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齊東晏子
-
2 # 大實話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個正常的家庭組成,父母和子女。基本上子女隨父親姓,然後母親一個姓,也就是兩姓。這種家庭一般來說是比較和睦的,就算是夫妻吵架,子女和父母吵架,基本上也不會說記仇,往往就內部消化了。
但是,如果一個家庭出現了三種姓氏,基本上就會出現很多我們常見的矛盾。
婆媳關係首當其衝首先,我們先看一種常見的“三姓”家庭,父母一代人加上兒子和媳婦兒。一般來說,如果兒子娶了媳婦兒了,那這個家庭就是三姓了,父親和兒子一個姓,母親一個姓,兒媳婦兒一個姓,而婆媳關係就是最常見的家庭矛盾之一。
就我個人的生活經驗來說,確實很少見婆婆和兒媳婦兒之間沒有矛盾的,基本上新媳婦兒剛剛進家門的時候兩人之間還能彼此尊重。但是,一旦生活時間長了,基本上就是點火兒就著,具體的也就沒必要說了,這個相信大家沒經歷過也都會見過。
離異家庭也很難融洽然後,另外一種“三姓”情況就是離異家庭,主要分為父親帶孩子娶媳婦兒或者母親帶孩子嫁人的,這種家庭也很難和睦。
因為,這時候基本上母親是一個姓,然後孩子跟著原來的父親姓,新的父親或者母親又是一個姓,這就是另一個三姓的組成。雖然從法律關係上說後媽或者後爸都是監護人,但是,就實際情況而言,那就是和親媽親爸有區別的。
這主要是因為兩個原因,一方面可能後爸,後媽不願因把對方的子女當親生的看待,另外一方面就是,子女對於後爸後媽的牴觸情緒可能會更加嚴重。
所以,總的來說,這個俗語還是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的,最起碼大多數時候來說就是如此。
-
3 # 提神
“一個家不容三姓氏的人”,想必沒有人沒聽說過,特別是生活在農村,這可是處理家務事“和事佬”的一句口頭禪啊!怎麼會有這種說法呢,這源於客觀存在的三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兒媳婦的“入駐”。本來在一個家庭裡只有兩姓,即父親姓氏和母親姓氏。當然,他們所生育的兒女或隨父姓或隨母姓,還不就是兩個姓氏(也有父母同一姓氏的可能)。可是兒子大了,要娶媳婦的,這不又要添一姓嗎?正因為被“一家不容三姓人”的禁錮,儘量地找與父親、母親同一姓氏的兒媳婦,可那有那麼巧合,那麼隨性的好事,不偏不倚,還是把不同姓氏的媳婦娶進了門。這樣一來,是穩穩的三姓人同居在一個屋簷之下。如果又是個多子之家,再娶幾個兒媳婦,這姓氏何止是三個?為了孩子,為了鍋碗瓢盆,家裡總是不得安寧。婆媳關係本來就很難處理,這又來了水火不融的妯娌,這家怎麼過日子?唯一的辦法就是分家,讓自個體會油鹽醬醋的味道,但把一切“罪責”全歸咎於“一家不容三姓人”上。
其二,“外來戶”的光臨。生活的環境裡,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變故”,比方說女人的男人或男人的女人發生意外了,為了孩子,為了生存,又得招婿或續絃,這不得不是外姓人進門了且成了家庭的“頂樑柱”或家庭的一份子,這樣一來,由於血緣關係,很難與其子女融洽相處,家庭矛盾重重,又都是“一家不容三姓人”“惹禍”了,弄不好還得讓入贅的男人或改嫁來的女人再次“出局”。
其三,拜了“乾親”的“添堵”。所謂的乾親,就是收養的義子或義女。都說“天有不測風雲”,有些孩子卻恰恰就遇上了,父母雙雙病故或出了車禍,他們的孩子卻成了孤兒。世上也是有好人,也有斷不了的親情,這些孩子被好人或親戚收養,已經無父少母了,再隨原姓不就見外了嗎,只能改姓。本來就不是一家人,要融入其中,免不了有心理壓力,與養父母及他們的孩子很難溝通,關係也自然有點疏遠。明理人早就看出來了,還不得指桑罵槐。要怪就只能怪“一家不容三姓人”了。
其實啊!這都是人們的臆斷和誤傳!是過分誇大了血緣親情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家庭的和諧,家人的團結是靠大家相互理解、相互包容而維繫的。只要大家心往一塊想,勁往一塊使,“一家不容三姓人”的“勸誡”也會顯得“蒼白無力”的,永遠站不住腳的。
-
4 # 豆子人民藝術家
“一家不容三姓”的真實含義
一家不容三姓,古語說是“灶後不容三姓”,古時候,灶上都是女人在做活,故而這句話,實際上是形容妯娌之間的齟齬。一家的兄弟幾個,如果都娶了媳婦,卻不分家過,那麼這個家就會雞飛狗跳。
為什麼會有“一家不容三姓”的情況?其實就是每對小夫妻都有自己的想法,倘使兄弟之間本來就相互有意見,那麼他們會拿出“媳婦不同意”這樣的話來搪塞家長和其他兄弟,推諉責任順帶表達意見。如果是媳婦對家庭裡的事有意見,也會反映到丈夫行為和言語上,丈夫想要忍讓,妻子不樂意,裡外不是人。總之,只要是有不想吃氣的,最終的結果就是一家人都不得安寧。那些兄弟間不分家的大家庭,在古代被叫做“義門”,是會受到表彰的,他們的家規和家長的要求,主要也是講求一個“忍”字。倘使裡面有任何一個不想忍了,這個大家庭也就面和心不和甚至崩潰了。
古代“結婚後分家”,即是“一家只留倆姓”的實際操作,脫離婆婆(第三姓),脫離妯娌(第四第五姓)在電視劇《闖關東》中,大兒媳婦一直嚷嚷著分家過,自在又有自己事業。電視劇《白鹿原》中,孝文、孝武本身沒什麼矛盾。大兒孝文媳婦,為人十分不善;二兒孝武媳婦人很好。但人家總不能一直忍著,所以最後也想鬧分家。
分家是解決大家庭矛盾的最終辦法,這又導致了還沒分家的兄弟、妯娌之間的重重矛盾:反正早晚得分家,自家的東西少用,公用的東西多用,佔“大家”便宜,讓“小家”沾光。有事決不能退讓,能哭就哭,能鬧就鬧,反正糊塗公婆會按鬧分配。鬧到最後,家長受不了了,直接宣佈分家了事。
-
5 # 楊善君
你爸,你媽,你老婆,如你奶奶還在四姓了。(如不同姓通婚)。你準備把誰扔出出呢?這個是不存在的什麼可能。純是藉口。
-
6 # 昱遠居
首先,從字面意義上來看,一家不容三姓人,的意思就是一個家庭,容不下三個姓氏的人。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除了媳婦跟自己一個姓氏之外,一個完整的家庭,至少需要三個姓氏,即:父子一個姓,母親一個姓,兒媳婦一個姓。
不過,隨著文化水平、生活水平、公民素質的提升。一家不容三姓這一俗語,最終也會被歷史的車輪碾壓。因為,家庭和睦是每個家庭的目標和期許。
-
7 # 老福頭A
民間俗語說:一個家不容三個姓是指解放前,有的人家非常困難或男人有病不能勞動乾重體活,為了維持生活,招進另一個男人同吃同居在起生活。普通俗語叫拉邦套的,兩男一妻,如後生孩子,後來的男人也可分一個。最後很容易產生糾紛。
-
8 # 贛南客家
“一個家庭不允許有三個姓氏”這個句子似乎比較簡單,但也包含了一些農村的道理,你知道這個句子嗎?讓我們一起來理解這個句子。
為什麼會有三個姓呢?想讓我兒子早點結婚。在這種情況下,想早點結婚和家人分開。在那之後,也許孩子們會搬出去。
三個姓氏,指的是他的父親和孩子的母親的名字,和他的妻子的名字,這顯然可以感覺婆媳關係的複雜性,許多老人家裡可能都與他的兒媳相處不好,老人很多希望孩子可以早點回家,是否開始一個家庭或事業,都希望孩子可以結婚,孩子如果他們住在父母家裡,三個人的名字住在一起,難免會有矛盾,所以大多數長輩都會選擇自己的生活。
然而,我們認為後者更可能是父母的心,父母不想拖著孩子的家,如果他們能過上美好的生活,就不會打擾他們的孩子。這個孩子,在這個層面上,會對父母有更多的瞭解,回去看看父母,這很好。
“一個家庭不允許有三個姓氏的人”的另一個意思是,如果一個家庭的女主人是第二婚姻,如果她有另一個孩子,一個女人的姓氏,一個男人的姓氏和一個孩子的姓氏,這種情況可能會讓外人感到尷尬。特別是如果孩子和繼父之間的關係處理不當,雙方的關係不好,那麼家庭可能會有更多的問題。
然而,如果這個人是女婿,那就不一樣了。外人難免會想聊一些關於女婿的事情,很明顯,這個人會有點不舒服,但那就更難對付了。
-
9 # 環球知識科普
一個家不容三個姓氏的說法,在農村早有流傳。我們都知道,一個家庭中一般有兩個姓氏,即父親的姓氏和母親的姓氏,孩子或隨父姓或隨母姓,家庭中還是兩個姓氏。而家庭中出現三個以上姓氏,那就有其他原因了,以晏子理解,主要有兩方面意思。
一是勸農村人家兒子結婚後早早過日子。
農村有句俗語叫“樹大分杈,兒大分家”。兒子長大娶了媳婦,一個家庭中的姓氏再加上媳婦姓氏,就是三個姓氏了,如果兒子多兒媳多,姓氏可能還要多。一個家容不下三個姓氏的人,在這裡主要是說婆媳關係難處,為了家庭安定團結,明理的大人們在兒子結婚成家後,最好早早分家,將兒子兒媳分出去單過。這樣一是可以減少家庭矛盾,二也是給年輕人壓力,讓他們知道日子的艱難,知道奔日子。所以,農村人一般會說,不分家耽誤孩子過日子,分家越早,孩子越成器。一個家容不下三個姓氏的人,其出發點就是這裡。家庭是從母系社會演變過來的,如果說父子兄弟可以連心的話是可以理解的,但婆媳和妯娌間,卻是各人藏著各人的心眼。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各過各人的日子,各自分戶單過。
二是有其他特殊情況,這樣相處的難度就更大一些。
和以上情況相似的,還有招贅。在過去,招贅主要是為了頂支養老,所生子女必須隨女性。甚至招贅婿也要改隨女方姓氏。如果男方不改姓氏,將來上不了女方宗譜,也說明這個招贅婿太在意自己本來姓氏,融不進女家,自然不好相處。又比如,收養義子或者義女現象,有的孩子父母雙亡,被親戚朋友收養,仍隨原姓,不跟養父姓,這種情況很難融入新的家庭,明擺著不和養父母一個姓氏,就會經常想起親生父母,從心理上對養父母就有排斥和疏遠,這也的關係也很難相處。
再比如,個別孤苦無依的人,流浪到某地,被某地某家收留,與人家一家人同吃同住,幫人家幹活混晚飯吃。這種情況下看起來各取所需,但很難融到一起,也會經常起矛盾。比如我們村有家人家燒炭,家裡人手小忙不過來,正好那年來了一個流浪漢,這家人就收留了流浪漢,在家裡吃,在家裡住,幫著家裡裝窯除窯幹大活,屬於白吃白乾。外表看起來,這家人做了善事,但是白吃白乾,顯然是剝削了人家的勞動力。再加上沒有血緣關係,難免心裡互存芥蒂。流浪漢又惦記著這家的媳婦,慢慢就傳出了一些風聲,後來,鬧個不愉快,攆人了事。
總之,一個家不容三姓的人,是老輩人在生活中的總結,意思是家庭中必須有血緣親情才好相處。而姓氏是直接說明血緣關係的,一個家庭姓氏多了,就說明血緣不純了,難免相處難。
-
10 # 秉燭讀春秋
“一個家不容三個姓氏的人”在我的老家也有這種說法。他的意思是說:如果一個家有第三個或者以上的姓氏的存在,家庭關係就會變得複雜而微妙,就會對家庭成員產生影響,所以有了這句俗語。
追溯歷史我們得知,在先秦之前,家庭是以家族群居的形式存在的,這也是生產力低下所決定的。
一大家子生活在一起能夠相互照應,生產資料可以共用,無非就是使每個家族成員都能吃飽飯罷了。
秦始皇當政時,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第二次變法時改變了這一切。他頒佈了分戶令,規定“父子兄弟不可同宅居住”。
意思是說,家庭中,有成年男子二人以上者另立戶籍,強制推行以一夫一妻及其未成年子女構成的小家庭。
商鞅這樣做的目的就是:一方面增加國家的稅收收入,先秦以前納稅是以戶為單位的。戶頭多了,賦稅相應增加了。
另一方面就是為了區別夷狄風俗(秦國靠近夷狄,夷狄是大家族制),提高秦人的文化素質和層次。
一言以蔽之,“一家有兩個姓氏很正常,有第三個姓氏就麻煩了”。那麼,出現第三個姓氏有哪些情況呢?現在家庭通常是三口之家(如圖)
一家組成是兩個姓氏,父、母各一姓,子女隨父姓或母姓。這樣的家庭不容易產生矛盾,即便有也是“內部矛盾”。
但是隨著兒子的長大,兒子要結婚,娶來的媳婦是第三姓氏。媳婦和公婆不一心,這是明擺的事,兒子是親生的,打也能打,罵也能罵,兒媳婦你試試?
過日子難免不磕磕碰碰,一旦公婆惹到媳婦,這個家庭的安靜也就徹底打破了,甚至會鬧的雞飛狗跳、離婚上吊的地步,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
經驗告訴我們,兒子結婚後,只要有第三個姓氏出現,唯一的好辦法就是像商鞅說的那樣——有兩個成年男人後就分家,否則……
另外出現第三個姓氏的情況是父母再婚。老媽去世了,老爸再娶了一個後老伴,後老伴帶過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的出現就是第三姓氏的出現。
如果孩子還小,再婚的媽媽會把兒子的姓改成現在丈夫的姓,但從心裡和現在丈夫的孩子有區別,不是從一個娘肚裡爬出來的孩子沒血緣關係,即便改成一個姓氏也不親。
天長日久,過日子沒有馬勺不碰鍋沿的,孩子之間的矛盾會直接引發父母之間的戰爭。
能夠理智處理的會逐漸化解,如果手腕不高,脾氣急躁,異性兄弟之間會發生流血事件,直接連累父母離婚。所以說再婚屬於紙婚,脆弱的不堪一擊。
當然還有其他出現第三姓氏的情況,比如招上門女婿,夫妻不育收養義子,雖然姓氏看似沒有超過三個,但心中有隔閡,這是人性使然,是血緣關係使然,大家都懂的。
回覆列表
你聽過民間俗語“一個家不容三個姓氏的人”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
一個家不容三個姓氏的說法,在農村早有流傳。我們都知道,一個家庭中一般有兩個姓氏,即父親的姓氏和母親的姓氏,孩子或隨父姓或隨母姓,家庭中還是兩個姓氏。而家庭中出現三個以上姓氏,那就有其他原因了,以晏子理解,主要有兩方面意思。
一是勸農村人家兒子結婚後早早過日子。農村有句俗語叫“樹大分杈,兒大分家”。兒子長大娶了媳婦,一個家庭中的姓氏再加上媳婦姓氏,就是三個姓氏了,如果兒子多兒媳多,姓氏可能還要多。一個家容不下三個姓氏的人,在這裡主要是說婆媳關係難處,為了家庭安定團結,明理的大人們在兒子結婚成家後,最好早早分家,將兒子兒媳分出去單過。這樣一是可以減少家庭矛盾,二也是給年輕人壓力,讓他們知道日子的艱難,知道奔日子。所以,農村人一般會說,不分家耽誤孩子過日子,分家越早,孩子越成器。一個家容不下三個姓氏的人,其出發點就是這裡。家庭是從母系社會演變過來的,如果說父子兄弟可以連心的話是可以理解的,但婆媳和妯娌間,卻是各人藏著各人的心眼。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各過各人的日子,各自分戶單過。
二是有其他特殊情況,這樣相處的難度就更大一些。所謂其他情況,就是不是一家人,硬往一家湊,這裡面有好多種情況。比如,女人死了男人另招一個男人來家拉幫套,這樣,老婆一個姓氏,另找的男人一個姓氏,孩子隨親生父親又一個姓氏。這樣的家庭,相處起來難度也較大。往往出現拉幫套的男人出過了力又被攆走的現象。
和以上情況相似的,還有招贅。在過去,招贅主要是為了頂支養老,所生子女必須隨女姓。甚至招贅婿也要改隨女方姓氏。如果男方不改姓氏,將來上不了女方宗譜,也說明這個招贅婿太在意自己本來姓氏,融不進女家,自然不好相處。
又比如,收養義子或者義女現象,有的孩子父母雙亡,被親戚朋友收養,仍隨原姓,不跟養父姓,這種情況很難融入新的家庭,明擺著不和養父母一個姓氏,就會經常想起親生父母,從心裡上對養父母就有排斥和疏遠,這也的關係也很難相處。
再比如,個別孤苦無依的人,流浪到某地,被某地某家收留,與人家一家人同吃同住,幫人家幹活混晚飯吃。這種情況下看起來各取所需,但很難融到一起,也會經常起矛盾。比如我們村有家人家燒炭,家裡人手小忙不過來,正好那年來了一個流浪漢,這家人就收留了流浪漢,在家裡吃,在家裡住,幫著家裡裝窯除窯幹大活,屬於白吃白乾。外表看起來,這家人做了善事,但是白吃白乾,顯然是剝削了人家的勞動力。再加上沒有血緣關係,難免心裡互存芥蒂。流浪漢又惦記著這家的媳婦,慢慢就傳出了一些風聲,後來,鬧個不愉快,攆人了事。
總之,一個家不容三姓的人,是老輩人在生活中的總結,意思是家庭中必須有血緣親情才好相處。而姓氏是直接說明血緣關係的,一個家庭姓氏多了,就說明血緣不純了,難免相處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