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武俠哲學
-
2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顏回是孔子的七十二賢弟子之首,孔子對其經常是大加讚賞,顏回之所以被那麼多人推崇備至,是一定有其長處的,有人說看一個人的品質只需要看其喜歡什麼就可以了。下面是顏回之樂。
顏回一生都沒有做過官,其一生可以說都在孔子的身邊度過的,一生之中從十三歲入學,到38歲離開孔子自己辦學,可以說兩個人在一起長達25年,可以說彼此是非常瞭解的,孔子評價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人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顏回窮,窮得安詳自在,窮得人我兩忘;他窮,又窮得天地之間只此一人。用現在的觀點看顏回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顏回還在樂什麼呢?實際上,顏回是樂在可以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情,那麼顏回喜歡什麼呢?顏回是喜歡追隨孔子,因為追隨孔子可以讓其每天都可以有所收穫。史書記載,顏回入學六年的時候學業已經基本完成,那麼再追隨著老師還有什麼意義呢?但是孔子的思想體系是博大精深的,顏回是完全意識到這一點的,顏回這樣評價自己的老師“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意思就是說孔子的學問是博大精深的,自己越是研究就越是著迷,越是覺得不能追上自己的老師。可見顏回對孔子思想體系的痴迷程度。
一個人總是要有一個喜好的,顏回喜好的就是研究孔子的儒家思想,就像是現在的很多人痴迷於網路遊戲一樣,即使是不吃不喝甚至不睡,只要是能夠遊戲就好。我想顏回肯定也像痴迷網路遊戲的人一樣痴迷上了孔子的思想,所以顏回之樂就是能夠研究儒家的思想,就是可以追隨自己的老師。
-
3 # 觀心觀身
個人以為顏回之樂是道。即顏回身窮而樂道。顏回之心與孔子之心是相通的。當時,知孔子者,顏回也;知顏回者,孔子也。如果顏回不早死,他一定繼承併發揚光大孔子思想。無奈之下,歷史最終選擇另一極端曾參。如果沒有曾參,哪有後來的孟子,荀子,子思等等。那麼孔子的思想真是萬古如長夜。何時才能撥亂反正?
回覆列表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
這便是所謂「顏回之樂」。《論語》中還有一則說的是孔子之樂: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後來周敦頤把這兩者合而說之,便是理學家常言的「孔顏樂處」。
程顥早年曾受學於周敦頤,其言曰:
「昔受學於周茂叔,每令尋顏子、仲尼樂處,所樂何事。」《河南程氏遺書卷二上》從此,「孔顏樂處」就成了理學中一個比較重要的課題。那麼「孔顏樂處」到底是什麼呢?
周敦頤實際上已經說得很明白了。
顏子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而不改其樂。夫富貴,人所愛也,顏子不愛不求,人樂於貧者,獨何心哉?天地間有至富貴可愛可求而異於彼者,見其大而忘其小焉耳。見其大則心泰,心泰則無不足。《通書》富貴誰都愛,顏回怎麼就不愛不求,卻安於貧賤呢?周敦頤說,因為世界上有比富貴更可愛、更可貴、更可求的東西。富貴和這個東西比起來,簡直微不足道。這個東西是「大」,富貴是「小」。人追求這「大」,眼裡自然就不會在乎富貴之「小」了。
這個「大」的東西是什麼呢?那就是所謂「道」了。
君子以道充為貴,身安為富,故常泰無不足,而銖視軒冕,塵視金玉,其重無加焉耳。《通書》人若真心體會到「道」,自然會超越對功名利祿的世俗計較與追求,而感到一種極大的愉悅和滿足。
富貴固然是人所共求的,但以富貴為人生之目的,只是俗人之態度罷了。君子必須要有超乎富貴之上的追求。這超乎富貴之上的追求,就是儒家的道德價值和理想信念,這是「大」,而富貴為「小」。人一旦追求這種更可貴、更可愛的「大」,自然不會汲汲於富貴之「小」,也不會糾結於所處之貧賤。所謂「見其大而忘其小焉耳」。自身之榮辱貴賤,那是根本不必在乎的毫末。
顏回之樂,不是說貧賤本身有什麼可「樂」的東西。而只是說顏回已經達到了超乎富貴的境界,他有他的追求,有他的「樂」。貧賤富貴根本不會影響到他分毫。
「簞瓢陋巷非可樂,蓋自有其樂耳。」《河南程氏遺書·卷十二》顏回的樂是他的境界所帶給他的,而不是貧賤帶給他的。只不過貧賤改變不了他的「樂」而已。
進一步而言,顏回之樂是超越人生利害而達到的內在愉悅,而不是由外在感性物件所引起的愉悅。這種「樂」不是貧賤帶來的,也不是富貴帶來的,不是一切帶來的,甚至不是「道」帶來的。
正叔曰:顏子所樂者何事?侁對曰:樂道而已。伊川曰:使顏子而樂道,不為顏子矣。《程氏外書·卷七》鮮于侁以為顏子所樂者為「道」,也就是說「道」是顏子所樂之物件。程頤就批評說,這樣的話,那就不是顏回了。「道」並不是樂的物件。樂是人與道合一而自然生出的愉悅,這種「樂」並不是由某種物件而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