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紀巖松

    趙光義一直生活在超越哥哥趙匡胤的陰影中。在他身上,更多的是個人品德和功業的缺陷:

    燭影斧聲、金匱之盟兩大迷案:他繼位的合法性一直遭受質疑,而且一直無法洗脫逼死趙匡胤兩個兒子、不公正對待趙匡胤宋皇后的嫌疑。

    兩次北伐契丹的失敗:他既沒有收回幽雲十六州,漢唐盛世夢想成為夢幻泡影,還導致宋遼邊境再無寧日,直到澶淵之盟方才告一段落。

    党項政策的失當:急於建功立業的趙光義匆忙接受定難軍節度使的歸順,導致這種藩鎮及少數民族雙重割據的殘餘勢力在李繼遷的領導下叛亂,經過演化最後建立西夏,成為北宋最主要的外患。

    當然,趙光義的統治再一無是處,也還是存在意義:

    1、功業巔峰——結束五代十國的割據:雖然南方統一、北漢被滅,基本都是趙匡胤的既定戰略,但畢竟是在趙光義手裡實現統一的。這也是趙光義個人事業的巔峰。

    2、功過參半——崇文抑武:趙匡胤的當朝大臣多是舊朝留用、幕府中人及勇猛武將。他是生怕當官的人多,他的觀點是:

    “吏員猥多,難以求其治,俸祿鮮薄,未可責以廉;與其冗員而重費,不若省官而益俸”。

    而趙光義完全改弦易轍,將興文教、抑武事定為治國方針:縮減戍邊將領和藩鎮的權力、實行強幹弱支之策;擴大科舉取士、重建三館(昭文館、集賢院、史館)、編修《太平御覽》 《文苑英華》和《太平廣記》三部大書。

    這客觀上造就了繁榮的宋朝文化。當然也造成了宋朝的積弱積貧。

    3、最大的功勞——順利實現了皇位的有序繼承。好大喜功、自吹自擂的趙光義二十年統治以來晝夜孜孜、勤行不怠,但這一輩子他都活在哥哥的陰影裡。他千方百計想走出這個陰影,卻發現越走越黑,越走越混亂。在人生的最後兩年裡,他仍然要忙於平亂、打戰,他留下的是一副爛攤子。一統天下的豪情,早已化作英雄遲暮的傷感。

    這輩子,他最成功的一件事就是傳位。自從唐朝滅亡後,朝廷再也沒有冊立過太子。趙光義冊立了近百年來的第一個太子,而且在暗潮洶湧的鬥爭中成功將皇位交給了太子趙恆,成就了傳承心願。

    只有在太平年代,權力的傳承才會制度化。這,居然是他對未來發展最大的功勞。

  • 2 # 帝國的臉譜

    宋太宗對宋朝未來的發展意義在於:真正開啟宋朝文化盛世的,並不完全是開國皇帝趙匡胤,而是他這個繼位的弟弟趙光義。

    陳寅恪先生說過:“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年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北宋自趙匡胤960年建國,到金人1127年攻陷首都汴京,其政權共存在了168年。在這168年裡,北宋不但開啟了經濟上的新時代,科學上的新時代,而且開啟了文化上的新時代。而之所以能開啟文化新時代,形成舉世矚目文化成就的,頂層設計要算趙匡胤,但真正推動而形成持續動力的,則是趙光義。為什麼這麼說呢?

    頂層設計要歸功於趙匡胤,因為他確定了“與文人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國策。趙匡胤去世前,曾命人在太廟寢殿夾室立下一塊“誓碑”,上書內容三條,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不得殺士大夫和上書言事人”,這條規定,確定的就是“與文人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國策,這就是頂層設計,它讓讀書人和士大夫暢所欲言,哪怕講重了、說錯了、批評過頭了,也最多不過貶官而已,絕不“深文周納”,決不“秋後算帳”,決不興“文字獄”,甚至掉腦袋。所以,文人士大夫敢說敢做,說話無禁忌,著作不擔心,創造力便空前暴發,形成了強大的文化軟實力,也形成了陳先生所謂“造極於趙宋之世”的宋朝文化。

    前面說了,這個頂層設計之功在趙匡胤,而推動之力,卻為趙光義所發。首先,趙光義自己就是個文藝範兒,葉夢得《石林燕語》說:“太宗當天下無事,留意藝文,而琴棋亦皆造極品。”其次,趙光義創作了大量的詩歌,《全宋詩》輯錄宋太宗詩十八卷,總量500多首。

    同時,趙光義在文藝發展上不遺餘力。他專門組織了一批學者,編輯了古書集《太平御覽》、詩文集《文苑英華》、小說集《太平廣記》等三部大書,北宋四大部書,他手裡編輯了三部(另一部為宋真宗時期的《冊府元龜》)。

    而最為關鍵的是,他在位期間,發展生產、恢復經濟、廣徵圖書、擴大科舉、重用文人,將“與文人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念真正上升了制度,而他後面的北宋七位繼任者,都是他的親子孫,他們繼承他的衣缽,貫徹他的思想,將“與文人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治國理念一以貫之,最終形成了文化的空前繁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四個月的寶寶都能吃什麼?該怎麼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