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Tech數碼科技愛好者

    RISC-V和萬物智聯

    劉慈欣在《三體》中描述的未來世界到處隱藏或懸浮的全息資訊窗,無所不在的定位與搜尋,連日常服裝也植入感測器,處處閃閃發光的未來生活圖景,在物聯網時代或將成為現實。

    2018年初,物聯網被列入“十三五規劃”,中國企業也開始顯現出巨大的雄心。每一次科技浪潮的出現,都是一次重新洗牌的機會,新一代物聯網技術NB-IoT、eMTC、5G、邊緣計算出現,給中國科技企業提供了換道超車的機會。

    想要實現本質上的超越,晶片技術的自主可控仍是重中之重。由於中國晶片技術研發起步較晚,對外依賴度較高。“華為事件”也再次提醒中國企業,擁有自主設計研發的晶片是多麼重要。

    物聯網時代,中國企業有機會奪取資訊生態的主導權嗎?艾問獨家對話中科物棲聯合創始人、中科院計算所張磊博士,從“芯”思考物聯網的發展。

    十年後IoT領域的晶片是誰的天下?

    RISC-V,這是張磊最先提的一個名詞。

    RISC-V讀作RISC Five,是2017年圖靈獎得主David Patterson發起並倡導的開放指令集架構。

    指令集是啥?

    CPU(中央處理器)在執行計算任務時都需要遵從一定的規範,程式在被執行前需要先被翻譯為CPU可以理解的語言,這種規範或語言就是指令集。

    為什麼RISC-V會大行其道?

    在桌面網際網路時代,個人電腦和伺服器晶片的指令集無一例外都採用X86,那是屬於Intel和AMD的天下。移動網際網路時代,ARM從默默無聞發展成事實的指令集標準,廣泛用在手機、平板、電視等裝置中。那麼當萬物智聯時代到來時,歷史是否會重演,誰會打破ARM的壟斷?

    張磊向艾問解釋為何選擇和看好RISC-V時表示,“RISC-V擁有很好的理念和高貴的出身。RISC-V的創始人之一David Patterson是圖靈獎得主,也是物棲聯合創始人王元陶博士在Berkeley的博士導師,所以物棲和RISC-V頗有淵源。當然選擇和看好RISC-V絕不是因為我們跟Patterson沾點兒親戚,有很多技術和商業的考慮。”

    張磊認為RISC-V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像X86和ARM,這些指令系統都是屬於某些公司私有,只有得到授權才可以做,這樣晶片的種類就非常受限。到了物聯網時代,產品種類特別多,需求也很碎片,需要一個更加開放的指令生態來支援,讓更多玩家加入形成良性競爭。RISC-V的開放性更適合物聯網。”

    開放,正是RISC-V的本質。RISC-V因此迅速得到了全球眾多企業的支援,畢竟誰也不想永遠被卡脖子。截止目前,RISC-V已經成長為指令集領域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包括華為、IBM、三星、谷歌等200多家企業已加入這一陣營。

    “RISC-V更適合創新。RISC-V社群有很多免費開源的核心可以用,這對初創公司很重要。試想你有些創新想法,但為了驗證你的想法,上來就要花掉百萬美金買ARM的核,這讓人望而生畏,極大的限制了創新。”

    對於國內眾多晶片自研企業而言,這絕對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遇。在晶片核心技術一直受到掣肘的情況下,我們迎來了一次重新出發的機會,如果能在物聯網時代到來之前,率先實現晶片技術的突破,意義不言而喻。

    誰能佔據先機?

    中科物棲的創始團隊正是看準了這個機會,早在2014年,中科院計算所就已經開展RISC-V的研發,並在2018年發起成立中國RISC-V聯盟,張磊正是這一過程的參與者。

    “物棲團隊從計算所出來,一直在晶片這個領域,很早就關注開源晶片方向。當RISC-V開始出現時,我們就堅定地認為RISC-V和IoT一定會發生美妙的化學反應。”

    關於誰能佔得先機,張磊表示RISC-V指令集本身還不夠,需要生長在上面的軟體生態,“資訊生態的價值鏈是從上到下傳遞的,在桌面計算時代使用者用的都是Office,所以Office值錢,Office跑在Windows上,Windows跑在X86上,所以X86、英特爾就值錢了。在智慧手機時代,微信、支付寶跑在安卓上,安卓跑在ARM上,所以ARM就值錢了。IoT是一個全新的資訊生態,需要在RISC-V上構建殺手級的應用和軟體,才能真正做到引領。”

    基於對晶片和生態的深刻理解,2018年中科物棲公司成立時,張磊帶領的技術團隊已經完成了晶片、作業系統、應用軟體的全棧研發,搶得了先機。

    如何看巨頭的入局?

    2018年,谷歌將RISC-V的發起者、計算機體系結構方面的兩位大神John Hennessy和David Patterson招至麾下。

    今年5月,在ARM終止了與華為及其子公司海思的業務合作後,國內掀起了對RISC-V技術研發與拓展的熱潮。

    面對RISC-V成為熱點和巨頭的入局,張磊表示,“這是好事兒,更多人入局才會帶來生態的繁榮。華為事件也讓開放的理念為更多人接受。幸運的是,物棲團隊從2015年RISC-V Foundation成立時就開始參與和開展研發工作,目前已經有MCU級別和Linux級別的兩代RISC-V晶片具備量產狀態,積累深厚,可以說是走在國際前列。物棲跟巨頭在RISC-V上不存在什麼競爭,巨頭們用RISC-V去解決歷史問題,我們用RISC-V去創新和開拓新領域。

    始於“芯”,而不止於“芯”?

    面對物聯網,我們身處何地

    物聯網,最早出現於比爾蓋茨1995年《未來之路》一書,但受限於當時無線網路、硬體及感測裝置的發展,這一概念並未引起重視。

    四年後,美國Auto-ID對物聯網進行了設想,描述了一種可以建立在物品編碼、RFID和網際網路基礎上的感測網路,同年,中科院啟動了感測網研究。

    2005年11月,國際電信聯盟釋出了《ITU網際網路報告2005:物聯網》報告,正式提出物聯網概念。

    2008年,中科物棲聯合創始人張磊博士加入中科院計算所,開始了對物聯網晶片和作業系統的探索與研究。

    過去十年,儘管我們經歷了從3G到4G的升級,從網際網路到移動網際網路的迭代,但物聯網的發展遠不如我們預期。“大家的共識是物聯網是大趨勢,但物聯網的發展還很初級,沒有形成像以個人電腦為代表的桌面網際網路、以智慧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網際網路那樣的規模。”

    談到物聯網的發展不如預期的時候,張磊認為,“過去十幾年物聯網的發展過多的強調‘網’,不管是NB-IoT(窄帶廣域網),WiFi還是現在的5G,好像把東西簡單連起來就行了,事實證明這還很不夠,我們認為‘物’同樣重要,但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物’和‘網’是物聯網發展兩個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部分。物跟網是什麼關係呢?打個比方說,網是在修路,路越修越寬;物是路上的車,修好路以後,得有車在上面跑。沒有物(車),網(路)上就沒有內容,沒有創新,形成不了氣候。”

    在張磊看來,目前物端的技術體系還停留在21世紀初嵌入式的水平,無論是從晶片、作業系統,還是整個平臺的角度去看,IoT還是一個待開採的金山,有大把的創新機會。也正因如此,張磊和他的團隊決定要在物聯網領域做出點聲響來,“中科物棲不止做基於RISC-V的AI晶片,還會陸續推出作業系統、物端AI全棧方案、創新智慧產品等等,有很多很多可以做的事情,可以把IoT做得非常好,非常精彩。”

    AI IoT還是Smart IoT?

    有人預言,AI和物聯網將成為主宰未來十年甚至是五十年的科技力量。2017年,“AIoT”念首次被提出,人工智慧賦能物聯網,似乎一夜之間成為了各大傳統行業智慧化升級的最佳通道。

    智慧有兩類不同的含義Smart和Intelligent,前者如大家熟知的Smart Phone(智慧手機),後者則是現在大家都在談論的AI。在張磊看來,公眾把AI看得有點兒神乎其神了,“談到AI,大家好像是打了興奮劑一樣,感覺它無所不能,但其實達到大家期望的通用AI和普適智慧還很遙遠。中科物棲要實現的準確地說是Smart IoT,雖然技術架構十分複雜也極具挑戰,但完全是可預期的,物棲有著明確的技術路線和目標。”

    不過張磊坦言,要想形成真正的優勢,並不只是構建技術壁壘,更為重要的是要形成屬於自己的生態壁壘,作為一家技術型創新企業,想要實現這個目標還需要很多探索。

    將中國晶片技術推向世界,建立棲息於萬物之中的物聯生態,中科物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企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投資人說

    賽富投資基金合夥人蔣馳華說

    “我在這個領域已經持續看了很多年,對什麼樣的公司有機會成長為平臺型的企業有基礎的畫像。中科物棲是在構建一個基於物棲軟硬體一體化的物聯網生態,但最最關鍵的,是底層邏輯的確定性,這其中既包括技術層面的硬核支撐,也包括商業邏輯的持續驅動。

    這兩點清晰明確之後,就可以很快作出判斷。中科物棲來到賽富面前時,我們只花了兩週的時間就決定要投了。

    不少投資人對技術型初創企業的投資回報存有疑慮,但其實我們不太擔心,在當前國內的環境下擁有核心技術並可以建立厚重商業壁壘公司的投資回報是豐厚的,最近成功在科創板過會的兩家企業‘光峰科技’和‘樂鑫科技’都是賽富很好的投資案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香菸漲價,你會選擇不抽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