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11月,50歲的麥克阿瑟,成為美國陸軍史上最年輕的參謀長,也是唯一的四星上將,可謂是達到了其軍旅生涯的巔峰。面對四周羨慕、追捧的眼光,成就感得到了空前的滿足,他更是躊躇滿志,準備打造一支一流的軍隊。
然而,上任沒幾天,殘酷的現實讓他意識到,想要幹一番事業是多麼的艱難。隨著華爾街金融危機爆發,十萬家銀行、企業倒閉,1000多萬人失業,國家經濟面臨著崩潰;更讓麥克阿瑟苦惱的是,他要面對削減軍費和裁減軍隊的壓力。
作為一名職業軍人,麥克阿瑟認為經濟不景氣,民眾生活困苦,絕不是削減軍隊的理由;相反,國力衰退的時候,更要保持一支強大的軍隊,警惕外來的入侵。但總統和國會議員們卻認為,和平時期沒有必要保留一支“龐大的”軍隊。
要知道,一戰後的美國只保留了13萬人的正規軍,這已是最低線了,但議員們仍提出可以進一步壓縮,甚至提議再裁減2000名現役軍官。上任不久的麥克阿瑟,還沒有從喜悅的心情冷靜下來,就開始四處奔走,希望國會免除這項議案。
首先,正規軍是國家整個軍事力量的基礎,以及對外體現實力的根本。一個國家必須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他不僅維護著國家安全和尊嚴,更是國家能否生存的關鍵。如今的軍費和軍隊數量,已經和大國的地位不成比例了。再裁減,如何維護經濟發展?
其次,軍官是軍隊的“骨架”,任何部隊的戰鬥力,都取決於軍官的整體的素質和比例。如今有的一個營僅就一名軍官,全軍缺口軍官數達6000人,非但不補充,反而還要減少,軍隊的戰鬥力根本無法保障,嚴重威脅到國家的安全。
更重要的是,按照議員們的做法,美國陸軍遲早被毀,而將榮譽看得極高的麥克阿瑟,是無論如何不會同意的。因為一支偉大的軍隊毀在自己手裡,不僅是件恥辱、遺臭萬年的事情,而且從軍人角度看,無疑是犯罪,不配當軍人。
如今的麥克阿瑟不要說建立完整的國防體系了,只要能保住現有的軍隊,就已然是“頭功一件”了。儘管在軍中他目空一切、高高在上,但國會議員們可“不鳥他”,他只好苦口婆心、耐心解釋,勉強保住了本就不多的軍費,以及13萬人規模的軍隊。
1931年,也就是經濟大蕭條的第二年,麥克阿瑟來到法國,參加一年一次的軍事合作演習。期間各國的軍人們,進行了廣泛交流和討論,大家圍繞著歐洲,一致地將焦點放在了防備德國上,麥克阿瑟敏銳地感到,這顆“定時炸彈”隨時會爆。
更讓他揪心的是,納粹掌權的德國,以空前的速度重振軍備,建立了在當時令所有軍人羨慕的現代化軍隊,不僅有獨立的空軍,而且裝甲師的發展更是獨樹一幟。而美國上下還在渾渾噩噩、停滯不前,還在自欺欺人式的享受著和平的時光。
看不下去的麥克阿瑟,分別向總統和國防部提交了國防建設報告,呼籲重視軍備。然而,他的一番論調,顯然與盛行的和平主義思想格格不入。在民眾看來,戰爭就是由軍火商和具有政治野心的少數人造成的,受苦受難的一定是大眾。
大家比較熟悉的電影《西線無戰事》,就是當時國內主流思想的真實寫照。儘管美國參加一戰比較晚,但也損失慘重,民眾抵制戰爭的情緒很大。儘管可以理解,但忽視軍備顯然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在他們看來,不發展軍備就能制止戰爭。
作為陸軍參謀長的麥克阿瑟,利用一切機會發表演說、到處宣講,試圖喚醒全民的備戰意識,但效果甚微。更讓他失望的是,去比茲堡大學演講,居然有一幫主張綏靖主義的人,來到會場進行抗議示威,甚至不得不動用警察來維持秩序。
更有甚者,美國雜誌專門進行了一次民意測試,顯示大多數人都不願為國參軍,並將結果交給了麥克阿瑟,請他對此發表建議。這分明就是挑釁,麥克阿瑟嚴厲譴責道:“為國而戰是每一個公民的義務和責任,和平只能用武力來保衛”。
麥克阿瑟為了喚醒民眾的憂患意識,不辭辛勞地為軍隊和戰備辯護。不明就裡的民眾說他是“戰爭販子”、“好戰分子”。同時,政府的精英們也表示極大的反感,在他們看來,發展軍隊是麥克阿瑟別有用心,實現個人政治野心的手段。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老兵不死,麥克阿瑟回憶錄》
1930年11月,50歲的麥克阿瑟,成為美國陸軍史上最年輕的參謀長,也是唯一的四星上將,可謂是達到了其軍旅生涯的巔峰。面對四周羨慕、追捧的眼光,成就感得到了空前的滿足,他更是躊躇滿志,準備打造一支一流的軍隊。
然而,上任沒幾天,殘酷的現實讓他意識到,想要幹一番事業是多麼的艱難。隨著華爾街金融危機爆發,十萬家銀行、企業倒閉,1000多萬人失業,國家經濟面臨著崩潰;更讓麥克阿瑟苦惱的是,他要面對削減軍費和裁減軍隊的壓力。
他現在要做的不是建設軍隊,而是如何儲存一支軍隊。作為一名職業軍人,麥克阿瑟認為經濟不景氣,民眾生活困苦,絕不是削減軍隊的理由;相反,國力衰退的時候,更要保持一支強大的軍隊,警惕外來的入侵。但總統和國會議員們卻認為,和平時期沒有必要保留一支“龐大的”軍隊。
要知道,一戰後的美國只保留了13萬人的正規軍,這已是最低線了,但議員們仍提出可以進一步壓縮,甚至提議再裁減2000名現役軍官。上任不久的麥克阿瑟,還沒有從喜悅的心情冷靜下來,就開始四處奔走,希望國會免除這項議案。
首先,正規軍是國家整個軍事力量的基礎,以及對外體現實力的根本。一個國家必須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他不僅維護著國家安全和尊嚴,更是國家能否生存的關鍵。如今的軍費和軍隊數量,已經和大國的地位不成比例了。再裁減,如何維護經濟發展?
其次,軍官是軍隊的“骨架”,任何部隊的戰鬥力,都取決於軍官的整體的素質和比例。如今有的一個營僅就一名軍官,全軍缺口軍官數達6000人,非但不補充,反而還要減少,軍隊的戰鬥力根本無法保障,嚴重威脅到國家的安全。
更重要的是,按照議員們的做法,美國陸軍遲早被毀,而將榮譽看得極高的麥克阿瑟,是無論如何不會同意的。因為一支偉大的軍隊毀在自己手裡,不僅是件恥辱、遺臭萬年的事情,而且從軍人角度看,無疑是犯罪,不配當軍人。
如今的麥克阿瑟不要說建立完整的國防體系了,只要能保住現有的軍隊,就已然是“頭功一件”了。儘管在軍中他目空一切、高高在上,但國會議員們可“不鳥他”,他只好苦口婆心、耐心解釋,勉強保住了本就不多的軍費,以及13萬人規模的軍隊。
歐洲的局勢,讓麥克阿瑟憂心忡忡,但沒人能理解。1931年,也就是經濟大蕭條的第二年,麥克阿瑟來到法國,參加一年一次的軍事合作演習。期間各國的軍人們,進行了廣泛交流和討論,大家圍繞著歐洲,一致地將焦點放在了防備德國上,麥克阿瑟敏銳地感到,這顆“定時炸彈”隨時會爆。
更讓他揪心的是,納粹掌權的德國,以空前的速度重振軍備,建立了在當時令所有軍人羨慕的現代化軍隊,不僅有獨立的空軍,而且裝甲師的發展更是獨樹一幟。而美國上下還在渾渾噩噩、停滯不前,還在自欺欺人式的享受著和平的時光。
看不下去的麥克阿瑟,分別向總統和國防部提交了國防建設報告,呼籲重視軍備。然而,他的一番論調,顯然與盛行的和平主義思想格格不入。在民眾看來,戰爭就是由軍火商和具有政治野心的少數人造成的,受苦受難的一定是大眾。
大家比較熟悉的電影《西線無戰事》,就是當時國內主流思想的真實寫照。儘管美國參加一戰比較晚,但也損失慘重,民眾抵制戰爭的情緒很大。儘管可以理解,但忽視軍備顯然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在他們看來,不發展軍備就能制止戰爭。
作為陸軍參謀長的麥克阿瑟,利用一切機會發表演說、到處宣講,試圖喚醒全民的備戰意識,但效果甚微。更讓他失望的是,去比茲堡大學演講,居然有一幫主張綏靖主義的人,來到會場進行抗議示威,甚至不得不動用警察來維持秩序。
更有甚者,美國雜誌專門進行了一次民意測試,顯示大多數人都不願為國參軍,並將結果交給了麥克阿瑟,請他對此發表建議。這分明就是挑釁,麥克阿瑟嚴厲譴責道:“為國而戰是每一個公民的義務和責任,和平只能用武力來保衛”。
麥克阿瑟為了喚醒民眾的憂患意識,不辭辛勞地為軍隊和戰備辯護。不明就裡的民眾說他是“戰爭販子”、“好戰分子”。同時,政府的精英們也表示極大的反感,在他們看來,發展軍隊是麥克阿瑟別有用心,實現個人政治野心的手段。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老兵不死,麥克阿瑟回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