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蔥頭炒肉片
-
2 # 大象青年
不想奢求太多,只想擁有現在,社會很現實,要的太多,最後都是輸家,只希望一天比一天努力一點,一天比一天好一點,
-
3 # 三觀糾正器
全球科研人員薪水和滿意度大調查
有時候是不是對科研累覺不愛?Nature 近期釋出了兩年一次的對全球不同地區不同專業的科研人員的工作滿意度調查,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們和其他地區、其他學科的調查結果,你是否還是這樣認為?
今年共有6413名(過濾掉沒有獲得本科學位的讀者,剩下 4334 個樣本)受訪者參與了調查。參與調查的受訪者有近40%居住在北美,35%的人生活在歐洲,16%的人生活在亞洲。除此外,Nature 也收到了來自澳洲,非洲和南美洲的科研工作人員的反饋。
許多理科學生和初級研究人員一直渴望在學術界開展事業,這一夢想已經持續了好幾代人。但 Nature 兩年一度的對全球科研人員薪資和工作滿意度的調查揭示了一個重要的事實:除了學術研究之外,科學家還有大量的就業機會,無論在感受上還是經濟上,其中一些選擇可能更有價值。
該調查包括薪水,工作滿意度,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歧視,心理健康以及其他問題。調查結果在下圖表中有顯示。
超過三分之二(68%)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感到滿意或非常滿意,這一比率與2016年的調查(https://www.nature.com/naturejobs/science/articles/10.1038/nj7621-573a)基本沒有變化。儘管如此,仍無法保證這些數字能夠保持穩定。37%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滿意度在過去一年中有所惡化,只有32%的受訪者表示情況有所改善。
就業部門的資料分析表明,不同科學道路的態度各不相同。在非營利組織工作的受訪者更可能對自己的工作感到滿意(73%),緊隨其後的是工業界(71%),政府(68%)和學術界(67%)。“這個調查結果支援了學術界以外也有非常充實且高薪的工作,”加拿大溫哥華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生院的副院長 Susan Porter說。
跟2016年調查相比,滿意度資料發生了變化。2016年的調查結果是學術界滿意(65%)的比例略高於工業界(63%)。兩項調查之間的差異表明,現在,學術界和工業界之間的滿意度平衡略微傾向於工業界。
需要注意的是工作滿意度並不總是一個積極的工作環境的標誌。研究人員喜歡做研究,因此可以獲得很高的工作滿意度,但他們仍然可能承受高壓力和低收入。
1薪水薪水的問題揭示了各行業之間的鴻溝越來越大。約有59%的工業界受訪者表示他們對自己的薪水感到滿意,而只有40%的學術界受訪者,41%的非營利組織受訪者和49%的政府受訪者表示他們對自己的薪酬感到滿意。總體而言,43%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對自己的薪水感到滿意。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表示近期將加薪,但顯然還不足以彌補失望。
比工業界和學術界薪水滿意度差距更為巨大的鴻溝是:貧富差距。
只有5%的受訪者表示每年的薪水超過15萬美元。近30%的受訪者薪水在 50,000 美元到 80,000 美元之間,接近25%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薪水在30,000美元到 50,000 美元之間。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11%的人報告收入在15,000美元到30,000美元之間,12%的收入甚至沒有那麼多。
在工資方面,職稱很重要。雖然少數教授,科研管理者的收入不到15,000美元,但佔據薪水末端卻是多數普通教師。大約50%的受訪者(主要是老師)表示他們的收入不到30,000美元,近 30% 的科研人員在薪資表上處於中等水平。這一水平的上限主要由教授,科研管理者組成。
與2016年的薪資調查一樣,地理位置也是薪水的一個重要決定因素。亞洲近40%的受訪者表示,每年的收入低於15,000美元,而北美的受訪者則為2%。11%的北美和澳洲受訪者報告收入超過15萬美元,遠遠領先於其他地區。而歐洲仍處於困境,有超過20%的歐洲受訪者每年收入低於30,000美元,而北美只有5%,這與我們2016年的調查相比沒有變化。
該調查還反映了薪酬方面的性別差異,特別是工作多年的科學家。對於已經處於職業生涯後期的受訪者,有33%的男性報告每年收入超過11萬美元,但只有23%的女性達到了這一水平。對於處於職業生涯前期的受訪者來說,不同性別的科研人員收入差異相對不太明顯。女性(59%)比男性(53%)對薪水更不滿意。
每年收入超過15萬美元的受訪者中,超過20%表示他們對薪水不滿意。而年收入在15,000美元至30,000美元之間的受訪者中有27%表示他們對薪水滿意。
2職業選擇(https://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50/n7677/full/nj7677-549a.html)。
Nature調查全球5700多名博士生,揭示真實的博士生活。
3工作滿意度無論科學家在哪裡工作,平衡個人生活和堆積如山的工作都是一項挑戰。儘管大多數受訪者對自己的工作與生活平衡感到滿意。79%的工業界受訪者表示他們對自己職業生涯的這方面滿意或非常滿意,學術界只有68%的受訪者表示滿意或者非常滿意。在工作滿意度方面,工業界似乎比學術界更有優勢。
工作滿意度是一個多方面的問題。受訪者將“對工作的興趣”列在最重要的位置。這個因素在實際滿意度方面也排名最高。決策力,工作保障,職業發展和工作成就,也是影響工作滿意度的重要因素。
4心理健康受訪者也坦承工作對心理健康造成過負面影響。16%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已經或者正在尋求抑鬱或焦慮問題的幫助。17%的人表示他們沒有得到但願意尋求幫助。3%的人曾尋求幫助,但尚未收到幫助。這些資料揭示了科學界普遍存在的焦慮問題。在Nature的2017年研究生調查中,12%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對由學業直接引發的焦慮或抑鬱症尋求過幫助。
5騷擾和歧視騷擾和歧視仍是學術界頑固存在的問題。這當然也會削弱科研人員的工作滿意度和工作能力。
超過四分之一(28%)的受訪者表示在他們目前的工作中存在這些問題,超過五分之一(21%)的受訪者表示他們遭受過騷擾和歧視。
在那些目睹或經歷過某種歧視的人中,性別歧視是最常見的,近一半(47%)表示經歷過性別歧視。91%的女性受訪者表示他們親身經歷過性別歧視。
年齡歧視(23%)或種族歧視(22%)也很普遍。大約一半的受訪者認為他們的工作場所做得足以促進多樣性。工業界工作的受訪者(58%)比學術界受訪者(50%)表示他們的機構把消除騷擾和歧視等問題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6就業前景近60%的受訪者對未來的就業前景感到樂觀,這一比率與2016年的調查沒有太大變化,但樂觀情緒在不同群體中並不一致。
如果有全職工作、年齡在40歲以下並且是男性,那麼更可能擁有美好前景。約有25%的受訪者表示前景不明朗,這其中更多的是隻有臨時工作合約的女性。另一個悲觀的說法,超過一半(51%)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就業前景比前幾代人更糟糕。儘管如此,仍然有75%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會向學生推薦學術界的工作。這與2016年調查中約61%在學術界工作相比顯著增加。
無論是在學術界,工業界,非營利組織還是政府,都有很多可以做科學研究的工作,也有很多方法可以成為科學家。Nature 的調查強調了了選擇的多樣性,這是所有研究人員在選擇職業道路時應該牢記在心的,並非只有留在學術界才是成功的。從薪水到工作滿意度,難以都令人滿意。但好訊息是,對大多數人來說,科學總是很有趣。這可能足以讓我們繼續前進。
-
4 # 我們川渝人民
其一家庭和穆,錢不算多是硬傷但還能過日子,人活著,會有很多的慾望,當慾望不能滿足,那麼就不開心,佛家說要控制慾念,清心,人貴在平安,平安,平淡即為幸福,人對於金錢的慾念可謂是最大的,錢不多所以我們就不幸福了嗎,非也,家人平安快樂,生活的真蒂不過如此而已,善於調節身心,讓好的心情相伴,我們就這麼享受每一天的Sunny,我們就是幸福的,所以我覺得我是過的開心的,是幸福的一年。
-
5 # 庭闕有輝
我對現在的生活不滿意,但我對過去的生活很滿意。
試問過者每個月都要靠父母的接濟才能解決溫飽和交際,已經到了獨立的年齡卻依舊啃老,看著父母漸白的雙鬢的生活,誰會滿意?
撿過快遞,發過傳單,進過電子廠,忙碌的工作過後低廉的收入不足彌補我心靈的空虛和遺憾,已經學醫四年的我目前還沒有獲得適當的機會去施展身手,這樣的的生活讓我怎麼滿意?
朋友,親戚,家人,得了一些小感冒,有個頭疼腦熱尚且能夠解決,可一旦出現類似水腫,子宮肌瘤的稍大一些的問題卻也只能像沒有過醫一樣尋醫問藥,心中迫切想要能夠照顧一些人,卻無能為力,這樣的生活,誰能滿意?
遇到了一個善良,美麗的姑娘,碰見了她喜歡吃的東西,卻因為自己的拮据不能時時買給她;看中自己認為很適合她的禮物,卻只能默默攢錢等以後再送給她……
這樣的生活我不滿意。
但是,不滿意代表我會頹廢。生活從來都不容易,但是隻要你夠努力。現在拿著父母的接濟是鼓勵我專心學習,為了以後用知識創造價值;現在沒有機會讓我一展拳腳,是因為自己還太過青澀,不夠優秀,機會只會等候有準備的人;現在不能為家人解決病痛,是因為學習的知識還太少,沒有醫生能一蹴而就,凡是成名的大醫,哪一位沒有經歷過寒暑秋冬?心中有一位姑娘,那就努力去拼搏,男人嘛。總要給自己一份壓力。這樣現在走過的每一步,以後才不會後悔。
我對現在的生活不滿意,但我對過去的生活很滿意。
-
6 # 順其氣自然
說實話,不滿意,我是一個農民工,是農民,還是工人,身份尷尬,收入低,開銷太大,八零後的我們有太多的壓力,也許是自己的路沒走好,也有好多成功人士,但不是我,如果我能找到一份穩定的事業,我想就會好的!
回覆列表
喜憂參半,喜我生活平淡,憂我明天咋辦。
喜我前半生有人愛,憂我後半生有人愛?
喜我生活這幸福時代,憂我如何過好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