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430558932451

    能打動人心的向來都是至情至性的。正如老舍在《我的母親》一文中寫到的那樣,他寫的並不是多麼驚天動地的事情,至少對於那個時代的大部分人來說,是再普通不過的事情了。然而也正是這些簡簡單單的事情,猛地一下戳中了心頭最柔軟的地方。老舍的這篇文章與其說在懷念母親,不如說是在懺悔。懺悔自己未能在母親身前盡孝的日子,後悔未能陪母親最後一程,遺憾沒能讓母親過上好日子。母親在人的一生中,是至關重要的。正如老舍所說“從私塾到小學,到中學,我經歷過起碼有二十位教師吧,其中有給我很大影響的,也有毫無影響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並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所以,很多人重視家教就是這個道理。從個人的日常中可以看到一個家庭的縮影。“孟母三遷”即是如此。“有客人來,無論手中怎麼窘,母親也要設法弄一點東西去款待。”“她作事永遠絲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戶們送來的黑如鐵的布襪,她也給洗得雪白。”這些都說明了母親軟而硬的個性,而母親的這種個性又深深的影響到了作者,使得作者擁有了“對一切人與事,都取和平的態度,把吃虧看作當然”。言傳身教,正是這些母親習以為常的潛移默化,讓老舍成長為知禮懂禮的人。無論在何時,處於何種境況,都應當保有對生活的熱情。“桌椅都是舊的,櫃門的銅活久已殘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沒有塵土,殘破的銅活發著光。院中,父親遺留下的幾盆石榴與夾竹桃,永遠會得到應有的澆灌與愛護,年年夏天開許多花。”對生活的嚮往和熱愛,才是艱苦生活的一點Sunny。否則,這該是怎樣的一種日子呢。“人,即使活到八九十歲,有母親便可以多少還有點孩子氣。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裡,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有母親的人,心裡是安定的”。母親對孩子是無限包容的,這種包容似乎沒有底線,並且分毫不取。失去母親就如水上浮萍,飄飄蕩蕩卻又尋不到方向。“生命是母親給我的。我之能長大成人,是母親的血汗灌養的。我之能成為一個不十分壞的人,是母親感化的。我的性格,習慣,是母親傳給的。她一世未曾享過一天福,臨死還吃的是粗糧!唉!還說什麼呢?心痛!心痛!”母親的離去讓老舍懊悔萬分,對母親的思念與不捨也在心中發酵沉澱。這種五味雜陳,又豈是文章可以寫盡的。我們所體會到的,不過滄海一粟罷了。也唯有心痛二字簡單直白卻也深刻,令人動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早上不想起床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