同的是,餘承東果斷的走了高階路線,這個和華為成熟的品牌定位不無關係。既然低端市場能夠成功,那麼高階市場也應該有機會。華為的產品線是要講利潤的,因為華為的研發投入很大,又要搞晶片,沒有足夠的利潤無法養活這麼多人
而且後來華為的標杆不再是小米,而是以蘋果為標杆,眾所周知蘋果是高階品牌的代表,因此華為就只能分化品牌,走高階的路線了。其實,那時定下做高階手機策略的不僅僅是華為,步步高集團的一加也是走這個路線
但是我覺得,低端品牌是不可能停的,以不管是中國還是海外,如果不是蘋果,光做高階都是死路一條。
回覆列表
華為從2003年開始做手機,當時一直都是以給運營商貼牌為主,所以那時候的手機上很少能看到華為的品牌Logo。
同時,華為那時做手機的困難很大。在2011年之前,安卓智慧手機還處於起步階段,基本是以三星、HTC、LG等品牌為主,另外國內還有一些低價的山寨機存在。
華為並沒有技術優勢,這也導致華為的手機業務銷量平平。有一句老話叫做“窮則思變”,也正是在華為手機當時的困境下,以餘承東為首的管理團隊才決定華為手機的今後發展方向。那就是做“高階機”。
2011年的國內手機市場並不平靜,不僅僅是華為做出了戰略變化,那一年還誕生了小米。
隨後的幾年,華為在技術研發方面加大了投入。根據手機部件的組成,孕育了架構設計、多媒體、音訊、通訊、電池、軟體等專業團隊。之後的幾年,華為迎來了其技術研發的紅利期。
2012年,在美國CES展釋出6.68mm全球最薄智慧手機Ascend P1 S;
2014年,華為推出了旗下大屏手機的重磅產品Mate 7,這款手機準確的瞄準了商務人士,以大螢幕、大電池作為賣點,也獲得了極高的銷量;
2016年,華為與徠卡合作,在手機攝像方面進行重點研發,這才有瞭如今華為手機優秀的拍照表現。
2018年,華為推出麒麟980處理器,其使用的7nm製程工藝,在效能上首次超過了同年的高通。這款處理器的研發成功,也讓華為進入了全球手機晶片主流製造商的行列。
如今再回首看華為的成功,是不是像極了人生的經歷。如果2011年就把手機業務停掉,必然沒有如今全球排名第二的華為。這也是“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的最美詮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