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懵懵影劇咖

    家譜,又稱族譜、家乘、祖譜、宗譜等。家譜也是傳統文化的一種,是記載同宗共祖血緣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蹟的特殊圖書體裁。

    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寫到:尋根覓本,追源探流,為人之天性,中外皆然。《族譜》,記述中華民族由宗族的團結,擴充到國家民族的大團結,這是華人才有的良好傳統觀念,應妥加應用。欲興民族,先從團結宗族開始。

    家譜猶如國史,我們每個人也應該加以繼承並弘揚傳統文化。畢竟,只有家和萬事興,才會繁榮昌盛。

  • 2 # 良人執戟2

    回答:

    水有源,樹有根。

    自從五千多年前炎黃子孫在一件簡陋的土陶容器上刻上一個最原始的陰陽太極符號後,中華文明由此開始。

    至今日,中華文化各種史籍,經典浩如煙海,司馬遷巜史記》是其佼佼者,正是古人們的辛勤付出,使中華民族的興衰交替,吐故納新的過程脈絡清晰,傳承有序。

    譜牒的作用與價值

    譜牒在古代是記述氏族世系的書籍,作為明世系,別親疏,辨尊卑的依據,也是繼承權位和財產的依據。在封建門閥制度森嚴的時代,譜牒又是選官和婚姻的重要依據。在門閥制度消除以後,宗族譜牒仍發揮著其記述一姓一族的歷史的作用。

    上圖是我收藏的一本"宗譜",它是重慶市巴縣漁洞的岺氏一族從何時、何地、來到這裡,有什麼人,家庭成員,族規、家法,字排班輩,祖祠祖墓,祭祀祝文等。請看下圖這本宗譜可貴之處在於,當時處於三十年代中期,續譜人居然留下一張"全家福"(見下圖)現在的許多人恐怕連自己的祖爺爺名字都記不起了,假如有一張祖爺爺當年的紳士派頭照片,那可彌足珍貴了。還有一個慣例即祖宗墓地在什麼地方,具體位置,那就更令人迫切需要一張船票回到祖爺爺墓地,和裡面的祖爺爺說二句話,敬三支香。這是我們民族的文化傳承之一喲。順便說一句,重慶巴縣漁洞的岺氏朋友需要迎回這冊宗譜的,請你留言,立即奉上,無任何要求。

    民間修譜、續譜由來已久,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每個人的活動圏子越來越大,尤其是沿海一帶,他們改革開放的意識領先於內地民間續譜,修譜時興,也出現了職業修譜人,他們仍然使用木質刻版(見圖)許多委託人仍然相信古色古香的規格、式樣,堅持手工製作,現在這門藝術也引起許多地方重視,甚至這一套製作方法竟然成為海內外華人參觀考察的專案,人們欣賞木刻的版本,宋體字,甚至親自用大棕刷操作一下。人們在三省交界處探查到了三江源頭,終於知道長江、黃河從何處來,去了何處,中間有哪些支流,一清二楚,老百姓有了家譜終於知道上輩人的上輩人的祥細情況,也知道下輩人的具體資訊,知道見面該怎麼稱呼,知道了自己的輩份,以後在路上看到一個小夥伴,雖然你己成年,也許按輩分你該叫他一聲:小么爸!

  • 3 # 楚邾

    在家譜序言中經常會看到“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這句話,不難理解,這裡將家譜與史書等同,家譜記載一個家族的歷史,史書記載一個國家的歷史,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具有可比性,同理,還有的家譜也會加上地方有志。這樣,家史、地誌、國史構成一個國家歷史書寫的基本脈絡,與傳統國家所倡導的家國觀念相吻合,其表現形式分別為家譜、地方誌和國史。所以,這種說法通常是主觀強調家史也即家譜等編纂的重要性,雖不免誇大,但確實是歷史書寫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也是學術研究中重要的史料之一。

    不過,家譜和國史還是有一定區別,“史則紀善惡、載興衰,著一代之顛末;譜則敘世系、別親疏,以昭一本之宗派”,也即家譜與國史在編纂目的上還存在一定差異。當然,家譜中世系是主要部分,除世系外,還有傳記,一般記載族人的事蹟,家譜中的傳記與地方誌和國史中的傳記也有很大區別,“志傳之例與史傳小異,與家傳則大不相同,蓋史傳賢奸並著,志傳則書善不書惡,所以樹風聲也,至家傳未免鋪張揚厲之作,志傳則事貴核實、詞歸簡要不敢附會也”,即國史中傳記無論善惡賢奸都有傳記,如《明史》中有《閹黨》、《流賊》之傳記,地方誌傳記則只記載賢、善而不書奸、惡,而家譜中的傳記,則存在誇張附會之嫌疑。這種說法不無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成語第一個字是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