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戰略論
-
2 # 若愚6845
其實真正想要殺希特勒的力量,是被希特勒做為殖民地的殖民者國家所使用的方法或者手段。中國大明朝末代袁崇煥之崇禎皇帝的土崩瓦解,再到希特勒的內部崩塌。雖然性質不一,被擊破的手段卻頗為一轍,結局過程給人的啟示卻也極為相近……
-
3 # 歷史扒糞機
納粹黨崛起時,軍官團視納粹黨為狂躁急進的異己力量,欲除之而後快,這可從德陸軍總司令哈默施泰因的 態度可知,也是希特勒上臺後撤其職並改組軍隊高層的原因,另一方面,作為興登堡為代表的社會上層的軍官團如不忌憚希特勒所代表的下層力量,希特勒也作不得總理,最後攀上獨裁的權力頂峰。魏瑪時期德海軍不過1.5萬人,空軍被禁,希特勒上臺後擴充海軍,重建空軍,因此反對他的德軍官團成員大多出身陸軍。
1934年6月30日希特勒為謀得軍隊支援,血洗與之不睦的衝鋒隊,是其妄圖以衝鋒隊更替國防軍的破產,是他對軍官勢力的無奈與妥協,但馮·施萊徹爾與馮·佈雷多的被殺,給雙方的關係蒙上一層厚重陰影。8月興登堡去世後,希特勒集總理總統權力一身,改稱國家元首,成為德軍實質上的總司令,軍隊必須向其個人宣誓效忠並行納粹黨禮,軍官團內心是充滿憤怒不安鄙夷的,私下常稱其為“那個人”。35年希特勒再建德陸軍總參謀部,實行義務兵役制,重整軍備,德軍官團內分為支援與反對的兩派(反對者也不過擔心過激行為誘發協約國干涉)。36年進軍萊茵蘭非軍事區,德陸軍總參謀長貝克就考慮過回軍柏林推翻希特勒政權。38年藉助戰爭部部長布隆貝格和陸軍總司令弗裡奇“醜聞”事件,希特勒逐步削弱德陸軍總司令部和總參謀部的職權,至捷克蘇臺德危機爆發,德軍官團內部的反希特勒秘密組織格德勒、沙赫特就密謀以武力發動政變趕其下臺(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親訂計劃)。即使未能實施實際行動,但以貝克、哈默施泰因為首的軍官團成員一直持有武力解除希特勒權力的意願。39年哈默施泰因在被希特勒重新啟用為德A集團軍群司令時,依然準備乘希特勒視察西線時進行刺殺。7.20事件前,德軍官們密謀不下二十次推翻或刺殺行動,但因內部分歧(殺不殺希特勒、政權的組建形式)、希特勒行程改變等各種原因未能成事。
希特勒要武力擴張,軍事侵略離不開軍官團,但他又自認比軍官團們更精於政略與戰略,更懂得戰爭經濟學,常插手計劃的制定,干預前線的具體指揮,這與德軍事傳統上的“任務指導”原則相背離,致使其與軍官團們的衝突不斷,甚至哈爾德有自己槍殺希特勒的衝動。德軍勝利不斷時,分歧可掩蓋而同船共渡,當失敗接踵而至時,矛盾就突顯得不可調和,這也是7·20事件的施陶芬貝格從希特勒的追隨者淪為刺客的緣由所在。整起事件,希特勒逮捕7000餘人處決其中4958人,多數為軍官。軍官們經軍事法庭剝奪軍籍再以“人民法庭”的名義判決執行流放、監禁或絞刑,絞刑是對死亡軍官榮譽感的最後羞辱(槍決是軍人死亡正道)。
希特勒與德軍官團從勢不兩立、委曲求全、貌合神離到公然決裂,磕磕絆絆走下來堪稱奇蹟。
回覆列表
刺殺希特勒的密謀早在二戰爆發之初就存在了,當時希特勒在滅掉波蘭後執意要對法國立刻發起進攻,而德國國防軍高層則這一進攻持悲觀的態度,因為僅從兵力對比上就可以發現德軍的實力並不如英法聯軍,他們害怕希特勒這一決定會讓德國重蹈一戰的覆轍,進而準備在希特勒一旦下達進攻命令時便指揮德軍進軍柏林,推翻希特勒的納粹統治。不過這一行動最終沒有實施,原因是軍方高層認為希特勒當時的聲望太高,害怕軍隊會拒絕執行,而且他們只掌握有陸軍,空軍卻掌握在希特勒的心腹戈林手裡。
隨著蘇德戰爭的爆發,德軍在莫斯科會戰首次遭遇了慘敗,而且在之後又遭遇了一連串的失敗,如斯大林格勒戰役、庫爾斯克會戰等,這些失敗下,一批有思想的軍官開始考慮這場戰爭的意義所在,加上之前被希特勒罷免的那些原軍方元老級人物,他們認為必須除掉希特勒,然後同西方國家展開和談,如此才能真正解救德國。他們展開了一次又一次的刺殺行動,到全部以失敗告終。
尤其到了1944年盟軍在西線開闢了第二戰場,幾乎所有的德軍將領都已經明白戰爭已經徹底失敗,毫無勝利的希望。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密謀刺殺希特勒的組織爭取到了一些握有軍權的前線指揮官的支援,包括當時的西線總司令克盧格元帥在內。這些前線的高階指揮官對戰局有著全域性的認識,他們明白戰爭再繼續下去毫無意義,必須設法結束戰爭,而只有除掉希特勒才能結束戰爭。
刺殺希特勒失敗後,在納粹分子的嚴厲追查下,被逮捕和自殺的德軍軍官有數萬人之多,既包括陸軍總司令部的人員,又有前線的部隊指揮官,以及那些已經退休的德軍將領,可見對於希特勒的反對並不是個體事件,已經是普遍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