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呆歷史觀

    影視劇《三國演義》裡曾經上演過諸葛亮和周瑜鬥計謀的片段,周瑜絞盡腦汁想要把諸葛亮搞垮,只是不管他怎麼費勁心機都會輸給諸葛亮,所以他在臨死前感嘆為何有了諸葛亮還要生我周瑜呢?這一聲長嘆也表現出周瑜對諸葛亮還是心存芥蒂的,言語之間就表現自己沒有生對時間的嘆息。

    真正的歷史上他們兩個究竟是什麼樣呢,是否真如電視裡表現的那樣,是彼此不容呢?那麼答案就要從《三國志》去找尋了。影視劇中二人聯手獲得赤壁之戰的成功,但書中卻記載二人並沒有什麼過多的聯絡,又或許他們兩個人壓根就沒有見過呢!

    聯絡二人的就要說到赤壁之戰了,當時曹操打敗劉備,諸葛亮便請命要去東吳和談,希望兩國可以結成同盟。路上正好碰到了魯肅,透過他的推薦諸葛亮和周瑜相遇了,而且周瑜也很贊同諸葛亮合力抗曹的想法。於是後來便派兵幫助劉備。

    史書記載,諸葛亮和魯肅在孫劉聯合這個問題上是功臣,而周瑜是打敗曹操的大將。所以說諸葛亮是外交家而周瑜則是軍事家,那麼他們兩個人到底有沒有見過呢?個人覺得見是應該見過的,不過兩個人並沒有更深入的瞭解,畢竟諸葛亮當時並沒有什麼獨特之處,所以周瑜應該不會和他進行更深層次的瞭解。

    影視劇裡諸葛亮曾經借曹操要把大小喬都收為己有才對東吳發動攻擊的理由來說服周瑜,讓他和蜀國聯合對抗曹操,顯然是沒有任何可以這樣做的理由的。因為東吳是孫權的統治者而不是周瑜,想要說服也應該是說服孫權,和周瑜也沒什麼關係,況且如果兩個人接觸的太過頻繁可定會引起孫權的猜疑。畢竟周瑜是孫權的兵,而諸葛亮是劉備的兵,兩個臣子私下往來肯定會讓人有所懷疑的。

    二人並沒有什麼過多的接觸,哪裡又能談得上週瑜對諸葛亮有不滿呢?何況周瑜的地位早就在諸葛亮之上又在赤壁之戰中打敗了曹操,早就天下皆知他的大名了,而當時的諸葛亮還沒有顯現出自己的聰明才智。因此是絕對不會出現上文中周瑜臨死前的感嘆了。

    劉備當時有兩個兄弟,關羽和張飛,他們二人才是周瑜想要對付的人,他認為,只有把他們三個人分開對付,就一定能讓蜀國的實力大減。諸葛亮和周瑜是沒有任何關係的,充其量只是個劉備手下的謀士,還不至於讓周瑜如此的介意。

  • 2 # 如夢如幻如泡影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把周瑜描繪成了一個氣量狹小,妒賢忌才之人。他嫉妒諸葛亮比他有才幹,處處刁難諸葛亮,比如草船借箭這個典故就是說周瑜故意出個害人之計來對付諸葛亮。但是演義終究是部小說,裡面很多事件都是虛構的,人物刻畫方面明顯比較推崇蜀國,尤其小說的主人公諸葛亮更是用了大量人物和事件來襯托,把諸葛亮塑造得完美無瑕,外交、軍事、政治上無所不能,無所不精的形象。而周瑜就成了作者筆下給諸葛亮當陪襯的角色了。

    在真實歷史上周瑜根本不可能妒忌諸葛亮。他在幾個方面都優於諸葛亮

    1, 周瑜出身名門,他的父親周異,當過洛陽縣令,堂祖父周景、周景的兒子周忠,都做過漢朝的太尉。曹操,劉表,孫權等人的統治都是依靠士族支援才能發展壯大的,他們會盡量拉攏當地士族。周瑜出生在這樣一個顯赫的大士族給了他很大的政治資源和政治優勢。

    2,周瑜是一位文韜武略,才能出眾的王佐之才。主要體現是在赤壁大戰中,力主抗曹,並慧眼看出曹軍的劣勢和己方的優勢,指揮全軍在赤壁、烏林大敗曹軍,是以少勝多的赤壁之戰的頭號功臣。赤壁之戰後又擊敗了曹仁,成功攻克了荊州戰略要地南郡。

    3,周瑜還是個才華橫溢的極美男子,《三國志》記載周瑜“長壯有姿貌”,說明周瑜身體修長健壯、相貌俊美。而典故“曲有誤,周郎顧”體現出周瑜精於音律,有很高的音樂欣賞能力。

    如此一個令人讚歎的文武宏才,上天又特別偏愛周瑜給了他俊美的外貌,內外皆秀又風度翩翩的俊才怎麼會嫉妒剛出山不久能力還沒充分發揮,政治地位還不高的諸葛亮?

    正史上週瑜其實是個多謀善斷,胸襟廣闊的人。在《三國志》中,陳壽對周瑜評價頗高。周瑜是一位不管在軍事才能、政治謀略和人品氣度都非常卓越的一流人才,並深受當時東吳人民所愛戴。在孫吳政權前期起步時,年輕的周瑜就與孫策私交甚篤,兩人以兄弟之禮相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 3 # _夢仕緣-

    首先,論出身,周瑜的父親是當地的官方人員,雖然職位不高,但是也算有些資本,口碑極好,那麼周瑜小的時候就受過很好的紳士教育,從小到大都比較偏向於穩的性格,是個風度翩翩的公子哥,除了讀書,練劍,就是彈琴了,所謂曲有誤,周郎顧,也體現了周瑜對音樂還是比較喜歡和追求完美的。那麼諸葛亮呢,小時候並沒有比曹孟德乖多少,也是非常調皮的,最喜歡搞惡作劇,也和曹孟德一樣,喜歡玩打仗遊戲,經常弄的衣服破破,到處都是髒的回家,諸葛亮的父親,叔叔都是在朝廷裡當官的,雖然官位不大,但是能第一時間聽到朝廷的訊息,這對於他們家來說,是非常不錯的便利,家裡很有錢,比周瑜家有錢就對了。直到諸葛亮父親去世之後,諸葛亮才真正成熟起來。

    論寵信,周瑜剛開始並沒有跟著孫堅,而是養著一方兵馬,打打黃巾,趕趕山賊這些,孫堅去世之後,周瑜感到孫氏集團現在非常困難,帶著一些資本去幫忙,一定是雪中送炭的效果,更何況和孫策是非常好的朋友,他過去了,一定會得到重用的,孫策帶兵,和劉備一樣,不分則罷,分兵就一定會讓周瑜獨當一面,就像劉備分兵給關羽一樣,大家想想這是什麼樣的待遇。孫策去世後,孫權也是對周瑜非常器重,把軍隊交給他,自己坐鎮後方,周瑜的地位肯定比張昭張虹要高的。而看看諸葛亮,諸葛亮剛走出茅廬後,仍然是跟著劉備到處跑,並沒有像演義那樣精彩絕倫,又是火又是水,動不動就是損失敵方十萬人馬,不是這樣的,諸葛亮剛出山,第一功勞其實是赤壁之戰的外交,對於劉備來說,諸葛亮這才是派上用場了。而大家都知道赤壁之戰,是周瑜和魯肅的努力要多一些,很多歷史學家認為,孫權就是被諸葛亮拉下水的。周瑜一直是被重用的,而諸葛亮實際上,一直到法正去世了,劉備也去世了,才真正登上了歷史舞臺,這一生很辛苦的。

    論個人情況,諸葛亮的老婆,我就不多說了,哪怕不是醜女,是個美女,想必也美不過小喬吧。

    文治武功方面,文化水平,諸葛亮其實要高一點,因為諸葛亮的朋友很多,還都是高知識分子,而周瑜一直在打仗的,想必沒有那麼多功夫搞學術報告。但是論武功,就不說了吧,諸葛亮是文人,不會打架,周瑜是軍人,小擒拿手肯定是會的,比孫策肯定比不過,比諸葛亮應該還是可以的。

    周瑜是個少年英雄,二十幾歲,就當上了,三軍總司令,參謀長,外交辭令官等等,而諸葛亮是中年才發跡,法正之前,諸葛亮就是搞外交的,最高的官位是軍師將軍,手裡只有五千多人的軍權,猇亭之戰結束後,諸葛丞相才真正意義上掌權了。

    所以我個人認為的是,周瑜並不在乎和諸葛亮的比較,因為當時那個時期,曹孟德失敗了,全天下都知道自己很厲害,根本不用在乎別人,自己可以飄了,他幹嘛要去關注諸葛亮呢?但是話說回來,英雄惜英雄,周瑜肯定是認為諸葛亮才是難得的人才,但絕對不是那種嫉妒恨。

  • 4 # 左家影視

    歷史上的周瑜和諸葛亮沒有交戰,當然不是被諸葛亮氣死的,也根本不存在“三氣周瑜”的任何蛛絲馬跡。若從周瑜與孔明在當時所處的歷史背景以及他們倆在赤壁之戰前後的政治地位、歷史作用看,真正的贏家倒是周瑜而不是孔明。才華橫溢、精明老到的周瑜,實際上遠遠蓋過了初出茅蘆的孔明。周瑜出身名門,家教甚好,少年得志,能統觀全域性,是難得的帥才,所以才有孫策的“外事不決用周瑜”之託。可見周瑜必定是心胸廣博之人,程普周之爭更是體現了周瑜之大度。可見周瑜之大度絲毫不遜於司馬懿,諸葛亮寥寥數語根本不會刺激到周瑜,而且從他死時還推薦和諸葛亮較有交情的魯肅,更可看出他的心胸寬廣,決非小肚雞腸之人。歷史上周瑜和諸葛亮並無交集,諸葛亮出山時周瑜早已是東吳的開過名將,威名遠揚,而諸葛亮彼時還只是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歷史上對周瑜的評價也是頗高的,正史中周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孫權稱讚周瑜有“王佐之資",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

  • 5 # 孤傲的羊001

    是的,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三國演義》僅僅是歷史題材的經典小說,單是故事情節設定,就註定兩個才能如此相似之人,不得同時存在。兩人惺惺相惜,但各司其主,忠義不得兩全,因而周瑜十分在意諸葛亮的存在,原文中也有周瑜拉攏諸葛亮情節,此舉為惜才。

    其次,赤壁之戰,諸葛亮大放異彩,有名的"草船借箭"便是很好的例子。但有記載諸葛亮不曾表露有武藝,而周瑜則是能文能武。相較之下,二人之能不相上下。但終究道不同不相為謀,而諸葛亮軍事才能卻又如此優秀,周瑜惶恐,對其吳國的發展有阻礙,所以十分在意諸葛亮的存在,此舉為恐懼。

    最後,有提到周瑜被諸葛亮氣死,這是謬論。周瑜是何等人物,怎麼能一點氣量都沒有,只是諸葛亮一計,使得孫權"賠了夫人又折兵"自己心生抑鬱成疾,若周瑜不在意諸葛亮,怎能為一介手無縛雞之力之人得心病,如此可見,諸葛亮善於算計,這是周瑜在意諸葛亮一大因素。

    除此以外,人人都有領地意識,在自己的領域看到比自己優秀,或者跟自己不相上下的人潛意識排斥

    個人觀點,純屬娛樂,不喜勿噴,若有同感,萬分榮幸。

  • 6 # 鍾梧雨

    曲有誤,周郎顧。江東周郎是個風流倜儻的美男子,率東吳水軍火燒赤壁,擊敗一代梟雄曹孟得。娶小喬,意氣風發。在三國演義裡,羅貫中尊劉抑曹輕吳,把個周郎生生寫成心胸狹窄,不能容人的東吳將領。讓後世對公瑾產生莫大的誤解。我認為歷史並非演義那樣。周瑜在赤壁之戰後與曹仁對峙時負傷,當時醫療水平無法治癒傷口感染,一旦創傷過重,便面臨生死考驗。周郎不幸早逝。個人以為,周郎不死,一定會和諸葛亮惺惺相惜,共拒曹魏。所謂一時瑜亮也。有小喬助力,風頭怕是要蓋過孔明哦!

  • 7 # 周郎顧天下覆

    介意?為什麼介意?不介意?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問題?一部三國曲古往今來眾人譜,誰是人傑首推周郎與臥龍。同為一個歷史時期的傑出人物,二人可謂是惺惺相惜;異主而仕,二人也只能是各為其主了。三國演義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它留給人們的精神食糧也是極為豐富的,演義裡的周郎不是主角,所以為了襯托主角,他被賦予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小肚雞腸。即使是這樣,演義也沒能掩蓋掉其多才多藝與絕倫英姿的儒將形象。

    要說周瑜介意諸葛亮的存在,也不是沒有道理。演義裡,周瑜最初對諸葛亮不瞭解時並沒有把他當回事。後來在和諸葛亮的一次次角逐中敗下陣,才讓周瑜開始重視起諸葛亮來。失敗一次,周瑜就認識到一次諸葛亮的可怕,所以周瑜對諸葛亮的殺心就越重。演義中說,因為周瑜在與諸葛亮的鬥智鬥勇中每一次都以失敗告終,所以“小肚雞腸”的周公瑾就被諸葛亮“三氣周瑜”給氣死了。演義中的故事不可全部當真,但我們可以從中發現些什麼:一就是二人不在一個陣營,各為其主;二就是二人都有著不凡的能力和絕對的忠心。那麼這就對了,換作是你站著二人的位置上思考一下,你會介意不同一陣營的勢力中有一個能力超凡的人嗎?肯定介意呀,此消彼長嘛。

    如果周瑜並不介意諸葛亮的存在,那有為什麼周瑜“既生瑜何生亮”的形象這麼深入人心呢?我想這要感謝羅貫中先生和中國封建君主思想吧。為什麼感謝羅貫中相必大家都清楚,如果不是羅貫中把周瑜刻畫成這種形象,如果不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如此膾炙人口,我想周瑜不會像現在一樣如此深入人心。周瑜的這種形象和羅貫中的創作有關,和中國封建君主思想有什麼關係呢?中國自古以來就講究正統,三國中做為漢氏後裔的劉備就自然而然的成為了三國演義裡的正派人物。他陣營裡的關鍵人物,為他未出茅廬就三分天下的諸葛亮自然就成了主角。那麼主角的身邊自然就會有很多配角,周瑜就是諸葛亮眾多配角中最耀眼的一顆。所以關於二人的典故故事也是相當豐富了。

    所以,問題中的介不介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心中的諸葛亮和周瑜到底是怎樣的。

  • 8 # 趙大哥使用者5813035669

    我是趙大哥,看到這個提問,就想起一句經典臺詞叫 : “既生瑜何生亮”!!!這是《三國演義》裡周瑜在臨死之前發出的感嘆!

    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周瑜一生,非常在乎諸葛亮的存在。諸葛亮為保住荊州,“三氣周瑜”,最後導致周瑜氣絕身亡,周瑜和諸葛亮之間的較量,才算真正結束,結果,荊州到底也沒有收回去。兩個人的才華其實不分上下,周瑜輸在胸襟上,諸葛亮贏在膽略上。

    有句俗話說得好“宰相肚裡能撐船”!周瑜雖然“有勇有謀”,但是,“小肚雞腸”註定他“英年早逝”!

  • 9 # 萬銀影視動腦片688

    在《三國演義》裡曾經上演過諸葛亮和周瑜鬥計謀的片段,周瑜絞盡腦汁想要把諸葛亮至於死地。只是不管他怎麼費勁心機都會輸給諸葛亮。

    其一.諸葛亮獻計,說曹操要把大喬小喬收為小妻才攻吳的,周瑜大怒,其實諸葛亮那有不知道小喬是周瑜的妻子呢。

    其二.草船借劍,周瑜下令要諸葛亮十日內完十萬支劍,周瑜明知道造十萬支劍沒有三.二個月是不可能完成的,要諸葛亮立軍令狀,萬萬沒想到,諸葛亮向天一望,回答到:十萬支劍何須十日,三日既可完成。周瑜聽到,這下週瑜高興了,三日看你怎麼死吧!事後周瑜還是不放心,讓魯肅跟蹤諸葛亮,只見諸葛亮第一天沒動靜,第二天也沒動靜,其實諸葛亮在下軍令狀時抬頭望天空,知道三天後天色有變才想到草船借劍的,第四天一大早,周瑜去殺諸葛亮時,十萬支劍早以準備好還多送了300支給周瑜,讓周瑜又沒得成。

    其三.賠了夫人又折兵,劉備要發吳,周瑜無計可施後想出以把孫權的妹妹嫁給劉備,要劉備去東吳後殺劉備,不料諸葛亮知道周瑜要幹什麼了,於是就寫了三道符給劉備,在什麼情況下才能開啟符看,周瑜是一一中計,硬生生的把孫權的妹妹送給劉備了,周瑜派兵追殺到過度口就被諸葛亮接到劉備了,諸葛亮為了更氣周瑜,就叫士兵們大喊:周瑜獻計不成,賠了夫人又折兵。

    所以他在臨死前大喊:《既生瑜何生亮》這一聲長嘆也表現出周瑜對諸葛亮還是心存芥蒂的,言語之間就表現自己沒有生對時間的嘆息。

  • 10 # 小七趙

    “既生瑜,何生亮!”公瑾36年最後的一句話已經回答提問:是,很在意!

    當年公瑾36歲,孔明30歲。同樣青年俊傑,聰智過人。甚至周公要比孔明帥氣資質高一些。

    只因君主不同,便高手對弈。智與智,才與才的較量。公瑾步步緊逼,孔明尋隙而遁,棋逢高手,戰得酣暢淋漓。

    智慧與才氣持平,那隻能心理戰見分曉。

    周公輸在了氣盛,求完美,一如盛氣凌人的少年。自傲,量小還死板。

    而孔明卻像中年的油膩大叔,曲線策略,不按常理出牌。樂觀加靈活,氣死人不償命。

    周瑜太在意諸葛亮在己之上,才三氣命絕。其實他在意的只是自己不能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可計數的數應該讀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