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玉之聲
-
2 # 西泠史社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起始於隋朝,到了唐朝就比較完善了,科舉制度為中下層的貧寒學子提供了一條上升的通道。但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制度確實伴隨著國家制度的誕生就出現的。經歷了秦漢時期的察舉制,到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最後演變到隋唐時期的科舉制。
每一個朝代的特點不同,國家機器的體制機制不同,封建社會的發展程度不同,初入仕途的官員們的表現也不同。如秦漢時期,封建社會剛剛行程,並逐步發展完善,這時候官員的選拔,主要靠推薦,靠名聲和學問,這時候要想做官,需要有人舉薦,能否升遷要靠政績,而不是靠行賄就能得到重用的。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大家壟斷了整個官僚機構,普通下層百姓,很難獲得晉升通道,這時候做官那看爹媽,行賄送禮之風開始盛興,因為做官是否官運亨通,要看家族有沒有勢力,這時候行賄個送禮開始風行,但是,都是再統治階級內部執行而已。隋唐之後,隨著普通的中下層百姓開始憑藉著自己的才識和能力進入仕途做官,這時候也存在行賄送禮問題,只不過這也是很多貧寒學子為了得到重用,而採取的一種極端手段。
但是說古代有專門的替初入仕途的官員們,代送禮物或者行賄的機構,應該不不存在的。送禮或者行賄,一般比較隱蔽,也是比較私密的一件事,不可能大張旗鼓,更不可能讓很多人知道,因此,除了比較親密的朋友或者親戚外,外人不可能得知。
更不可能出現專門的機構,古代經濟沒有那麼發達,分工沒有那麼明細,不可能出現這要的機構,最多可能是有中間人,牽線搭橋來完成送禮或者行賄的任務。也有可能是一些商人想要依靠權利來達到經濟目的,而培養一些仕途剛起步的官員,而替其送禮,目的在於控制住這些人,讓其今後能為其服務。最出名得就是秦時的大商人呂不韋,透過經營暫時失事的上層人物,而登上高位的。
總之,單純依靠送禮行賄運轉的機構是不存在,但替個別官員送禮或者行賄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的人是存在的。
回覆列表
謝誠邀!樓主提出的這個問題在古代應該有吧,但要說出處這個倒不大好找。中國是個禮儀之邦,從古自今都講究禮尚往來,《禮記·曲禮上》:“往而不來,非禮也。”在儒學的“仁義禮智信”中,“禮”被排在很顯要的地位。若是一件事辦砸了,首先就怪自己禮數不到,汙了禮數,會被人笑話。送禮是人之常情,可是有的時候送禮被某些人演變了,不是單純的表示友情親情,而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來送禮並且金額較大,這就成了行賄,行賄不應該受賄更不應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