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聰明,看到了其中的矛盾。
一群不求甚解的傢伙回答說不矛盾,因為書上寫的就是真理,兩條真理嘛,怎麼會矛盾?
只能呵呵。
下面告訴大家,為什麼矛盾?
因為「水至清則無魚」這句話錯了,它的成立有條件,不是絕對真理。
中國古人並不善於嚴謹有邏輯地論述,雖然說了很多有價值、有道理的話,是我們文化的瑰寶,可以從此獲得教益,但是,僅此而已,不能無條件信奉,當作真理,頂禮膜拜。
金嶽霖先生就舉了一個很好的例子。中國有兩句格言,一個說貪財不好,好男兒視“金錢如糞土”,一個說友情寶貴,“朋友值千金”,都很有道理,對不對?但它們如果都成立,朋友就如糞土了,豈不荒謬?
怎麼解釋?這兩句話都是有條件地成立。你把金錢當作寶貴的東西,在這個前提下,才能說朋友值千金。
「水至清則無魚」同樣有前提條件,必須有人或者天敵來捉,至清的水裡才沒有魚。當然,什麼才叫至清,說得很模糊,並沒有精確的定義。總之,當這個條件不成立時,就可以有魚了,就如樓主舉的例子一般,或者看金魚缸,水清方便我們觀賞,反而是好事。
發揮一下,由此再看「水至清則無魚」的下一句,「人至察則無徒」,問題就更大了。
前提已經很可疑,推理更有問題,因為這句結論是透過和「水至清則無魚」作類比得到的。類比簡直不能稱為推理,完全是一種感性的發揮,偏偏類比推理充斥在古代文獻中,得到一大堆雖然有理、僅此而已的觀點。
比如孟子論證人性本善,就是用類比:人的天性就像水,水的天性是往低處走啊,所以人的天性就是追求善啦。雖然孟子文氣貫通,讀之慷慨激昂,但他的論證經不起推敲琢磨。憑什麼說人的天性像水呢?即使人性像水,水的低處為什麼對應人的善,不對應人的惡,說明人性本惡?
而且水往低處走是被地球引力吸引,也不是什麼天性。沒了重力,水其實傾向於縮成一個球形。這就更不用談了。
孟子曾經曰過,盡信書不如無書。孔子曾經曰過,學而不思則殆。
有人肯讀古文,瞭解沉浸在中國深厚的文化中,這是好事。但我們不是宗教徒讀經,華人讀書是為學、是求知,不要做一個無條件的信奉者、崇拜者,要時刻帶著批判的眼光,審思之,明辨之。不但要傳承,更要發揚,終有一天,我們會創造一個更燦爛的文明。
本來只想回答兩個字算了,但看有的答案偏了,就多說幾句。
聰明人把我的答案贊上去。
樓主聰明,看到了其中的矛盾。
一群不求甚解的傢伙回答說不矛盾,因為書上寫的就是真理,兩條真理嘛,怎麼會矛盾?
只能呵呵。
下面告訴大家,為什麼矛盾?
因為「水至清則無魚」這句話錯了,它的成立有條件,不是絕對真理。
中國古人並不善於嚴謹有邏輯地論述,雖然說了很多有價值、有道理的話,是我們文化的瑰寶,可以從此獲得教益,但是,僅此而已,不能無條件信奉,當作真理,頂禮膜拜。
金嶽霖先生就舉了一個很好的例子。中國有兩句格言,一個說貪財不好,好男兒視“金錢如糞土”,一個說友情寶貴,“朋友值千金”,都很有道理,對不對?但它們如果都成立,朋友就如糞土了,豈不荒謬?
怎麼解釋?這兩句話都是有條件地成立。你把金錢當作寶貴的東西,在這個前提下,才能說朋友值千金。
「水至清則無魚」同樣有前提條件,必須有人或者天敵來捉,至清的水裡才沒有魚。當然,什麼才叫至清,說得很模糊,並沒有精確的定義。總之,當這個條件不成立時,就可以有魚了,就如樓主舉的例子一般,或者看金魚缸,水清方便我們觀賞,反而是好事。
發揮一下,由此再看「水至清則無魚」的下一句,「人至察則無徒」,問題就更大了。
前提已經很可疑,推理更有問題,因為這句結論是透過和「水至清則無魚」作類比得到的。類比簡直不能稱為推理,完全是一種感性的發揮,偏偏類比推理充斥在古代文獻中,得到一大堆雖然有理、僅此而已的觀點。
比如孟子論證人性本善,就是用類比:人的天性就像水,水的天性是往低處走啊,所以人的天性就是追求善啦。雖然孟子文氣貫通,讀之慷慨激昂,但他的論證經不起推敲琢磨。憑什麼說人的天性像水呢?即使人性像水,水的低處為什麼對應人的善,不對應人的惡,說明人性本惡?
而且水往低處走是被地球引力吸引,也不是什麼天性。沒了重力,水其實傾向於縮成一個球形。這就更不用談了。
孟子曾經曰過,盡信書不如無書。孔子曾經曰過,學而不思則殆。
有人肯讀古文,瞭解沉浸在中國深厚的文化中,這是好事。但我們不是宗教徒讀經,華人讀書是為學、是求知,不要做一個無條件的信奉者、崇拜者,要時刻帶著批判的眼光,審思之,明辨之。不但要傳承,更要發揚,終有一天,我們會創造一個更燦爛的文明。
本來只想回答兩個字算了,但看有的答案偏了,就多說幾句。
聰明人把我的答案贊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