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源 1,出自黃帝傳承。韓姓起源各種傳說中最古老的一種。黃帝時代是中國父系氏族社會的鼎盛時期。 韓流既是人名,也是其所在氏族的名稱。韓流氏族是從昌意族中分化出來的,這個氏族便以韓為姓,第一批韓姓人由此產生。韓流所處時代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龍山文化時期。韓字從韋,韋在古代寫作“韋”,韋字形狀與龍山文化時期的水井結構十分相似。韓流族有可能是因為發明了水井而被稱為韓流,“韓”字的古義為井垣就說明了這一點。 2,以國為姓。公元前11世紀中葉,西周滅商,平定管叔蔡叔與武庚的叛亂後,實行大分封。《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雲:“管、蔡、郕、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豐、郇,文之昭也。邘、晉、應、韓、武之穆也。周公旦分封武王之子於韓,為姬姓之國,地處今山西河津東北。但南韓國力太弱;在春秋時期被晉國所滅。南韓亡國之後,華人便以韓為姓。 3,曲沃桓叔之後。晉哀侯九年(前709年),曲沃武公發兵攻打翼城,俘獲晉哀侯,晉人又立哀侯之子繼位,稱小子侯。曲沃武公使韓萬殺掉晉哀侯。公元前705年,曲沃武公設計誘殺小子侯。又經過二十多年的鬥爭,公元前679年,周僖王正式任命曲沃武公為晉君,列為諸侯,盡並晉國之地。殺掉晉哀侯的韓萬即韓武子。有人認為韓萬是曲沃成師之子,分封采邑於韓,因以韓為姓,代為晉卿。 4,亡國後華人以韓為姓。曲沃桓叔之子韓萬的玄孫韓厥,曾為晉國正卿,幫助韓姓在晉國逐漸擴大了勢力。春秋晚期,晉國由韓氏、趙氏、魏氏、知氏、範氏、中行氏六卿專權。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共滅知氏,三分其地。 前403年,韓厥的七世孫韓虔(景侯)時,周天子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戰國時期,南韓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南韓起初定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後來遷至陽翟(今河南禹州市)。到韓哀侯時,攻滅鄭國,遷都於鄭都新鄭(今河南新鄭),疆域包括今山西東南部和河南中部,介於魏、秦、楚三國之間。韓哀侯的曾孫宣惠王開始稱王。到宣惠王的玄孫韓王安時,南韓勢力日衰。公元前230年,秦滅韓,俘韓王安,置潁川郡(郡治陽翟,今河南禹州市)。南韓滅亡後,華人以韓為氏,潁川成為韓姓的第一個郡望。 5,出大汗氏改姓為韓。北魏孝文帝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實行漢化改革,把鮮卑姓氏改為漢姓,其中的出大汗氏改為韓。由於譯音不同,出大汗氏在史書還有步大汗氏、步六汗氏、步汗氏、潘奚氏、破六韓氏、破六汗氏、破落汗氏、破落韓氏等多種譯法。 6,源於倭夷,出自唐朝時期廷衛韓志和,屬於帝王賜姓為氏。大唐王朝在唐憲宗李純執政時期(公元805~820年在位),屬下有個著名的飛龍衛士韓志和,為倭奴華人,原名待考。 他崇尚中華文化,自願留居中原,成為唐憲宗的貼身衛士。韓志和有著靈巧的手藝,他善於把木頭雕刻成鸞鶴鳥鵲等的形狀,然後把機關放到它們的肚子裡,發動機關,它們就飛到二、三百尺的高空,飛到幾百步外才落下來。他後來又為唐憲宗製作龍床御榻,腳一踩上去,龍的鱗須爪角全都會動,捲曲而有氣勢,像活的一樣。 傳說,他曾在唐憲宗面前放出五、六十頭蠅虎子(一種大體型的蜘蛛),把它們分開站成隊,讓它們按梁州曲跳舞,完全符合曲子的節拍,唱到詞的時候,殷殷有聲,曲子唱完就一個接一個地退下去,好像有尊卑等級似的。唐憲宗當時看到後非常高興,重賞給他許多金錢和絲綢,並賜姓為“韓”,名“志和”。後裔子孫融入漢族,主要分佈在四川、貴州一帶地區,世代為韓氏。 7,源於各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今五十五少數民族中,均有韓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韓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遠古始祖 韓浞(亦作寒浞),夏朝伯明氏之子,今山東濰坊東北人。曾殺羿代夏,立為帝。因為在姬周之前,所以是韓氏的遠古始祖。他是現存所有先秦古籍中記載最早的韓氏人。 血緣祖先 周武王有個幼子叫唐叔虞,是周朝晉國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他就是韓氏的血緣祖先。周武王逝世後,成王年幼,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攝政。周公滅唐(今山西翼城西部)後,把唐封給了叔虞。 受姓始祖 叔虞的兒子名燮,燮自唐徙居晉水旁,就改稱晉侯。燮生武侯,名寧旅,為三世。武侯生成侯,名服人,為四世。成侯生厲侯,名福,為五世。厲侯生靖後,名宜臼,為六世。靖侯生釐侯,名司徒,為七世。釐侯生獻侯,名籍,為八世。獻侯生穆侯,名費王,為九世。穆侯生成師,封於曲沃,是為桓叔,為十世。成師之子萬,即韓武子,為韓氏受姓始祖。 姓氏分支 1、藺姓。何姓均出自於韓姓,韓厥的玄孫韓康食採於藺(今山西離石縣),以封邑為氏,稱藺氏。 2、何姓。南韓滅亡後,公子王孫們或為躲避仇殺戰亂,或恥於亡國之辱,或發憤於重整旗鼓、重振山河、再創基業,就四處飄泊,散居於四面八方。而由於地理、交通條件的限制,生產、生活水平的制約,韓氏後人分散於江淮各地者居多。因為“韓”、“何”諧音,加之古代地方的音變,隨著歷史的變遷,社會的發展,久而久之,歲月流逝,人們就逐漸地把“韓”讀成了“何”。 歷代姓氏書,都把“何”姓來源歸為“音訛”一類,而稱“韓氏為何氏”。直至今天的《辭源》及《姓氏辭典》、《百家姓新編》、《中國姓氏起源》、《貴姓何來》等書籍也都採此說,直錄無異。 後續遷徙、名人、字輩……
起 源 1,出自黃帝傳承。韓姓起源各種傳說中最古老的一種。黃帝時代是中國父系氏族社會的鼎盛時期。 韓流既是人名,也是其所在氏族的名稱。韓流氏族是從昌意族中分化出來的,這個氏族便以韓為姓,第一批韓姓人由此產生。韓流所處時代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龍山文化時期。韓字從韋,韋在古代寫作“韋”,韋字形狀與龍山文化時期的水井結構十分相似。韓流族有可能是因為發明了水井而被稱為韓流,“韓”字的古義為井垣就說明了這一點。 2,以國為姓。公元前11世紀中葉,西周滅商,平定管叔蔡叔與武庚的叛亂後,實行大分封。《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雲:“管、蔡、郕、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豐、郇,文之昭也。邘、晉、應、韓、武之穆也。周公旦分封武王之子於韓,為姬姓之國,地處今山西河津東北。但南韓國力太弱;在春秋時期被晉國所滅。南韓亡國之後,華人便以韓為姓。 3,曲沃桓叔之後。晉哀侯九年(前709年),曲沃武公發兵攻打翼城,俘獲晉哀侯,晉人又立哀侯之子繼位,稱小子侯。曲沃武公使韓萬殺掉晉哀侯。公元前705年,曲沃武公設計誘殺小子侯。又經過二十多年的鬥爭,公元前679年,周僖王正式任命曲沃武公為晉君,列為諸侯,盡並晉國之地。殺掉晉哀侯的韓萬即韓武子。有人認為韓萬是曲沃成師之子,分封采邑於韓,因以韓為姓,代為晉卿。 4,亡國後華人以韓為姓。曲沃桓叔之子韓萬的玄孫韓厥,曾為晉國正卿,幫助韓姓在晉國逐漸擴大了勢力。春秋晚期,晉國由韓氏、趙氏、魏氏、知氏、範氏、中行氏六卿專權。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共滅知氏,三分其地。 前403年,韓厥的七世孫韓虔(景侯)時,周天子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戰國時期,南韓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南韓起初定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後來遷至陽翟(今河南禹州市)。到韓哀侯時,攻滅鄭國,遷都於鄭都新鄭(今河南新鄭),疆域包括今山西東南部和河南中部,介於魏、秦、楚三國之間。韓哀侯的曾孫宣惠王開始稱王。到宣惠王的玄孫韓王安時,南韓勢力日衰。公元前230年,秦滅韓,俘韓王安,置潁川郡(郡治陽翟,今河南禹州市)。南韓滅亡後,華人以韓為氏,潁川成為韓姓的第一個郡望。 5,出大汗氏改姓為韓。北魏孝文帝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實行漢化改革,把鮮卑姓氏改為漢姓,其中的出大汗氏改為韓。由於譯音不同,出大汗氏在史書還有步大汗氏、步六汗氏、步汗氏、潘奚氏、破六韓氏、破六汗氏、破落汗氏、破落韓氏等多種譯法。 6,源於倭夷,出自唐朝時期廷衛韓志和,屬於帝王賜姓為氏。大唐王朝在唐憲宗李純執政時期(公元805~820年在位),屬下有個著名的飛龍衛士韓志和,為倭奴華人,原名待考。 他崇尚中華文化,自願留居中原,成為唐憲宗的貼身衛士。韓志和有著靈巧的手藝,他善於把木頭雕刻成鸞鶴鳥鵲等的形狀,然後把機關放到它們的肚子裡,發動機關,它們就飛到二、三百尺的高空,飛到幾百步外才落下來。他後來又為唐憲宗製作龍床御榻,腳一踩上去,龍的鱗須爪角全都會動,捲曲而有氣勢,像活的一樣。 傳說,他曾在唐憲宗面前放出五、六十頭蠅虎子(一種大體型的蜘蛛),把它們分開站成隊,讓它們按梁州曲跳舞,完全符合曲子的節拍,唱到詞的時候,殷殷有聲,曲子唱完就一個接一個地退下去,好像有尊卑等級似的。唐憲宗當時看到後非常高興,重賞給他許多金錢和絲綢,並賜姓為“韓”,名“志和”。後裔子孫融入漢族,主要分佈在四川、貴州一帶地區,世代為韓氏。 7,源於各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今五十五少數民族中,均有韓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韓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遠古始祖 韓浞(亦作寒浞),夏朝伯明氏之子,今山東濰坊東北人。曾殺羿代夏,立為帝。因為在姬周之前,所以是韓氏的遠古始祖。他是現存所有先秦古籍中記載最早的韓氏人。 血緣祖先 周武王有個幼子叫唐叔虞,是周朝晉國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他就是韓氏的血緣祖先。周武王逝世後,成王年幼,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攝政。周公滅唐(今山西翼城西部)後,把唐封給了叔虞。 受姓始祖 叔虞的兒子名燮,燮自唐徙居晉水旁,就改稱晉侯。燮生武侯,名寧旅,為三世。武侯生成侯,名服人,為四世。成侯生厲侯,名福,為五世。厲侯生靖後,名宜臼,為六世。靖侯生釐侯,名司徒,為七世。釐侯生獻侯,名籍,為八世。獻侯生穆侯,名費王,為九世。穆侯生成師,封於曲沃,是為桓叔,為十世。成師之子萬,即韓武子,為韓氏受姓始祖。 姓氏分支 1、藺姓。何姓均出自於韓姓,韓厥的玄孫韓康食採於藺(今山西離石縣),以封邑為氏,稱藺氏。 2、何姓。南韓滅亡後,公子王孫們或為躲避仇殺戰亂,或恥於亡國之辱,或發憤於重整旗鼓、重振山河、再創基業,就四處飄泊,散居於四面八方。而由於地理、交通條件的限制,生產、生活水平的制約,韓氏後人分散於江淮各地者居多。因為“韓”、“何”諧音,加之古代地方的音變,隨著歷史的變遷,社會的發展,久而久之,歲月流逝,人們就逐漸地把“韓”讀成了“何”。 歷代姓氏書,都把“何”姓來源歸為“音訛”一類,而稱“韓氏為何氏”。直至今天的《辭源》及《姓氏辭典》、《百家姓新編》、《中國姓氏起源》、《貴姓何來》等書籍也都採此說,直錄無異。 後續遷徙、名人、字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