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默恆

    我建議你就別“靜待花開”了,“雞湯”喝多了,對你和孩子都沒好處。

    這個問題其實好解決,但是你沒有說孩子的實際年齡,五六歲以前的孩子,從大腦發育的角度來講,還不能夠形成一個穩固的物權意識體系,如果強迫孩子分享,他根本就理解不了你為什麼要這樣做,這對他反而是一種傷害。所以不建議你讓6歲前的孩子分享(年齡視孩子具體情況有小幅波動)。

    對於六歲以上的孩子,如果你想系統性的學習怎麼教育,可以看看尼爾森的《正面管教》和高普尼克的《園丁與木匠》,簡而言之,把握好兩個關鍵詞“溫柔”和“堅定”,舉例:“媽媽知道你很喜歡這個玩具,他是你的,別人不會搶走。但你看那個小朋友也非常想玩一玩,你可以幫幫他嗎?她玩一會兒就會還給你的,媽媽會告訴他,這是你的東西。”

  • 2 # 家庭教育孫麗

    我們日常工作者經常遇到家長的這類問題,我來試著解答一下。

    分享,似乎是總會得到中國父母格外的關注和肯定的一個品質。

    首先,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也許我們應該先反思一下問題的反面:孩子不分享意味著什麼。

    孩子不分享意味著,他能區分自己的東西和別人的東西,他希望保護自己的私有物品不受損害,同時這樣的孩子有相當多,也是不會去越界去隨便使用他人物品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物權意識,特別是在孩子低齡的時候,尤其是2-4歲的時候都明顯,而大量的父母抱怨孩子不愛分享,也是這個年齡段的居多。

    因此當孩子不愛分享的時候,家長最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接納,接納他不愛分享的這件事情,從而讓他從心裡明白東西是有歸屬的,我的東西我可以支配,別人的東西他自己也可以支配,在這個基礎上才有可能進一步發展出,他很知道自己的東西可以被安全的擁有,他擁有這個權利才願意在可能的情況下,經過一些嘗試和體驗,去把自己的擁有支配權的東西拿出來跟別人共享。

    而現實中大量的父母其實把這個事情給做反了。經常看到有父母面對著一個哭哭啼啼不願意分享食物或玩具的孩子,不停的在旁邊教育

    “你不能這麼自私呀,你要愛分享啊,你看姐姐都把東西給你了,你也要把東西給姐姐玩啊!”

    最後孩子很難過很傷心很委屈的把自己的東西給出去了。

    你想想,這時候對於孩子來說,他是怎麼理解分享這件事情的呢?他一定認為,分享意味著被強迫!分享意味著不開心!那他以後還會願意分享嗎?!

    其次,當孩子理解了物品歸屬權,我們可以做些什麼讓他更樂意分享?

    這個過程中是父母可能可以去做一些事情的,例如,多次小步前進的強化,讓他孩子慢慢的體會到把自己的東西分給大家帶來的開心良好感覺,也可以創造機會在跟其他孩子一起共同出遊或玩耍的時候,有意識的讓他去把東西分給別人。通常而這種情況下,其實別的孩子也都會有一些分享物品或者食物的行為,這時候孩子才能體會到,哦,分享就是我也能得到好吃的好玩的,和我自己的不一樣!

    另外,還有很多的繪本或者是動畫人物形象都是講跟分享有關的父母都可以拿來用。

    總之,要想讓孩子分享,必須得先接納他的現狀,也就是不分享。

    最後,任何時候不強迫

    還有一個點就是,孩子就算已經知道了要分享,也已經會在很多時候分享,他同樣還是擁有不分享權力的,他永遠都不是必須分享。

    當遇到他特別心愛而不願意分享的時候,我們也應該尊重他。

  • 3 # 袁不晚

    孩子不愛分享,怎麼辦?可以看出,家長希望孩子能夠成為一位愛分享的人,或者說,一個在人們眼裡不自私的孩子。

    家長自己愛分享嗎?不分享是本分,願意分享是情分。

    己所欲,施於人。

    像我父母那一輩,家裡有好吃的,會想著給親戚鄰里分一點去。相應的,親戚鄰里有好吃的也會記掛著給我家一點,所謂禮尚往來,互相走動,這樣關係就好了。

    有的同事會帶吃的到辦公室,很客氣地給大家分一分。還有的會把吃的往公共的桌子上一放,誰想吃就自取。其他吃了別人東西的人,下次也會想著帶點什麼過來。

    但是,如果讓我們把自己心愛的包包、衣物或者電子裝置等拿出來分享,又會有幾個人願意呢?

    也就是說,成年人之間的分享,首先是你自己願意,而且是雙向的,是需要氛圍的。

    放到孩子身上也是一樣,得孩子自願才行呀。

    不分享就是自私嗎?有一種分享叫做“家長一廂情願的想法”。

    自私的人確實有不愛分享的表現,但反過來說時,不愛分享是不等同於自私的。

    家長會為孩子不分享而擔憂,是因為家長自己覺得或者怕別人覺得自己的孩子自私。

    所以,我們總能看到家長在勸說自己孩子分享:“不要這麼小氣,給小妹妹玩會。”“弟弟在看你呢,給他玩下又沒關係。”甚至會有家長在遇到熟人家的小孩子時,為了表示客氣,硬從自家孩子手中把玩具給拽出來,惹得孩子大哭或憤怒,回頭又責怪他不懂事。

    這種強迫肯定是不合適的,不僅影響孩子情緒,而且會模糊孩子的物權意識,把“我的”和“別人的”混淆在一起,讓孩子認為他也可以從其他孩子手中搶奪玩具,因為“玩具就是要拿來分享的”!

    那麼,難道就不用培養孩子的分享精神了嗎?分享是美德,強迫不如引導。

    孩子的分享觀念是有發展階段的:

    跟2歲以前的孩子談分享,他們聽不懂;跟2到7歲的孩子談分享,他們打心眼裡不願意,因為這個時期正是“自我中心化”的階段,“世界就是繞著我來轉的“,“天下都是本王的”;到了7歲以上,他們終於知道自己不是世界中心了,逐漸能夠理解別人也有他們的想法,懂得同理和換位思考了。

    年紀未到,雖然對分享在理解上火候不足,但是行為上,引導得好,照樣可以表現為願意分享。所以,在平時,我們也會看到,有些孩子明明年紀還小,就是願意分享。

    放一個例項給大家參考,拋磚引玉:媽媽切西瓜,她先是切了一塊,一邊遞給孩子一邊說:“來,好孩子,給爺爺送去”。孩子送去了。又切了兩塊,讓孩子給奶奶和爸爸送去了。第四次,媽媽切了一塊最大的,遞給了孩子。孩子啃了一口,忽然像想起了什麼,把手裡的西瓜往媽媽嘴裡送!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家長都明白了:

    要讓孩子樂意分享,前提是孩子知道自己不會因為分享而“吃虧”。

    也就是:

    孩子願意分享,是因為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不會因為分享而面對自己不喜歡的結果。

    再來一個做法,供大家借鑑:隨身帶著兩件小玩具,當孩子想玩別人的東西,而其他小孩不願意時,媽媽就拿出這兩件玩具,讓孩子自主選出一件,跟對方交換。結果往往是兩個小朋友都很開心!

    也就是最開頭說的:

    分享本質上應該是雙向的;而且它是一種交換,交換的是快樂。

    請家長以自然放鬆的心態,來看待孩子分享的這件事情,沒必要上綱上線成自私或小氣,在鼓勵分享時徵詢孩子的意見,多問一句“你願意嗎”。孩子願意,好的;不願意,也行。

  • 4 # 淡水邊的混沌煙火

    樂於分享是一種極難形成的後天養成的品質

    分享不是天生的一種品質,有的家長會看到自己的孩子,或者別人的孩子很願意分享自己的東西,但是一定要知道小孩子的分享是有一定的偶然性。

    小孩子佔有物體,是用來區分自己的和別人的物體孩子生下來是沒有分享的概念的孩子出生是沒有分享概念的,家長在教育的時候要學會引導,孩子小於兩歲的時候不要因為一次的樂於分享或者一次的不樂於分享就下一個結論,因為太小孩子的這種行為是具有偶然性的。如果孩子大於兩歲,這個時候父母可以和孩子商量,告訴他:明天家裡回來小朋友,你的那些玩具是可以和他分享的,那些是不可以分享的,如果有不可以分享的,你就和孩子一起收起來。 如果你帶孩子去別人家玩,去之前就可以告訴他:別人家的寶寶也有一些特別喜歡的玩具,如果別人不給你玩,你就去玩別的玩具。這樣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如果在外面的時候,自己家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因為玩具有了爭執,在矛盾沒有激化之前,可以讓孩子自己去協商,如果沒有家長的參與,絕大多數的孩子可以自己進行協調。不分享就是自私?只有成年人才這樣想

    在成年人的觀念中,樂於分享的人就是一個人際關係好的人,但是如果自己有一種可以賺到大錢的辦法,你會分享給別人嗎?在這裡我舉一個例子

    湖南臺《天天向上》有一次播放了一個炸油條的事,不用一些附加劑就可以做出美味,好看的油條,天天去他那裡的買油條的人排隊排的好遠,有一個主持人問老闆可以把配方公開嗎?當時我就感覺這個主持人怎麼情商這樣低,這是人家的賺錢的方法,為什麼要公開?節目中老闆直接拒絕了主持人說不可以公開。這件事大家怎麼看?如果是你,你願意分享嗎?

    所以分享的基礎是你出自你的安全感,那孩子分享的基礎也是安全感,如果想讓孩子樂於分享就要給予孩子安全感。家長如果盲目的強迫孩子去分享只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 5 # 嘿呦喂哦

    孩子不愛分享,如何解決?

    孩子不愛分享怎麼辦?想必很多家長都為這個事苦惱過。不過,你不用自責,不僅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怎麼解決,連史蒂芬·柯維這樣的美國“思想巨匠”,也曾被這個問題苦惱過,為這個問題犯過錯。

      多年前,在他小女兒3歲生日的那天晚上,他剛進家門,就發現氣氛不太對。小女兒擋在一堆玩具前,不讓其他小朋友玩,這堆玩具還是其他小朋友剛送給她的禮物。面對在場的家長們,他覺得十分尷尬,很沒面子,因為他當時是大學教授,教的還是“人際關係”,如果連自己的孩子都教不好,都這麼自私,那別人會怎麼看他?

      這個場景是不是很熟悉?相信很多家長都遇到過,如果是你,現在作為旁觀者,你覺得怎麼做更好?先停下來想一想,看你跟大師的處理方法有什麼不同。

      

      當時的史蒂芬·柯維想的是:應該立馬教導女兒分享的品德,這是最基本的人際交往的價值觀之一。

      於是首先,他先用命令的方法嘗試:“honey,請把大家送給你的禮物先分給大家一起玩,好不好?”“不!”小女兒非常堅決的拒絕了。

      接著,他嘗試跟她講道理:“你想想,如果你現在不把玩具分給其他小朋友玩,那麼以後你去他們家玩,他們也不會把玩具給你玩的。”結果可想而知,孩子根本聽不進去,還是毅然決然的拒絕了。

      他更覺得沒面子了,居然連自己3歲的小朋友都管教不好。但大師就是大師,他仍努力控制情緒,但不得不採用賄賂的方式,便蹲下去壓低聲音說道:“honey,如果你現在把玩具分給小朋友們玩,爸爸就獎勵你一個你一直想要的獎品--一盒巧克力。” 然而,小女兒卻還是大叫:“我不要巧克力!”

      這時,史蒂芬·柯維被徹底激怒,用威脅的語氣大聲說道:“如果你現在不把玩具讓出來,你看我一會兒怎麼收拾你!” 小女兒被嚇到了,但還是沒鬆口,哭到:“我不管我不管!這些都是我的玩具,我就是不要跟別人一起玩。。。”

      最後,他忍無可忍,只好採用強制手段,直接把她拉到一邊,搶過一些玩具給小朋友們玩。

      

    一、為什麼孩子不願分享?

    遇到問題,一定要從內而外解決問題,找出孩子不願分享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大家可以先想想,再往下看,對你幫助更大。

      

      經歷過真正擁有的感覺,才會心甘情願的付出和分享。

      未曾擁有,何談分享。就像柯維先生的小女兒,那些禮物是她剛收到的,她還沒開始玩,還未真正擁有過;而現在,把它們送給她的那些人說要拿去先玩了,鬼知道他們會不會還回來!!!要是你,你願意嗎?就像早上老闆剛給你發了3000元工資,下午老闆就對你說:先借我2000元,明天還你。你心理會舒服嗎?換位思考下,是不是就更能理解孩子當下的感受了?

      所以不是孩子的錯,是人類天性的錯。所以不要急著否定、指責孩子“不懂得分享”,因為你也一樣,孔老夫子說得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因為她還沒有真正擁有啊。所以,正確的做法是,讓孩子先享受擁有,至少讓孩子有了真正擁有的感覺!比如上面的例子,可以這樣處理:

      “這樣,honey,爸爸先幫你把玩具拿到房間裡,你先一一的拆開來看是什麼樣的玩具,你再決定要不要把一些玩具分享給小朋友們玩,好不好?然後爸爸帶小朋友們先玩一會兒遊戲,我們一起在這裡等你。。。”

      

      當然這不是標準答案,育兒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因為每個孩子不一樣、每個父母不一樣,每次發生的事情也不一樣。所以我們要繼續分析,如何在遇到實際問題時,能更好的處理矛盾,讓孩子真正從中受益。

      二、教導孩子要看時間、看場合

      當關系不融洽、氣氛緊張時,你的教導即使再正確、再無私,態度再和藹可親,對於接收方孩子來說,也會被視為批判和否定。

      比如上面關於柯維和小女兒的例子,如果是平常,在他們父女倆關係融洽時,小女兒開心時,柯維再教孩子“分享”,效果一定槓槓的。但當時,他的小女兒正面臨著一大堆孩子要“搶”她的玩具了,她本能對外界非常排斥,這個時候再講大道理,在孩子 聽來是這樣的:你這樣做是不對的(滿滿的批判和否定)!即使是“蹲下去和孩子講話”,這樣被公認最有效地育兒方法,這時候也是撞了南牆絲毫無效。

      這個本質原因,子墨在之前的文章中跟大家溝透過,即:“自尊”。人都渴望被接受、被尊重,孩子也一樣;一旦人類最基本的“自尊”需求沒有保障,受到威脅時,人的本能反應就是反抗!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史蒂芬·柯維看似在解決問題,實際上卻把問題擴大化了!在生活中,很多家長都在犯這樣的錯誤!想想吧,孩子在被那麼多人“圍攻”,手足無措的情況下,他正需要最愛她的父母這個時候能站出來,幫她一把,而大部分家長呢?卻是跟她的“敵人”一起攻擊她、傷害她!這樣的事情,哪怕發生過一次,也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安全感。

      敬告所有父母:別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時候,你卻落井下石。

      三、孩子重要還是你的面子重要?

      大部分的時候,所有的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無私的,都同意這個觀點:比起自己的面子問題,孩子更重要。但人是個很複雜的個體,當你自身的“自尊體系”受到威脅時,即感覺“沒有面子”時,就會失去理性,就會感情用事,就會更傾向於做出傷害孩子的行為,雖然你主觀意識裡,還在“找藉口”--我這是為了我孩子好,教孩子分享肯定是不會錯的。但結果呢?卻造成孩子安全感下降,影響孩子自律能力的發展,阻礙其自主判斷的能力。

      更滑稽的是,“面子問題”很多時候都是我們自己在自欺欺人。比如上面中的例子,史蒂芬·柯維先生後來在私下裡跟朋友們溝通這件事,還在自責自己,他的那些鄰居和好友反而也反過來自責:“真的沒什麼,反而是我們不好意思,都是因為我們的孩子,才把你小女兒的生日搞砸了,讓她那麼不開心。”明白了吧?所以不要再因為自欺欺人的“面子問題”,而去傷害你的孩子了。

      以後遇到類似的情況,先冷靜下來,問一問自己:是“孩子重要”還是“面子重要”。等冷靜下來,然後再輔以充分的耐心引導孩子,以足夠的智慧思考更好的解決方法,並以身作則培養孩子真正擁有的感覺,這才是對孩子真正有益處的,也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和矛盾。至於分享、付出這些小事,都是自然而然的事了,不用你教,孩子自己都會。

      育兒的過程,亦是我們做父母自我修煉的過程。我們要抱著不斷學習的心態,因為沒有人天生就是一個育兒專家,也沒有人天生就一定能培育出讓人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美國《紐約時報》曾經跟蹤報道過一個調查,發現優秀的父母都是相似的,都有一個共同點:“自我更新”!無論是在育兒反面,還是工作、生活、人際交往上,都是如此。同時這樣的家庭,夫妻關係也是最和諧穩定的。

      在育兒問題上,遇到問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以為你自己在解決問題,其實是在擴大問題”。連史蒂芬·柯維先生這樣的大師都犯過類似的錯,何況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呢?史蒂芬·柯維是誰?他是推進美國曆史程序的25雙手之一,被美國《時代週刊》譽為“思想巨匠”。他是美國家喻戶曉的思想家、啟蒙家。他的《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一書被全世界很多成功的企業家和政治家奉為聖經。普京曾感嘆:“如果俄羅斯也能出現像史蒂芬·柯維這樣的思想大師,那俄羅斯將更加強大!”

      所以,“自我更新”真的很重要!不要固步自封在自己固有的思維體系裡,因為那不一定是對的。你以為對孩子好,其實是在害孩子。都聽過“思維定式”這個詞吧,它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可怕。

    孩子四五歲就可以學漢字了哦~推薦一款幼兒識字軟體【貓小帥學漢字】,課程以冒險故事為主,寶寶使用時有一種聽人講故事的體驗,不僅可以培養寶寶的閱讀能力,而且還有各種小遊戲作為複習環節,可重複學習,加深寶寶的記憶。讓孩子開心地學習漢字。擔心寶寶眼睛的家長也可在設定中設定學習休息時間,總之功能是比較全的。更多育兒的資訊可以關注一下【小評果快樂育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J.VARY註冊過商標嗎?還有哪些分類可以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