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微信裡讀過一個笑話,說下級給上司提意見,一個“貼心”下級給上司提的意見是說上司“工作太投入,廢寢忘食,太不愛惜身體了,希望改正”,這個上司“虛心”接受了。儘管是個諷刺拍馬屁的笑話,但其中反映出的心理學內涵卻意味深長。在我看來,這個下級無意中扮演了一個愛操心的父母的角色。
說父母愛操心,或許中國的父母都是愛操心的父母,而且很多父母為子女操心了一輩子,若是有下輩子,他們大概也還會那麼操心吧。但是,為子女操心,特別是為成年子女操心,還真不是好父母的作為。
人們對愛操心的父母大概早已司空見慣,而且人們對那些愛為成年子女操心的父母或許也已是見怪不怪了。這樣的父母在子女年幼時就習慣於控制子女,對子女不符合其標準或願望的行為往往會決絕地阻止和干涉。
隨著子女長大,特別是子女在青春期“叛逆”成功,這些父母們才逐漸意識到他們對子女的控制能力削弱,心有不甘地退居到“操心”這個二線位置。當然,即使退居二線,他們也不會放過任何一次控制子女的機會,只是這樣的機會越來越少了而已。在他們做不到控制子女行為時,他們就竭力扮演操心父母的角色。
在子女考取大學入學前,他們在替子女準備所有的學習和生活用品之外,還以過來人的身份對子女“諄諄教誨”,千叮嚀萬囑咐,要其子女“注意身體,注意飲食衛生,注意和同學搞好關係,好好學習,別太勞累”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在子女入學時,只要條件允許,他們都會不辭勞苦,“御駕親征”,護送子女入學,甚至到學生宿舍代子女搞衛生、鋪被褥、擺東西,直到不得不離開時再一次開啟“千叮嚀萬囑咐”模式,意猶未盡地離去。
更有甚者,有的父母因擔心子女在大學期間不習慣集體生活或飲食方式,中斷自己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在其子女學校附近租房陪讀,或為其子女開小灶。
這樣的父母在得知其子女開始第一段戀愛關係之後,總是會對其子女的男女朋友做最嚴苛的挑剔,如他們感到不滿,甚至不惜棒打鴛鴦。
即使在子女大學畢業進入職場工作後,甚至是結婚之後,這樣的父母也未能放棄其“愛操心”的習慣和行為方式。曾經在網路上引起爭議的一樁新聞更是介紹了個極端的個案:母親在兒子結婚後未經兒子兒媳同意而進入兒子婚房整理床鋪、收洗二人的內衣。當然,在中國現代社會的親子關係中絕非孤例,只是很多未經報道而已。
甚至,在子女已經在社會上能夠較好地獨立生存的情況下,愛操心的父母還是會時不時愛心濫觴,有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兒反覆提醒、不斷叮嚀的做法,如在一起行走中會提醒子女當心踩到路邊的狗屎、汙物;一起外出時又會提醒子女的有一粒衣釦沒扣好、鞋帶鬆了等。平時,他們會反覆告誡子女不要到大排檔吃飯,“小心吃到地溝油”;當子女在外有應酬時,又打電話叮嚀,“別喝酒,小心傷肝”;天氣變化時,又打電話說:“今天降溫了,一定要穿上我給你買的那件厚羽絨服”。知道子女有較要緊的聚會,這樣的父母也還會耳提面命地叮囑、催促他們提早出發。總之,這樣的父母是以保姆的方式來“服侍”已經長大成人的子女,唯恐沒有自己的保護、加持,孩子會出問題。
我曾在之前的《把孩子當“寵物”養的家長養出了什麼?》談過類似的話題,愛操心的父母也算是把孩子當寵物養的。但本文更想強調另外兩個問題。
首先,這樣愛操心的父母自我界限不清,透過強行控制,使其子女在兒童少年期喪失了形成自我意識的機會,較其他同齡人缺乏獨立性,沒有獨立思考能力亦即無主見。而且,他們在整個一生都可能比其他同齡人更為懦弱,更喜歡依賴他人。
其實,這些都還算不上多嚴重的後果,更嚴重的後果則是這種管教孩子的模式會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由於愛操心父母未能給其子女獨立成長的機會,其子女在成長過程中未能得到足夠的磨鍊,本身的心理健康水平特別是安全感,不會比他們愛操心的父母強。他們在自己的子女養育過程中,也必然沿用耳濡目染從其父母那兒學來的做法,只是會“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控制子女、愛操心的水平上更勝其父母,以致有代代相傳、發揚光大之勢,甚至有“人種退化”之虞。
其次,愛操心的父母們內心深處潛藏著懷疑、低估其子女能力,特別是適應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能力的認識和信念,或者說是他們對其子女能力乃至整體都缺乏信心和信任。甚至有的父母在子女面前都不諱言他們的看法和態度。
試想,一個不被父母信任的孩子,會有充分的、健全的自信嗎?能形成有自尊的生存態度嗎?心理學研究早已揭示,不被父母信任、欣賞、鼓勵的兒童,是不會有自信心的,也不會有健康的自尊。
況且,用常識都可以合理地推斷出同樣的結論,他們會這樣想:生我養我的親生父母都覺得我不行,我大概是真不行。長此以往,潛移默化,這樣的孩子無論長到多大,他也不可能有健全的自信與自尊。
曾在微信裡讀過一個笑話,說下級給上司提意見,一個“貼心”下級給上司提的意見是說上司“工作太投入,廢寢忘食,太不愛惜身體了,希望改正”,這個上司“虛心”接受了。儘管是個諷刺拍馬屁的笑話,但其中反映出的心理學內涵卻意味深長。在我看來,這個下級無意中扮演了一個愛操心的父母的角色。
說父母愛操心,或許中國的父母都是愛操心的父母,而且很多父母為子女操心了一輩子,若是有下輩子,他們大概也還會那麼操心吧。但是,為子女操心,特別是為成年子女操心,還真不是好父母的作為。
人們對愛操心的父母大概早已司空見慣,而且人們對那些愛為成年子女操心的父母或許也已是見怪不怪了。這樣的父母在子女年幼時就習慣於控制子女,對子女不符合其標準或願望的行為往往會決絕地阻止和干涉。
隨著子女長大,特別是子女在青春期“叛逆”成功,這些父母們才逐漸意識到他們對子女的控制能力削弱,心有不甘地退居到“操心”這個二線位置。當然,即使退居二線,他們也不會放過任何一次控制子女的機會,只是這樣的機會越來越少了而已。在他們做不到控制子女行為時,他們就竭力扮演操心父母的角色。
在子女考取大學入學前,他們在替子女準備所有的學習和生活用品之外,還以過來人的身份對子女“諄諄教誨”,千叮嚀萬囑咐,要其子女“注意身體,注意飲食衛生,注意和同學搞好關係,好好學習,別太勞累”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在子女入學時,只要條件允許,他們都會不辭勞苦,“御駕親征”,護送子女入學,甚至到學生宿舍代子女搞衛生、鋪被褥、擺東西,直到不得不離開時再一次開啟“千叮嚀萬囑咐”模式,意猶未盡地離去。
更有甚者,有的父母因擔心子女在大學期間不習慣集體生活或飲食方式,中斷自己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在其子女學校附近租房陪讀,或為其子女開小灶。
這樣的父母在得知其子女開始第一段戀愛關係之後,總是會對其子女的男女朋友做最嚴苛的挑剔,如他們感到不滿,甚至不惜棒打鴛鴦。
即使在子女大學畢業進入職場工作後,甚至是結婚之後,這樣的父母也未能放棄其“愛操心”的習慣和行為方式。曾經在網路上引起爭議的一樁新聞更是介紹了個極端的個案:母親在兒子結婚後未經兒子兒媳同意而進入兒子婚房整理床鋪、收洗二人的內衣。當然,在中國現代社會的親子關係中絕非孤例,只是很多未經報道而已。
甚至,在子女已經在社會上能夠較好地獨立生存的情況下,愛操心的父母還是會時不時愛心濫觴,有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兒反覆提醒、不斷叮嚀的做法,如在一起行走中會提醒子女當心踩到路邊的狗屎、汙物;一起外出時又會提醒子女的有一粒衣釦沒扣好、鞋帶鬆了等。平時,他們會反覆告誡子女不要到大排檔吃飯,“小心吃到地溝油”;當子女在外有應酬時,又打電話叮嚀,“別喝酒,小心傷肝”;天氣變化時,又打電話說:“今天降溫了,一定要穿上我給你買的那件厚羽絨服”。知道子女有較要緊的聚會,這樣的父母也還會耳提面命地叮囑、催促他們提早出發。總之,這樣的父母是以保姆的方式來“服侍”已經長大成人的子女,唯恐沒有自己的保護、加持,孩子會出問題。
我曾在之前的《把孩子當“寵物”養的家長養出了什麼?》談過類似的話題,愛操心的父母也算是把孩子當寵物養的。但本文更想強調另外兩個問題。
首先,這樣愛操心的父母自我界限不清,透過強行控制,使其子女在兒童少年期喪失了形成自我意識的機會,較其他同齡人缺乏獨立性,沒有獨立思考能力亦即無主見。而且,他們在整個一生都可能比其他同齡人更為懦弱,更喜歡依賴他人。
其實,這些都還算不上多嚴重的後果,更嚴重的後果則是這種管教孩子的模式會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由於愛操心父母未能給其子女獨立成長的機會,其子女在成長過程中未能得到足夠的磨鍊,本身的心理健康水平特別是安全感,不會比他們愛操心的父母強。他們在自己的子女養育過程中,也必然沿用耳濡目染從其父母那兒學來的做法,只是會“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控制子女、愛操心的水平上更勝其父母,以致有代代相傳、發揚光大之勢,甚至有“人種退化”之虞。
其次,愛操心的父母們內心深處潛藏著懷疑、低估其子女能力,特別是適應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能力的認識和信念,或者說是他們對其子女能力乃至整體都缺乏信心和信任。甚至有的父母在子女面前都不諱言他們的看法和態度。
試想,一個不被父母信任的孩子,會有充分的、健全的自信嗎?能形成有自尊的生存態度嗎?心理學研究早已揭示,不被父母信任、欣賞、鼓勵的兒童,是不會有自信心的,也不會有健康的自尊。
況且,用常識都可以合理地推斷出同樣的結論,他們會這樣想:生我養我的親生父母都覺得我不行,我大概是真不行。長此以往,潛移默化,這樣的孩子無論長到多大,他也不可能有健全的自信與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