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風文化小棧
-
2 # 使用者振華
這是一首登高望遠詩。鸛雀樓故址在今山西永濟縣西南城上,高三層,登樓可以前瞻中條山,下瞰黃河,因常有鸛雀棲其上,遂名。作者寫所見景物,有特殊角度,也有非常命意。這首詩以景抒情,以情納理,達到了景為情使,以情為根,理隨情現的三者合為一體的高度完美地步。這首詩描繪了登高遠望的情景,抒寫了詩人寬廣的胸襟和奮發向上的精神。首句是遙望,從太陽挨近山頭到完全沉落,詩人只用“依山盡”三個字,便寫出了夕陽西下時的真切景象。詩人描繪落日、晚山、黃河、大海一系列景物,只用了幾個十分精當的形容詞和動詞,如“白”日、“黃”河,色調對比鮮明,一個“依”字,活畫出了山銜落日、欲落未落的景象。
-
3 # 閒聊新發現
首先我們都知道“白日依山盡”出自:
此首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更是一首千古絕唱的詩!作者當年為官遭人誣陷,過上了訪友漫遊的日子,此首詩就是作者在山西鸛雀樓遊玩時寫的一首絕句。
站在鸛雀樓上,夕陽西下,向前可瞻望中條山,向下可俯瞰黃河,盡字寫出了場景的極其壯麗。詩人以千筠巨椽之筆,寫登樓放眼所見的莽蒼的中條山在夕陽中的壯麗景象,這種境界足以震撼心靈。
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盡收眼底!
-
4 # 楊金永先生
……
晴天白日依山盡,
滾滾黃河入海流;
若然欲窮千里日,
還須更上一層樓。
“yangyong國際”的楊金永改詩。
——華語版 世界級小名人 #楊金永發布# #一週小秘書#
-
5 # 南風文化茶坊
這是唐朝詩人王之渙《登鸛雀樓》裡的詩句,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傳世經典之作。
【想象空間豐富】要說“白日依山盡”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住在山附近的人應該都有體會,他們揣摩後或許會萌生親切感。這個場景,我小時候就時常見到。這句話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太陽落山,但王之渙卻用5個平常的字寫得畫面感十足,想象空間非常豐富。
要理解這句詩的意思,需要先從關鍵詞開始:“白日”就是太陽,”依”是依傍,”盡”是消失的意思。關鍵詞意會後,詩句的意思就出來了:太陽依傍著山巒(漸漸地)消失不見了。
這首五言絕句很短,全文如下: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既然說了第一句詩的意思,我們不妨把整首詩的意思也說下。全詩釋義如下:太陽依傍著山巒慢慢地消失不見,黃河的水向著大海滔滔不絕地流去。如果想要遍覽千里風景,那就登上更高一層的樓。
【氣度非凡,哲思濃烈】這首詩語言樸素,形象生動,前兩句寫景,開筆場景恢宏,既有濃縮千里的意象,又有奔騰萬里的氣勢;後兩句寫意,寫得哲思意味濃烈,但又巧奪天工地和景融為一體,天衣無縫,讓人渾然不覺是在說理,卻能讓人在品味詩句的同時主動品味其間的哲理。至今,“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不僅仍是千古絕唱,同樣也是給人啟迪的哲學名句。
這首詩畫面寬廣,意脈相連,境界深遠,令人回味無窮,也表現了詩人非凡的氣度,和不凡的胸襟與抱負。
【場景恢宏,不事雕琢】王之渙的這首詩才短短20個字,雖然很短,語言也很樸素、不事雕琢,但在淺淺的平鋪直敘中隱藏著萬里奔騰的恢宏。這首詩在寫作技巧上不著痕跡又巧奪天工,對仗隨意又十分嚴格:白對黃,日對河,依對入,山對海,盡對流。對仗形式完美,色彩、景物、動靜豐富,點對點地無縫隙銜接。
寫這首詩的時候,王之渙時年35歲,處在漂泊之中。(南風)
-
6 # 李樹成林
白日依山盡
白日為正午Sunny,陽之極矣,便是亢龍有悔,今人謂之拋物線頂端。
依為依戀之意。詩云“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盡為完結之意。
白日西墜,依依不捨,只因一日將盡也。
黃河入海流
入為融進之意,俗語有泥牛入海,亦含不捨之情。
流:流逝。
黃河滾滾東流,亦將很快融入大海消逝。
欲窮千里目
欲:追求、期望。
窮:窮盡。
更上一層樓
更:一而再再而三,強調欲窮之心情。
全詩皆是古人見光陰似箭而生惋惜之情。固白日而非紅日,依而非傍,盡而非落,入而非向,流而非遊,欲窮而非若有,更上而非再上。
古詩講求意向,曰堅韌言松柏,曰氣節言修竹,曰春天言東風,曰秋日則言西風,唐詩尤其重情,讀詩的朋友不可不察也。
-
7 # 顛張門徒
王之渙是唐代著名邊塞詩人,早年為官遭到誣陷後罷官為民開始漫遊大好河山,持續15年之久,在遊歷山西永濟鸛雀樓時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詩……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性格豪放喜歡擊劍悲歌,藉以抒發胸中感慨。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如果僅從字面上去理解那就離開詩人原意太多,過於淺顯。詩人仕途失意,人生不得志,無奈之下常常悲歌當哭,【白日】二字的含義就是指(無聊的打發日子,荒廢光陰),整句詩(白日依山盡)就是說無聊的日子像遠處的山川一樣沒有盡頭,自己在混日子。黃河入海流…則是指時間就像流水一去不復返,而自己的憂愁卻越來越多。人生還是要往上走,不能消極度日,想要自己的眼界開闊只能逆流而上更近一層樓!!!!所以晚年後有入世做官…
-
8 # 趣文社
我們都知道這首詩出自於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從詩的整體意思上我們看出詩人那豐富的想象力與恢宏的氣勢。但就但“白日依山盡”來說,我認為大概有兩種意思。
1,詩中的“白日”我們大多數理解為傍晚的太陽,也就是“落日”但是這裡有一個疑點,我們平時看到的太陽都是紅色的,但為什麼到了王之渙這裡變成了白日了?
那麼我認為王之渙之所以在這裡寫成白日,很有可能的第一個原因是,天上的太陽已經看不見了,那麼我們就可以理解為“白天的太陽已經倚靠著山峰落下去了,不見了。”當然這種解釋也有可能不被大多數人所接受。
2,古代人在詩中大多數都稱“落日”為“白日”就比如《雜詩十二首·其二》——魏晉:陶淵明
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
遙遙萬里暉,蕩蕩空中景。
這裡與王之渙的“白日”如出一轍,都是在形容落日。太陽從西山漸漸的落了下去,白色的月亮從東嶺上升了上來。
《己亥雜詩·其五》——清代: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那麼我們看到的這首詩,“白日斜”也是指西落的太陽,由此可見在古代詩人的筆下,“落日”則稱為“白日”。
當然我們在讀一首詩的時候,要結合詩人當時的生活背景,以及所身處的環境來做一個整體的判斷。王之渙寫這首詩的時候遭到別人的陷害,不得不遠走他鄉。到鸛雀樓時,看到落日的餘暉,波濤洶湧的黃河,不由的發出感慨,要想看到更加美麗的風景就必須還要往高處走。
這首詩也表達了,作者那氣勢磅礴的胸懷,遇到挫折的一個良好的心態。所以我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不防冷靜下來想想,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不登上更高的樓層,怎麼見到更加美麗的風景。
-
9 # 第三隻眼看世間百態6
“白日依山盡"中的"白日",文中的日指的是太陽,這點沒有人有異議,不必討論及爭論了吧?至於文中的“白"字,是指“白天"的白,還是指“白色“的白,是爭論的焦點。公說公理,婆說婆理,咱暫放下爭論,再看下句:"黃河入海流"。古代詩詞大多采用對仗形式及格式,排句對比承上啟下層層疊進遙相呼應。下句中的“黃河"中的黃字,明顯指的顏色,因此對應上句中的"白日"中的白字,指的是顏色的描述無疑。再說,“白天的太陽"與“黃色的河流"對仗不工整貼切貼意。
-
10 # 杜象應
正確解析應該是“白天的太陽依傍著西山快慢慢地沉沒了。”
創作背景:此四句詩為唐代詩人王之渙(688年~742年,今山西新絳縣人)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
王之渙,早年及第擔任主簿官,後來遭人誣陷而罷官,從此以後過著訪友漫遊的生活。
此詩《登鸛雀樓》,作於三十五歲時。
白日依山盡縱觀全詩,當確定王之渙寫此句“白日依山盡”應處於鸛雀樓的二層樓上向西方望去……後二句是在三樓上。
釋義:
白日:太陽,
依:依傍,
西山:指詩人的方位看到的山,
盡:盡頭,這裡是“消失”的意思。
整句意思:太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消失了。
為什用“白日”?一、按理說,落日的太陽雖光度減弱,但都顯“紅色”的,那用“白日依山盡”不如用“紅日依山盡”更貼近事實了?君不知,“紅日”多指早晨的太陽冉冉升起,作為詩人他想到了這一點,所以用“白日”更合適。
二、用“白日”還有更一層意思的著墨考量。從“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中發現,這是一聯對仗句且極為工整,尤其顯示了景緻的博大雄偉氣勢。用“白”與“黃”是兩顏色相對,突出了鮮活的景色觀感。
三、詩人用“白日”代替太陽,一方面是為了對仗應用,另一個方面確實是採用了一種寫實語氣,把遠望西方的真實空景透過“白日依山盡”五個字淺顯易懂的直白而來。既厚重有力,也讓人觸景時心胸開闊,有了無邊無際的瞭望實感。
總之,“白日依山盡”是很直白的寫真。全詩四聯對,相融合又夢筆生輝,著色淺而意味深。詩人寫山水景色,不言及“鸛雀樓”,卻襯托出此樓的壯觀美麗,高調地抒發了個人的雄心壯志,意寓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同時,給世人留下了一首千古絕唱,令人心怡,令人神往!
回覆列表
你好,我是國風
這是一句動態句,應該沒有什麼難解的吧?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個沒有一絲浮雲的大晴天暮晚時光。空氣中沒有一絲的水汽讓Sunny形成絢麗的晚霞!這時候純白色的太陽,映著暗綠色的山幕,徐徐的下降。最後隱藏到黑色的山峰後面,留下一縷天光。
白日依山盡!下面的黃河入海流,天光下夜幕降臨,映照天光的黃河滾滾向東流去。是一形態句。
後面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一展望句。個人覺得這首詩應該是最容易理解的唐詩之一了!非常的平易近人。那需要什麼大神級的人物來解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