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
2 # 憤怒野虎
從歷史存留文化的跡痕來看,大漢王朝歷經千年變化,很多優秀傳統,已經雜化變味或者消失。縱觀現狀,深入民眾脊髓不變的,是統一的意願存留在腦根,民族自強的信念不熄。
自秦統一六國,北拒匈奴,南拓百越,形成大一統的中國,統一的意識開始萌芽。
漢初短暫的混亂平息後。實行徹底的中央集權制政府統治,在歷經兩漢四百多年的沉積後,已廣泛存留人們心中。後來的三國,南北朝直至五代十國。雖然一度分裂,後來還是歸於大一統。宋元之後,基本都是統一存在,即使朝代變更,還是以統一國家形式出現。
而民族自強的精神,也隨統一意識的深入,這種精神也深深影響一代代華夏子孫。雖然統治者一度使興旺的社會引入腐化,卻在變更朝代後中興繼續發展。
現在,統一的意識,民族中興的精神。已經深入人心,不容磨滅。那怕有一小撮小丑興風作浪,也改變不了民眾的決心和意志。
-
3 # 靜夜史
在中國的5000年曆史中,多少王朝興衰起落,最終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很多王朝雖然遠去,但是留下了很多不朽的遺產,比如秦朝的郡縣制,隋朝的科舉制。而除了這兩個朝代,還有一個重要的朝代,也留下了很多重要的財富,這就是漢朝。
那麼,漢朝給後來的我們留下了什麼呢?“靜Yes”認為主要有以下財富:
1、絲綢之路
前138年,為了溝通西域,達到“斷匈奴右臂”的目的,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張騫歷時十幾年,九死一生,終於達到了溝通西域國家的目的。
隨後,前119年,衛青、霍去病等北擊匈奴,奪回河西走廊,張騫再次出使西域。
由於有軍隊的強力開道,張騫第二次出使非常順利,西域各國紛紛回訪,漢朝和西域的關係開始密切起來。
隨著漢朝對匈奴作戰的節節勝利,西域終於完全倒向漢朝。前60年,漢宣帝在輪臺設定西域都護府,從此西域正式納入中國版圖。
伴隨著西域納入版圖,漢朝對外交流的路線也不斷向西延伸,終於透過安息和當時的古羅馬帝國取得聯絡。至此,一條連線東西方的貿易路線開闢出來,後世將這條貿易路線稱為“絲綢之路”。
除了陸上的“鑿空”,在海上,漢武帝時期,漢朝消滅南越,隨即開闢了從廣州到印度洋的航線,最遠到達斯里蘭卡,這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雛形。
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大一統思想成型於秦始皇時代,但是真正開始走向成熟,卻是在漢武帝時期。
前134年,西漢著名思想家董仲舒向漢武帝上書,建議“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得到漢武帝的認可,隨即,漢朝“罷黜百家,表章六經”。
這是中國歷史上對儒家思想的一次與時俱進的重要改造,漢武帝時期的思想,摻雜了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等的思想,成為完整的思想體系,後世將這一改造稱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改造後的新儒學主張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神化專制王權。因此受到歷朝歷代封建統治者的極力推崇,成為2000多年來中華文化的主流和正統思想。
很多人將中國封建歷史的後期的軟弱歸咎於重用儒家思想,所謂的“以德服人”、“以德報怨”等奴化了華人的思想,導致中國崇洋媚外等,這是不全面的。漢武帝時期的儒家思想,不僅不保守,反而具有極強的擴張性。
儒家思想本質上是統治者的一個工具,只是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很多人對儒家思想進行了曲解,這才導致後來的孱弱。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
4 # 無憂谷逍遙子
謝謝邀請!大漢朝留給後世最寶貴的財富莫過於“漢人,漢族及大漢雄風”!今天中國92%左右的人屬於漢族,如果沒有大漢雄風哪有“漢”;漢太祖高皇帝劉邦被西楚霸王項羽封為漢王,經楚漢爭霸,拜韓信為大將在該下設十面埋伏擊潰楚軍霸王被迫自刎於烏江後,漢朝建立,歷經“白馬之盟、七國之亂、文景之治、武帝經略、光武中興”共計享國407年(公園前202~公元220),其中最能體現大漢雄風的曠世壯舉應該是武帝傾全國之力對匈奴的打擊,由此演繹出波瀾壯闊的戰爭奇蹟,絕代雙驕衛青、霍去病率漢家兒郎以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的凌雲氣概,先後擊潰匈奴主力,冠軍侯更是成就曠世奇功馬踏漠北封狼居胥凱旋而歸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匈奴西遁後在匈牙利、烏克蘭再次興盛並摧毀了東羅馬帝國,改寫了世界發展格局;後世能望其項背的只有隋唐對遼東、突厥的征伐,鞏固了華夏民族的生存空間,使漢族得以發展壯大,炎黃子孫得以永享春秋!
-
5 # 雲端美
確認中央集權體制(大一統)被漢朝繼承,宣佈之前周朝的分封建國體制廢棄。然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做為一個結果,之後兩千多年,再無諸子百家的思想大爆發。
一個國家再大,人口再多,但只有皇帝一個人可以思想;因此,國家從根本上是缺少智慧的。能夠統治漢人的有:匈奴、鮮卑、氐、羌、羯、契丹、女真、蒙古、滿族;後期英國、法國、沙俄、日本、八國聯軍侵略就算了吧!
武俠練武竟然要自宮,女人居然把腳裹成殘廢。皇帝死了不敢發喪、丞相被陰謀殺死、太子被假聖旨逼迫自殺、民眾無盡的勞役……大家竟然欣然接受高達千年。
最不喜歡平等,文化倡導等級制,即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嗚呼!大漢。
-
6 # 武丁仗劍決雲霓
謝子龍戰羅成同學邀!
毫不誇張的說,沒有那個王朝象大漢王朝、尤其是西漢王朝那樣對中華民族產生如此巨大、持久而深遠的影響。華人被稱為漢人、漢民族,中國字被稱為漢字,中國語被稱為漢語,中式服裝被稱為漢服;這一切全起源於漢朝,漢朝已成為中國的同義語。漢王朝對中國歷史的貢獻是全方位的。
(一)皇帝與宰相分權及百官議政制度的設立。漢之前的短命王朝秦,雖然也有相邦一職,如呂不韋,李斯等,但一沒有形成獨立的行政官僚機構,二是秦始皇本人本事太大,也太強勢,相邦對國事沒有多大發言權,唯命是從罷了;唐朝也有數量不定的左右僕射,但皇帝多是向他們徵詢國事,自主權有限;宋朝也有若干平章事、參知政事,也百官議政,但一是陷於黨爭,假國事而排斥異已,二是多流於禮儀的務虛空談,大事則扯皮推諉,久議不決,象王安石那樣負責任人的政治家只是異數。明太祖朱元璋於除掉胡惟庸後乾脆廢除了宰相一職,自己國家元首、政府首腦一肩挑,只是後世子孫能力不行,權利逐漸滑到內閣學士(皇帝秘書)手中,如大名鼎鼎的張居正,是有其實而無其名,也即名不正,品級比六部尚書都低的多;清朝的尚書房和軍機大臣也只是皇帝的奴才和傳聲筒。只有漢朝比較嚴格的遵循了丞相是一國之行政首腦這一規制,雖然皇權和相權搏弈時,相權時有削弱或架空(如武帝時),但總體比其它朝代好的多,起碼形式上保留了丞相制。我個人認為,這主要得益於開國皇帝一一高祖劉邦恢弘大度的胸襟。當然漢朝的宰相衙門並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政務院,我們只是在討論二千年前的歷史。
(二)道家思想(黃老政治)的推行實踐。針對持續戰亂,人口、牲畜大量減少,百業凋敝的現狀,採用道家“無為而治”的治國策略,讓人民休養生息。結果使人口、馬匹快速增長,社會財富也隨之迅速增加,開創了被後世稱讚為“文景之治”的封建王朝第一個盛世。
(三)儒家思想定於一尊。先秦鉅子們開創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光芒萬丈的思想學術自由的大黃金時代,自有他們彪炳史冊的偉大功績。但聖賢們這學說,那主張,除啟蒙思想,繁榮學術,推動生產力發展,社會進步外,還有一個最大的目的:就是治世,希望統治者採納自己的思想,誰也不願意五霸七國,六王八侯的這麼亂下去,否則孔聖人也不會感嘆自己身處“禮崩樂壞的時代”和說“春秋無義戰”這句話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雖然對後世有負面影響,但在當時,對結束持續戰亂,實現大一統不久的王朝之穩定(主要是安撫龐大的儒家知識分子)作用是巨大的,也是立竿見影的,絕對是利大於敝。何況漢武口號是“獨l尊儒術”,但具體執行的卻是外儒內法兼黃老。後世走偏似與漢關係不大。
(四)對匈奴汗國的不斷反擊。中原民族是農耕民族,聚族而居,男耕女織,留戀故土,不好爭鬥;而匈奴人則逐水草而遊牧,居無定所,飄忽不定,時常縱馬南下,掠奪中原人民,馬疾刀快,弩強弓硬,目標隨意,防不勝防;中原王朝屢次與之交手,多數都敗北而歸,只好和親納貢。就這樣,匈奴人還不罷休,不斷進犯,而且佔據著河套地區,直接威脅著王朝的首都一一長安,朝庭和人民都吃盡了苦頭。從漢武帝開始,恃自己的雄才大略、挾“文景之治”積蓄的國力,開始了強力反擊,連續幾代不斷,前後在名將衛青、霍去病、趙充國等統帥下,向北面、東北、西北幾個方向的匈奴展開持續進攻,殲滅其騎兵主力,搗毀其老巢,打通河西走廊。將匈奴人驅逐到瀚海沙漠以北,從根本上解除了北患。雖然在東漢時代匈奴一度死灰復燃,但在竇固、竇憲、馬援等名將打擊下,匈奴一部遠逃,一部臣服,再沒有對漢王朝構成大的威脅。
(五)中國疆土的持續擴張。今天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中華民族大家庭能夠和平的生存和發展在這塊廣袤的國土上,主要有賴於漢王朝數十代英雄們的功績。除了收復北面、西面被匈奴等部落佔領的大片國土,打通絲綢之路,鑿空西域外;
還向南,向東北、向西南,收復和兼併了東甌王國、閩越王國、南越王國、北韓王國(今北韓北部)以及西南諸夷一一僰國、夜郎國、且蘭國、滇國、邛都國、莋都國、冉厖國、白馬國。第一次實現了民族大融合。
(六)人才輩出,群星燦爛。平民氣質的劉邦、雄才大略的劉徹、千古“仁君”劉恆、劉秀、漢初三傑一一張、韓、蕭且不表他。文到魁首,武到冠軍,便列一長串名單: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的作者司馬遷。
“功不可以虛成,名不可以偽立”,《漢書》的作者班固。
憑 一篇《子虛賦》而名動天下,漢賦的奠基人司馬相如。
“美人贈我金錯刀”的科學家、文學家,地動儀的發明者張衡。
“千古賢宦第一人”,造紙術的發明者蔡倫。
醫聖,《傷寒雜病論》的作者張仲景。
論《過秦》上《治安策》的賈誼;主張 尚德緩刑的路溫舒;論貴粟疏的晁錯;大學者楊雄等等。
從奴隸到大將軍的衛青。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霍去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飛將軍李廣。
歷盡千難萬險,兩度出使西域的張騫。
流落外蕃幾十載而忠心不改的蘇武。
男兒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的馬援。
老驥伏櫪、志在沙場的趙充國。
投筆從戎,以超人的智慧和膽略鎮守西域三十載的班固。
千古賢媛,首席女史,第一才女,《女誡》的作者班昭。
順便插一句,以愚之見,中國幾千年歷史中,第一家族既不是道家張(張道陵),也不是帝王風陽朱,甚至也不是儒家孔(聖人家族似後代乏名),而是班氏家族:班彪、班固、班昭、班超、班勇,個個聲名顯赫、功業彪炳。
以上這些文豪英雄、聖賢俊傑的業績功勳,不但是大漢王朝的榮耀,也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當然,還有“寇可往,我亦可往”那霸氣十足的回聲。
-
7 # 錢品聚
說起漢朝,最先想到的就是絲綢之路。
連通西域,中亞,西亞,最遠甚至到達地中海等國,主要用來進行絲綢貿易,因此被稱為絲綢之路。
而在西漢以前,連線東西亞的主要通道,一直是被匈奴掌控,透過張騫十餘年的不懈努力,以及霍去病在祁連山大敗匈奴,最終成功開闢出中原連通西域的商業要道,除了本身繁榮提升了漢朝的經濟實力外,另一方面,絲綢之路不僅開闢了亞非歐大陸的商業往來,更促進了宗教的發展與交流,所帶給後世的影響,堪稱無比深遠。
其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八個字,但在西漢初期,最早是採用黃老學說為治國思想,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環境變化,統治階層已經越來越意識到黃老學說的不足,為進一步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著名思想家董仲舒向漢武帝上書,提議“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漢武帝聽取了董仲舒的建議,當即決定“罷黜百家,表章六經”,於是一場關於思想革新的大改造,徐徐拉開大幕。
由思想改造之中誕生的新儒學,主張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神化專制王權,因此也受到了世代帝王的認可與推崇,並一躍成為中華大陸2000年來的正統思想。
誠然漢朝所留給後人的財富遠不止這些,但作為最大的兩個方面,一個是經濟,一個是思想,漢朝這兩項開拓式的壯舉,已經足以成就歷史之最。
而且漢朝在西域時設定的西域都護府,也讓曾經被稱為西域,如今被稱為新疆的廣袤地區,成為了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並且大大促進了少數民族與漢民族的融合,對外則加強了中亞地區與東亞地區的聯絡,意義之偉大,無可比擬。
————————
-
8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竊以為一個能以自己朝代之名蛻變成華夏民族代稱的王朝,可想而知它對後世的影響有多深遠。至於漢朝留給我們的財富既有有形的也有無形的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骨子裡的血性,剛毅不屈,不管敵人多強大就是戰戰戰,最終將漢朝的世仇匈奴打的永世不能抬頭。
二文化上的認同感,從漢朝開始,儒家文化為主,其他文化為輔的形式影響後世2000年。
三精神上的自信與霸氣,不卑不亢,甚至還有點小傲嬌,有強大的漢朝做後盾,傅介子面對它國的挑釁,直接殺而威脅之:漢兵方至,毋敢動,動,滅國矣。
四大一統觀念深入人心,400年的統一漢朝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後人的家國觀念,華夏一統成為了後人的共識。
-
9 # 憤怒野虎
從歷史存留文化的跡痕來看,大漢王朝歷經千年變化,很多優秀傳統,已經雜化變味或者消失。縱觀現狀,深入民眾脊髓不變的,是統一的意願存留在腦根,民族自強的信念不熄。
自秦統一六國,北拒匈奴,南拓百越,形成大一統的中國,統一的意識開始萌芽。
漢初短暫的混亂平息後。實行徹底的中央集權制政府統治,在歷經兩漢四百多年的沉積後,已廣泛存留人們心中。後來的三國,南北朝直至五代十國。雖然一度分裂,後來還是歸於大一統。宋元之後,基本都是統一存在,即使朝代變更,還是以統一國家形式出現。
而民族自強的精神,也隨統一意識的深入,這種精神也深深影響一代代華夏子孫。雖然統治者一度使興旺的社會引入腐化,卻在變更朝代後中興繼續發展。
現在,統一的意識,民族中興的精神。已經深入人心,不容磨滅。那怕有一小撮小丑興風作浪,也改變不了民眾的決心和意志。
-
10 # 靜夜史
在中國的5000年曆史中,多少王朝興衰起落,最終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很多王朝雖然遠去,但是留下了很多不朽的遺產,比如秦朝的郡縣制,隋朝的科舉制。而除了這兩個朝代,還有一個重要的朝代,也留下了很多重要的財富,這就是漢朝。
那麼,漢朝給後來的我們留下了什麼呢?“靜Yes”認為主要有以下財富:
1、絲綢之路
前138年,為了溝通西域,達到“斷匈奴右臂”的目的,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張騫歷時十幾年,九死一生,終於達到了溝通西域國家的目的。
隨後,前119年,衛青、霍去病等北擊匈奴,奪回河西走廊,張騫再次出使西域。
由於有軍隊的強力開道,張騫第二次出使非常順利,西域各國紛紛回訪,漢朝和西域的關係開始密切起來。
隨著漢朝對匈奴作戰的節節勝利,西域終於完全倒向漢朝。前60年,漢宣帝在輪臺設定西域都護府,從此西域正式納入中國版圖。
伴隨著西域納入版圖,漢朝對外交流的路線也不斷向西延伸,終於透過安息和當時的古羅馬帝國取得聯絡。至此,一條連線東西方的貿易路線開闢出來,後世將這條貿易路線稱為“絲綢之路”。
除了陸上的“鑿空”,在海上,漢武帝時期,漢朝消滅南越,隨即開闢了從廣州到印度洋的航線,最遠到達斯里蘭卡,這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雛形。
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大一統思想成型於秦始皇時代,但是真正開始走向成熟,卻是在漢武帝時期。
前134年,西漢著名思想家董仲舒向漢武帝上書,建議“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得到漢武帝的認可,隨即,漢朝“罷黜百家,表章六經”。
這是中國歷史上對儒家思想的一次與時俱進的重要改造,漢武帝時期的思想,摻雜了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等的思想,成為完整的思想體系,後世將這一改造稱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改造後的新儒學主張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神化專制王權。因此受到歷朝歷代封建統治者的極力推崇,成為2000多年來中華文化的主流和正統思想。
很多人將中國封建歷史的後期的軟弱歸咎於重用儒家思想,所謂的“以德服人”、“以德報怨”等奴化了華人的思想,導致中國崇洋媚外等,這是不全面的。漢武帝時期的儒家思想,不僅不保守,反而具有極強的擴張性。
儒家思想本質上是統治者的一個工具,只是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很多人對儒家思想進行了曲解,這才導致後來的孱弱。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
11 # 無憂谷逍遙子
謝謝邀請!大漢朝留給後世最寶貴的財富莫過於“漢人,漢族及大漢雄風”!今天中國92%左右的人屬於漢族,如果沒有大漢雄風哪有“漢”;漢太祖高皇帝劉邦被西楚霸王項羽封為漢王,經楚漢爭霸,拜韓信為大將在該下設十面埋伏擊潰楚軍霸王被迫自刎於烏江後,漢朝建立,歷經“白馬之盟、七國之亂、文景之治、武帝經略、光武中興”共計享國407年(公園前202~公元220),其中最能體現大漢雄風的曠世壯舉應該是武帝傾全國之力對匈奴的打擊,由此演繹出波瀾壯闊的戰爭奇蹟,絕代雙驕衛青、霍去病率漢家兒郎以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的凌雲氣概,先後擊潰匈奴主力,冠軍侯更是成就曠世奇功馬踏漠北封狼居胥凱旋而歸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匈奴西遁後在匈牙利、烏克蘭再次興盛並摧毀了東羅馬帝國,改寫了世界發展格局;後世能望其項背的只有隋唐對遼東、突厥的征伐,鞏固了華夏民族的生存空間,使漢族得以發展壯大,炎黃子孫得以永享春秋!
-
12 # 雲端美
確認中央集權體制(大一統)被漢朝繼承,宣佈之前周朝的分封建國體制廢棄。然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做為一個結果,之後兩千多年,再無諸子百家的思想大爆發。
一個國家再大,人口再多,但只有皇帝一個人可以思想;因此,國家從根本上是缺少智慧的。能夠統治漢人的有:匈奴、鮮卑、氐、羌、羯、契丹、女真、蒙古、滿族;後期英國、法國、沙俄、日本、八國聯軍侵略就算了吧!
武俠練武竟然要自宮,女人居然把腳裹成殘廢。皇帝死了不敢發喪、丞相被陰謀殺死、太子被假聖旨逼迫自殺、民眾無盡的勞役……大家竟然欣然接受高達千年。
最不喜歡平等,文化倡導等級制,即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嗚呼!大漢。
-
13 # 武丁仗劍決雲霓
謝子龍戰羅成同學邀!
毫不誇張的說,沒有那個王朝象大漢王朝、尤其是西漢王朝那樣對中華民族產生如此巨大、持久而深遠的影響。華人被稱為漢人、漢民族,中國字被稱為漢字,中國語被稱為漢語,中式服裝被稱為漢服;這一切全起源於漢朝,漢朝已成為中國的同義語。漢王朝對中國歷史的貢獻是全方位的。
(一)皇帝與宰相分權及百官議政制度的設立。漢之前的短命王朝秦,雖然也有相邦一職,如呂不韋,李斯等,但一沒有形成獨立的行政官僚機構,二是秦始皇本人本事太大,也太強勢,相邦對國事沒有多大發言權,唯命是從罷了;唐朝也有數量不定的左右僕射,但皇帝多是向他們徵詢國事,自主權有限;宋朝也有若干平章事、參知政事,也百官議政,但一是陷於黨爭,假國事而排斥異已,二是多流於禮儀的務虛空談,大事則扯皮推諉,久議不決,象王安石那樣負責任人的政治家只是異數。明太祖朱元璋於除掉胡惟庸後乾脆廢除了宰相一職,自己國家元首、政府首腦一肩挑,只是後世子孫能力不行,權利逐漸滑到內閣學士(皇帝秘書)手中,如大名鼎鼎的張居正,是有其實而無其名,也即名不正,品級比六部尚書都低的多;清朝的尚書房和軍機大臣也只是皇帝的奴才和傳聲筒。只有漢朝比較嚴格的遵循了丞相是一國之行政首腦這一規制,雖然皇權和相權搏弈時,相權時有削弱或架空(如武帝時),但總體比其它朝代好的多,起碼形式上保留了丞相制。我個人認為,這主要得益於開國皇帝一一高祖劉邦恢弘大度的胸襟。當然漢朝的宰相衙門並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政務院,我們只是在討論二千年前的歷史。
(二)道家思想(黃老政治)的推行實踐。針對持續戰亂,人口、牲畜大量減少,百業凋敝的現狀,採用道家“無為而治”的治國策略,讓人民休養生息。結果使人口、馬匹快速增長,社會財富也隨之迅速增加,開創了被後世稱讚為“文景之治”的封建王朝第一個盛世。
(三)儒家思想定於一尊。先秦鉅子們開創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光芒萬丈的思想學術自由的大黃金時代,自有他們彪炳史冊的偉大功績。但聖賢們這學說,那主張,除啟蒙思想,繁榮學術,推動生產力發展,社會進步外,還有一個最大的目的:就是治世,希望統治者採納自己的思想,誰也不願意五霸七國,六王八侯的這麼亂下去,否則孔聖人也不會感嘆自己身處“禮崩樂壞的時代”和說“春秋無義戰”這句話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雖然對後世有負面影響,但在當時,對結束持續戰亂,實現大一統不久的王朝之穩定(主要是安撫龐大的儒家知識分子)作用是巨大的,也是立竿見影的,絕對是利大於敝。何況漢武口號是“獨l尊儒術”,但具體執行的卻是外儒內法兼黃老。後世走偏似與漢關係不大。
(四)對匈奴汗國的不斷反擊。中原民族是農耕民族,聚族而居,男耕女織,留戀故土,不好爭鬥;而匈奴人則逐水草而遊牧,居無定所,飄忽不定,時常縱馬南下,掠奪中原人民,馬疾刀快,弩強弓硬,目標隨意,防不勝防;中原王朝屢次與之交手,多數都敗北而歸,只好和親納貢。就這樣,匈奴人還不罷休,不斷進犯,而且佔據著河套地區,直接威脅著王朝的首都一一長安,朝庭和人民都吃盡了苦頭。從漢武帝開始,恃自己的雄才大略、挾“文景之治”積蓄的國力,開始了強力反擊,連續幾代不斷,前後在名將衛青、霍去病、趙充國等統帥下,向北面、東北、西北幾個方向的匈奴展開持續進攻,殲滅其騎兵主力,搗毀其老巢,打通河西走廊。將匈奴人驅逐到瀚海沙漠以北,從根本上解除了北患。雖然在東漢時代匈奴一度死灰復燃,但在竇固、竇憲、馬援等名將打擊下,匈奴一部遠逃,一部臣服,再沒有對漢王朝構成大的威脅。
(五)中國疆土的持續擴張。今天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中華民族大家庭能夠和平的生存和發展在這塊廣袤的國土上,主要有賴於漢王朝數十代英雄們的功績。除了收復北面、西面被匈奴等部落佔領的大片國土,打通絲綢之路,鑿空西域外;
還向南,向東北、向西南,收復和兼併了東甌王國、閩越王國、南越王國、北韓王國(今北韓北部)以及西南諸夷一一僰國、夜郎國、且蘭國、滇國、邛都國、莋都國、冉厖國、白馬國。第一次實現了民族大融合。
(六)人才輩出,群星燦爛。平民氣質的劉邦、雄才大略的劉徹、千古“仁君”劉恆、劉秀、漢初三傑一一張、韓、蕭且不表他。文到魁首,武到冠軍,便列一長串名單: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的作者司馬遷。
“功不可以虛成,名不可以偽立”,《漢書》的作者班固。
憑 一篇《子虛賦》而名動天下,漢賦的奠基人司馬相如。
“美人贈我金錯刀”的科學家、文學家,地動儀的發明者張衡。
“千古賢宦第一人”,造紙術的發明者蔡倫。
醫聖,《傷寒雜病論》的作者張仲景。
論《過秦》上《治安策》的賈誼;主張 尚德緩刑的路溫舒;論貴粟疏的晁錯;大學者楊雄等等。
從奴隸到大將軍的衛青。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霍去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飛將軍李廣。
歷盡千難萬險,兩度出使西域的張騫。
流落外蕃幾十載而忠心不改的蘇武。
男兒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的馬援。
老驥伏櫪、志在沙場的趙充國。
投筆從戎,以超人的智慧和膽略鎮守西域三十載的班固。
千古賢媛,首席女史,第一才女,《女誡》的作者班昭。
順便插一句,以愚之見,中國幾千年歷史中,第一家族既不是道家張(張道陵),也不是帝王風陽朱,甚至也不是儒家孔(聖人家族似後代乏名),而是班氏家族:班彪、班固、班昭、班超、班勇,個個聲名顯赫、功業彪炳。
以上這些文豪英雄、聖賢俊傑的業績功勳,不但是大漢王朝的榮耀,也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當然,還有“寇可往,我亦可往”那霸氣十足的回聲。
-
14 # 錢品聚
說起漢朝,最先想到的就是絲綢之路。
連通西域,中亞,西亞,最遠甚至到達地中海等國,主要用來進行絲綢貿易,因此被稱為絲綢之路。
而在西漢以前,連線東西亞的主要通道,一直是被匈奴掌控,透過張騫十餘年的不懈努力,以及霍去病在祁連山大敗匈奴,最終成功開闢出中原連通西域的商業要道,除了本身繁榮提升了漢朝的經濟實力外,另一方面,絲綢之路不僅開闢了亞非歐大陸的商業往來,更促進了宗教的發展與交流,所帶給後世的影響,堪稱無比深遠。
其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八個字,但在西漢初期,最早是採用黃老學說為治國思想,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環境變化,統治階層已經越來越意識到黃老學說的不足,為進一步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著名思想家董仲舒向漢武帝上書,提議“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漢武帝聽取了董仲舒的建議,當即決定“罷黜百家,表章六經”,於是一場關於思想革新的大改造,徐徐拉開大幕。
由思想改造之中誕生的新儒學,主張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神化專制王權,因此也受到了世代帝王的認可與推崇,並一躍成為中華大陸2000年來的正統思想。
誠然漢朝所留給後人的財富遠不止這些,但作為最大的兩個方面,一個是經濟,一個是思想,漢朝這兩項開拓式的壯舉,已經足以成就歷史之最。
而且漢朝在西域時設定的西域都護府,也讓曾經被稱為西域,如今被稱為新疆的廣袤地區,成為了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並且大大促進了少數民族與漢民族的融合,對外則加強了中亞地區與東亞地區的聯絡,意義之偉大,無可比擬。
————————
大漢王朝,我們所熟悉的強盛統一王朝,其他朝代都因衰弱而亡,唯獨大漢因強而亡,那麼大漢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是什麼,還望大家各抒己見,不吝賜教,謝謝
回覆列表
竊以為一個能以自己朝代之名蛻變成華夏民族代稱的王朝,可想而知它對後世的影響有多深遠。至於漢朝留給我們的財富既有有形的也有無形的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骨子裡的血性,剛毅不屈,不管敵人多強大就是戰戰戰,最終將漢朝的世仇匈奴打的永世不能抬頭。
二文化上的認同感,從漢朝開始,儒家文化為主,其他文化為輔的形式影響後世2000年。
三精神上的自信與霸氣,不卑不亢,甚至還有點小傲嬌,有強大的漢朝做後盾,傅介子面對它國的挑釁,直接殺而威脅之:漢兵方至,毋敢動,動,滅國矣。
四大一統觀念深入人心,400年的統一漢朝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後人的家國觀念,華夏一統成為了後人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