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很嚮往他的隱士氣質,學《歸去來兮辭》時瞭解了他的部分生平,從此對陶淵明再無先前那般的好感。其實他厭惡世俗黑暗這點,我是很能理解且有同感的。所以我才會嚮往他那種隱居。但在古代隱居不難,躬耕壟畝,古人點上這個技能點的能力比今人輕鬆不少。現在,就算想隱居,先不說能不能以一己之力種出東西養活自己吧,就說尋找和擁有一片適宜“隱居”的土地,難度就極大。再加上,現代人和社會的聯絡更緊密,責任這東西,是很難拋開的。那陶淵明又怎麼能那麼輕易丟掉責任呢?這就是我不平的緣由。他為什麼能輕易拋棄官位、棄了俸祿,讓家人跟著他一起捱餓呢?但換個角度想想吧,假如元亮先生沒隱居,委屈內心屈從官場,如今我們還能讀到那麼多清新恬淡的田園詩句嗎?若陶淵明不隱居,就是折損了一顆自由的心靈,我們就會損失一位偉大的文人。最終我明白了,陶淵明和許多人一樣,是個浪漫的天真者。我們為什麼要用我們的觀點或所謂的責任感去強行束縛別人呢?要我說,陶淵明唯一的錯在於他“傷害”了他的家人,除此之外,他的隱居、他的追求自由,我都選擇尊重——尊重但不追求。至於題主感覺《五柳先生傳》全篇自誇,我又搜了下原文看了看,他再自誇,也只是“誇耀”自己“不慕榮利”“忘懷得失”、質性自然這些,他說他是在治國方面厲害了嗎?恰恰相反啊。再說,官場黑暗、朝廷傾頹,難道是一個小小文人就能力挽狂瀾的麼?難道他在那種黑暗的環境中做點什麼,就真能起到效果?一個質樸文人,面對普遍黑暗的大環境時,不善處事且“善處事”即等同墮落時,他又能做什麼呢?古人不是都沒有愛國觀念,愛國的人,陸游文天祥之類一抓一大把。但是另一個角度想,對於古代很多人來說,天下是皇帝的天下,國亡了不過是換個統治的姓氏,所以魯迅說中國古代就分為“坐穩了奴隸的時代”和“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對於陶淵明,他本就厭棄世俗,那國亡這種“世俗”層面的事情,又怎麼扯得上他啊?他隱居後,就自己在一個人跡罕至的小角落裡自在過活,更是不必受世俗之累了,亡國與否更和他無關。總之,我雖然不能全部接受陶淵明隱居這一行為,但我尊重並欣賞他敢於追求自由的態度。
原本很嚮往他的隱士氣質,學《歸去來兮辭》時瞭解了他的部分生平,從此對陶淵明再無先前那般的好感。其實他厭惡世俗黑暗這點,我是很能理解且有同感的。所以我才會嚮往他那種隱居。但在古代隱居不難,躬耕壟畝,古人點上這個技能點的能力比今人輕鬆不少。現在,就算想隱居,先不說能不能以一己之力種出東西養活自己吧,就說尋找和擁有一片適宜“隱居”的土地,難度就極大。再加上,現代人和社會的聯絡更緊密,責任這東西,是很難拋開的。那陶淵明又怎麼能那麼輕易丟掉責任呢?這就是我不平的緣由。他為什麼能輕易拋棄官位、棄了俸祿,讓家人跟著他一起捱餓呢?但換個角度想想吧,假如元亮先生沒隱居,委屈內心屈從官場,如今我們還能讀到那麼多清新恬淡的田園詩句嗎?若陶淵明不隱居,就是折損了一顆自由的心靈,我們就會損失一位偉大的文人。最終我明白了,陶淵明和許多人一樣,是個浪漫的天真者。我們為什麼要用我們的觀點或所謂的責任感去強行束縛別人呢?要我說,陶淵明唯一的錯在於他“傷害”了他的家人,除此之外,他的隱居、他的追求自由,我都選擇尊重——尊重但不追求。至於題主感覺《五柳先生傳》全篇自誇,我又搜了下原文看了看,他再自誇,也只是“誇耀”自己“不慕榮利”“忘懷得失”、質性自然這些,他說他是在治國方面厲害了嗎?恰恰相反啊。再說,官場黑暗、朝廷傾頹,難道是一個小小文人就能力挽狂瀾的麼?難道他在那種黑暗的環境中做點什麼,就真能起到效果?一個質樸文人,面對普遍黑暗的大環境時,不善處事且“善處事”即等同墮落時,他又能做什麼呢?古人不是都沒有愛國觀念,愛國的人,陸游文天祥之類一抓一大把。但是另一個角度想,對於古代很多人來說,天下是皇帝的天下,國亡了不過是換個統治的姓氏,所以魯迅說中國古代就分為“坐穩了奴隸的時代”和“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對於陶淵明,他本就厭棄世俗,那國亡這種“世俗”層面的事情,又怎麼扯得上他啊?他隱居後,就自己在一個人跡罕至的小角落裡自在過活,更是不必受世俗之累了,亡國與否更和他無關。總之,我雖然不能全部接受陶淵明隱居這一行為,但我尊重並欣賞他敢於追求自由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