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百事慧生活

    我覺得是聖人:劉伯溫!也可以稱于謙為聖人:于謙!

    在明代人們將他稱為小諸葛,正是因為有他,明朝才能建立,他以智謀和謀略幫助明朝度過一次次危難,最終戰勝其他諸侯,在當時有非常大的聲望,明朝建立,劉伯溫激流勇退,並不沉迷權利和榮華富貴,他這種精神更加受人尊敬和敬仰,也成為當時那麼多大臣中少有善終的,所以把他排在第二位,更是說明我們對文人的尊崇和精神的嚮往,我們應該學習他的這種精神,才能完成更大的事業。

    劉伯溫本名叫做劉基1311年7月1日在處州青田縣南田鄉出生,是明代初期有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他在文化造詣上也有所成就,明初詩文三大家就指是劉伯溫、宋濂與高啟。

    明朝開國後,朱元璋大封功臣,劉伯溫並不以功臣自居,被封誠意伯。後與丞相李善長、胡惟庸意見不合,逐漸失去朱元璋的信任,61歲的劉伯溫告老還鄉,結束自己的政治生涯。

    成為天子的朱元璋此時的心境已完全不同,猜疑之心非常重,所以劉伯溫將自己的兒子留在了京城,用意十分明顯,朱元璋也會將這些老臣之子召集起來,噓寒問暖。

    還鄉後的劉伯溫行事非常低調,但也觸及了朱元璋的某些禁忌,有謠傳說劉伯溫所選的墓地的地方有君王之氣,結果朱元璋聽聞後就剝奪了劉伯溫的俸祿。

    劉伯溫抑鬱成疾,朱元璋聽聞後便讓胡惟庸帶著太醫前去診治,結果情況愈發嚴重,在1375年5月16日病故於家鄉,享年六十五歲。

    擴充套件資料:

    朱元璋在起兵打天下時,文靠劉伯溫武靠徐達常遇春衝鋒陷陣。尤其是對料事如神的劉伯溫更是言聽計從,因而能在群雄紛起的元朝末年力挫群雄,統一中原大地。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時,朱元璋要封劉伯溫為一品左丞相,可是劉伯溫己看透了朱元璋,因此,他堅決辭封不受,要求告老回鄉。朱元璋覺的反正基業己定,有沒有他亦無關大局,也就順水推舟,遂了他的意願。

    臨走的時候,與劉伯溫交往甚厚的右丞相徐達,捨不得劉伯溫離去,送了一程又一程。劉伯溫深受感動,灑淚分手時,對徐達說。

    你我兄弟相處二十餘載,臨別贈弟一言,望弟切切牢記,今年冬月慶功樓上,寸步莫離帝身,果然就在這年十月,朱元璋在慶功樓上大宴群臣。

    徐達一直把劉伯溫的話記在心裡,自上樓後,他就一直跟在朱元璋的身邊,寸步不離。朱元璋一一給功臣們敬過酒後,看了李善長一眼,推說要去小解,便與李善長下樓去了。

    徐達靈機一動,喊著有事要奏,也隨後跟了下來。就在他們下樓之後,便有人撤去樓梯,點上了大火,可憐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功勳卓著的文臣武將,全葬身火海!惟有李善長和徐達倖免。

    我們小時候學過一首石灰吟:可惜這首詩是于謙臨終前所作,這樣一位拯救明代國運的人,為什麼會被皇帝下令處死呢?

    土木堡之變就不得不說,于謙臨危受命,當機立斷,請求太后立新帝登基,並下令全國趕往京城勤王,保衛北京,于謙的雄才大略保住了明朝,瓦剌無奈,最後放明英宗回到北京,但在他重登帝位後,立刻下令處死了于謙。

    于謙是為明朝續命的大功臣,被叫做救時宰相。一生幹過幾件轟轟烈烈的大事,尤其是組織打贏了北京保衛戰,穩定明朝政權,事情關係到中原的延續,居功甚偉。到了景帝時期,于謙更是權傾朝野,是當時最重要的大臣。 到了他死後更是聲譽日隆。到了清朝的時候甚至有人把他和岳飛相提並論。但是諷刺的是隻有御前四才能把一代名臣的聲譽推到頂點,獲得最高的知名度,享受最長的祭拜。

  • 2 # 心依牽掛

    文聖——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 ,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 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 3 # 山之終南

    聖人,只有王陽明,一人而已,聖人要有創新的理論體系,要著書立說,要有思想傳承下去,三者缺一不可。劉伯溫,于謙,張居正,都是牛人大儒,但不是聖人。

  • 4 # 涪城布衣

    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

    明朝那些事兒這樣評價他。

    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遊;獸,我知道它能走。飛的我可以射,走者我可以網,遊的我可以釣。但是龍,我不知該怎麼辦啊!學識淵深莫測,志趣高妙難知;如蛇般屈伸,如龍般變化,龍乘風雲,可上九天!對於王守仁先生,我別無他法,只能用這段兩千多年以前的文字來描述他,這是他應得的稱頌。他的心學,是中華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們每個人為之驕傲的財富,他吹響了人性解放的號角,引領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傳千古,近代的康有為、孫中山等人都從其中受益匪淺。除了中國外,他的心學還漂洋過海,深刻影響了日本、南韓等東亞國家,他本人也被奉為神明,日日頂禮膜拜,那位東鄉平八郎大將就是他的忠實粉絲。彪炳顯赫,自明之後,唯此一人而已。王守仁的一生,是光明的一生,他歷經坎坷,卻意志堅定,混跡官場,卻心繫百姓,他反對暴力和貪慾,堅信正義和良知。贊:王守仁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階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他是真正的聖賢,當之無愧。

  • 5 # 大水荷

    明代 公認的聖人是王守仁,也是我們熟悉的王陽明老先生。

    王陽明提出了心學理論,建立了陽明書院。他在儒學的基礎上創立了心學,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知行合一。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事。

    喜歡王陽明的一句話: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看起來有點唯心主義哈,其實王老先生在貴州農場悟道時已完全明白了。

    只有內心改變,而且遵從內心的改變,才能適應萬物,以不變應萬變。

    所以王聖人明明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卻能射出比軍人還好的箭,所以王聖人能在短短的時日內迅速平定寧王叛亂。

    所以聖人就是聖人,我五體投地的佩服。

  • 6 # 孤獨的小蝦米
    生而不凡

    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王陽明出身於浙江餘姚一個顯赫的家庭,父親王華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狀元,官至南京吏部尚書。

    王陽明天生有特殊的氣質。他的母親懷孕十四個月才分娩,在他誕生之前,他的祖母夢見天神衣緋玉,雲中鼓吹,抱一赤子,從天而降,祖父遂為他取名為“雲”,並給他居住的地方起名為“瑞雲樓”。

    王陽明5歲仍不會說話,但已默記祖父所讀過的書。有一高僧過其家,摸著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祖父根據《論語·衛靈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為他改名為“守仁”,隨後他就開口說話了。 [3-4] 他的父親王華喜愛紹興的山水,才舉家離開餘姚,移居紹興。幼年的王守仁,有著良好的家世,也因此擁有一個非常優越的學習環境。

    年少有為

    十二歲時,王陽明正式就讀師塾。十三歲,母親鄭氏去世,幼年失恃,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遠,心思不同常人。一次與塾師先生討論何為天下最要緊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認為“科舉並非第一等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是讀書做一個聖賢的人。當時國家朝政腐敗,義軍四起。英宗正統年間,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這件事情在王陽明幼小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陰影。他發誓一定要學好兵法,為國效忠。十五歲時就屢次上書皇帝,獻策平定農民起義,未果。同年,他出遊居庸關、山海關一月之久,縱觀塞外,那時已經有經略四方之志。

    步入仕途

    遊歷四方歸來,王陽明考取進士屢考不中,為此他的父親勸他不要氣餒,王陽明笑著迴應他的父親“你們以不登第為恥,我以不登第卻為之懊惱為恥”,因為在他看來,有上榜之事,就有落榜之事,不要過分在意。快樂還是痛苦,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有調整心態,才能減輕痛苦,享受快樂。

    龍場悟道

    王陽明於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為公開反對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當驛丞。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在龍場這既安靜又困難的環境裡,王陽明結合歷年來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裡,他忽然有了頓悟,認為心是感應萬事萬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題。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戰功卓著

    公元1519年,寧王朱宸濠在江西南昌發動叛亂。王陽明先是施疑兵計,穩住寧王大軍留在南昌,而後雙方大軍決戰於鄱陽湖。此戰,王陽明掌握寧王大軍鐵索連舟的弱點,火燒寧王大營,寧王被生擒,王陽明也一戰成名,被封為新建伯兼南京兵部尚書。

      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在家守喪的王陽明被起復,奉命前往廣西處理岑氏土司問題。王陽明十一月抵達廣西,先採取安撫策略收服叛軍,而後又巧襲斷藤峽,破八寨,到次年7月即平定叛亂。令人惋惜的是,回師途中王陽明肺病加重,病逝於南安舟中。

      隆慶繼位後,重新評定王陽明的功績,在券文中寫道:兩間正氣,一代偉人,具撥亂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賞。

    傳經授道 明世宗即位,由藩王入繼大統的世宗,在對王守仁有過短暫的賞識之後,便對這位非常能幹的臣子採取了冷漠的態度。在世宗即位之際,王守仁因父老請歸,世宗說王守仁有擒賊平亂之大功,正要論功行賞,不許他辭官。同年七、八月,先升其為南京兵部尚書,不許他推辭,稍後又准許他順路回去探視父親。不久,加封王守仁為新建伯,世襲。

    嘉靖元年(1522年),父親王華去世,王守仁回鄉守制。嘉靖三年(1524年),他受邀在稷山書院講學;嘉靖四年(1525年),又在紹興建立陽明書院,其弟子亦開始講學,傳播“王學”。同年,原配夫人諸氏去世,王守仁續娶張氏,並於次年喜得一子。 [6] 嘉靖六年(1527年)九月,在赴廣西平叛前夜,他在天泉橋留心學四句教法: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總結

    王陽明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的直接源頭是陳獻章與湛若水的“陳湛心學”,明代心學發展的基本歷程,可以歸結為:陳獻章開啟,湛若水完善,王陽明集大成 。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北韓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

  • 7 # 冉冉康康

    戚繼光

    做人要做戚繼光,在教育孩子的路途上,時時刻刻想著戚繼光。

    No1,八歲小小年紀接班,苦讀詩書,研習兵法,沒有因為自己已經是將軍了而玩物喪志No2,邊關喝了幾年的黃沙,在這幾年整日無所事事的邊關生涯中,整日研習兵法,佈陣練兵,沒有荒廢無聊邊關生活的一分一秒

    No3,理論聯絡實際,在對寇作戰中充分利用鴛鴦陣阻擊日寇,。在繼光時代,日寇一聽到他的名號就嚇得屁滾尿流,足以證明了此人的膽略與計謀

    No4,團結同事,巴結上級,無所不用其極,巴結上了居正同志,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抵禦外敵,保家衛國。

    No5,等退休的時候,剩下的只有一本本的書,。

  • 8 # 信陵侃史

    個人舉得明代的聖人是王陽明。那為什麼王陽明是明代的聖人呢?

    古代對聖人的要求標準是:“立德立功立言”,按照這個標準,古代只有兩個半人達到了這個標準,王陽明便是其中之一。

    01 立德:致良知,知性合一

    立德是指擁有高尚的品德。

    王陽明提出做人要致良知,講求知行合一,何為致良知?何為知行合一?

    王陽明認為良知是與生俱來,每個人都有的道德意識,所謂致良知就是指踐行良知。王陽明認為每人的內心都住著一個聖人,即人人都可以做聖人,而致良知就是找到心中的那個聖人。

    知行合一,這個道理就像《大學》裡所提到的“如好好色,如惡惡臭”,意思就是說你看見一個美女,覺得她美,這便是知,於是內心便動了一絲喜愛之意,這便是行。所謂的知行合一就是你見到美好的事物就立馬喜歡,不需要告訴自己喜歡,也就是說知行是一體的。

    02 立功:屢立戰功,無一敗績

    立功是指建立不朽的功勳。

    王陽明不僅是一位優秀的哲學家,更是一名傑出的軍事家,他官至南京兵部尚書。曾為大明王朝立下了不朽的功勞。

    正德年間,先是平定了江西多年的民變,後寧王朱宸濠犯上作亂,王陽明得到訊息後立即部署,用疑兵之計,讓寧王錯失了最佳作戰時機,後於鄱陽湖於寧王大軍激戰3天,活捉寧王,拯救了大明,也使大明的老百姓免遭生靈塗炭。

    嘉靖年間,又平定了思恩和田州兩地的少數民族叛亂。

    03 立言:創立陽明心學

    立言是指提出獨到的言論。

    王陽明一生最大的成就,便是創立了陽明心學,他的弟子們將平時與他的言談寫成《傳習錄》流傳至今,陽明心學不僅得到了近代譬如曾國藩,左宗棠等人的推崇,更是流傳到海外,像近代日本的西鄉隆盛,東平鄉八郎也都十分推崇陽明心學。

  • 9 # W勞務攻略

    張居正、李時珍、朱元璋、羅貫中、施耐庵。

    一、張居正

    張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字叔大,號太嶽,幼名張白圭,湖廣荊州衛(今湖北省荊州市)軍籍 ,生於江陵縣(今屬荊州),故而時人又稱之“張江陵”。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曆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

    二、李時珍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藥學家。後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醫院判,去世後明朝廷敕封為“文林郎”。

    李時珍自1565年起,先後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並拜漁人、樵夫、農民、車伕、藥工、捕蛇者為師,參考歷代醫藥等方面書籍925種,考古證今、窮究物理”,記錄上千萬字札記,弄清許多疑難問題。

    歷經27個寒暑,三易其稿,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鉅著《本草綱目》,此外對脈學及奇經八脈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等多種。被後世尊為 “藥聖”

    三、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今安徽鳳陽人,漢族,字國瑞,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參加郭子興軍改為現名朱元璋。中國古代政治家,戰略家,軍事統帥,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

    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舉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統治。

    洪武元年(1368年)初,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當年秋攻佔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又平定西南、西北、遼東等地,最終統一全國。

    向左轉|向右轉

    四、羅貫中

    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明初小說家,《三國志通俗演義》的作者。山西幷州太原府人,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水滸全傳》。

    《三國志通俗演義》(簡稱《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力作,這部長篇小說對後世文學創作影響深遠。除小說創作外,尚存雜劇《宋太祖龍虎風雲會》。

    五、施耐庵

    施耐庵(約1296—約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新垛鎮,13歲入私塾,19歲中秀才,29歲中舉人,36歲中進士。36歲至40歲之間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

    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據蘇,徵聘不應;與張士誠部將卞元亨相友善,後流寓江陰,在祝塘鎮教書。71歲或72歲遷興化,族遷白駒場、施家橋。朱元璋屢徵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

  • 10 # 杲泉莊主

    明代無聖人,頂多都是牛鬼蛇神!明代王陽明的心性大法和程朱理學,將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優秀基因全部閹割,留下一堆蠱惑人心、泯滅人性的迷信糟粕,成為封建帝王統治和魚肉百姓的超級法器,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極其有害的深遠影響。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之後,再無聖人!

  • 11 # 小魚兒的歌聲

    明代誰堪稱一代聖賢的當屬王陽明(王守仁)王守仁(1472-1529),漢族,浙江餘姚人。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故又稱王陽明。中國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

  • 12 # 年年有

    毫無疑問是王守仁,"王守仁(1472年-1529年),幼名雲,字伯安,號陽明,諡文成,人稱王陽明。漢族,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餘姚市)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哲學家和軍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封侯爵。王守仁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釋、道三教,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

  • 13 # 進哥故事匯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幼名雲,字伯安,號陽明,諡文成,人稱王陽明。漢族,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餘姚市)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哲學家和軍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封侯爵。王守仁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釋、道三教,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王守仁,從生到死都是一個傳奇,他生逢明朝有名的有戀母情節的皇帝朱見深在位的時期,安靜的成長於明朝最仁厚的皇帝朱佑樘時期,在明朝最個性鮮明而又荒淫無道的正德皇帝朱厚照時期走上了自己人生的光彩舞臺,他雖是文人,但是他不乏果敢,睿智和謀略,如果王守仁生逢亂世也是一代梟雄,而他生在太平之年,因此它成為聖人,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被稱為”聖人“的歷史人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護士學校畢業了,找不到工作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