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594430053323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這首詩想必大家六歲之前就背過了吧,可無論哪本書裡都不會說這是首大悲之詩吧。河東男兒,極目遠眺,吟山詠海,好不慷慨。最後還昇華出人生經驗來了對吧,不信你看,多少人同學錄上寫的“更上一層樓”。可果真如此嗎?他一步一步一層一層地登樓,只為趕在日落之前欣賞這暮色。白日馬上就要藏入山裡,留給他的時間不多了,他必須加快腳步攀登這座危樓。這樣才能將這千里慘景盡收眼底。一步兩步,一步兩步,一步一步似爪牙,似魔鬼的步伐。他是在跟時間賽跑,準確地說,他在跟生命賽跑。他偶爾停下,憑欄遠眺。君不見,君不見,他都見過。他見過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也見過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因為這就是眼前的場景。你看那暮色將至,日薄西山,光明即將走向盡頭,世界將籠罩在未知的黑暗中。你看那逝者如斯,入海不還,那分明是刻戎冥河席捲著萬千靈魂奔向冥界。而他卻無可奈何,只能吟詩。他感於此景,欲張口大呼江陽,卻無奈將聲音壓回喉嚨,低吟尤侯。“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他把感情蘊藏在韻裡,這一韻的核心字,就是愁。王之渙生平留下的資訊不多,此詩的具體背景我們不得而知。也許他看到如此愁景,頓時感嘆生命,愁天下眾生,大慈大悲。這便上升為一種關於生命的哲♂學,這麼理解,當然正確。但如果把這兩句當作至愁之景,那便是大誤了。此詩至愁之景不在白日,不在黃河,而在於他那方急方緩的腳步,那永無止境的高樓,那難滿的欲。古今多少文人騷客登樓賦愁,無非看看吳鉤,拍拍欄杆,悲秋懷親,憤世傷時。然後下樓回家。而他,為了一覽千里無限慘景,竟然要一層層地登樓。一層一層,究竟幾層?他也沒有個數,只能告訴你“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他不知道地球是圓的,也不知道海拔越高氣溫越低,只知道無限遠眺,無限登樓。他急促地攀登著,永遠走不到盡頭,樓愈高,天愈寒,景愈慘,人愈愁。一個西緒弗斯式的英雄,荒誕地登樓,只為一睹消逝前的美。彷彿魏晉狂士醉哭窮途之末,又如東瀛武者殞命落櫻之間。而這卻是不可能的。因為他要更上一層樓,永無止境。他自願接受這介於生與死之間永生的痛苦與懲罰。這便是此詩至愁之景。如前所述,王之渙留下的資料甚少,他的生平無從詳知,不過我相信他是個有故事的人。他留下的每一首詩,都透露著痛苦與哀愁,這首當然也不例外。他是否由己及人悲憫天下蒼生?又是否透過盛唐的影子看到了動盪的未來?我們無從而知。不過我知道,他為滿一時窮目之慾而登此無極之樓,是個飛蛾撲火式的悲劇。因為當真正他窮目望到千里風光之時,他此生再也下不來那座鸛雀樓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糖蜂蜜柚子茶最正宗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