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這一句美,而是因為這一句是氣韻的頂峰。第一段是起,直到童子何知,躬逢勝餞為止都是在向四賓致意,而從第二段開始,才應該算是王勃真正的功力。自水而山,登霄臨殿,以水和山的開闊意象為支點,把氣聚到一起抬起來了,雖然筆下是樓,整個視角已經升騰在了樓頂,就是一個感覺高屋建瓴,仰之不及,最高點就在披繡闥,然後開始俯雕甍。之後山水在用一次的視角就是由上而下了,而非借山水而拔擢氣勢,這時是在鋪展氣象了。遠望有鐘鳴鼎食之家,這其實是故意把氣勢降了一個格調,為的就是在升上去顯得更空靈。果然下一句雲銷雨霽,彩徹區明。雲銷雨霽四個字一出,披雲翳而洞石扉,豁然中開。一個徹字,一個明字,這種敞亮與開闊已經不是某種意象賦予的,不是文字寫給你的,而是直擊心底,從心底自然生髮出來的。就像你一直就在等待的劇情在牆角一轉身遇到了。此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不是王勃在展現一幅畫面給你啊。你所立之地,你所感之情,已經把你帶到了這幅畫面之前,王勃做的不過是把這幅畫面重複,確認給了你。是你自己看見了,就是這樣的。就是這麼美。行文的氣韻在此徹底爆發,複雜的手段引領視角,開啟心扉,就是要讓你看見這一幕。能做到這一點有個重要的原因:這一句,包括上一句雲銷雨霽,用到的一切意象和辭藻與前面都有很大的反差:平易,極盡奢華之後的平易,為的就是讓你感到,我也是這麼感覺的。所以這一句被拿出來讓人評說。前面底墊了很多的。——————————————樸素的分割線————————————————補充答案(第一次需要補充還是很羞澀的。)樓下李二白同學回覆說:答主一定要看看我這條評論! 我本來是覺得答的不錯,把這個答案發給同學,同學竟然說還不夠好,她說沒代入王勃的情感,落霞孤鶩,秋水長天,不正是一個落寞天才無法撐起自己的孤傲才看見這樣的悵然嗎 ,我仔細又讀了讀滕王閣,又看了看王勃當時的境遇 ,發現確實有點道理,而且此句之後,確實開始抒發自我,此句位於寫景與抒懷的承接位置,理應不自覺的代入了王勃自己的情懷我覺得說的有一些道理。然而我讀這一句的時候沒有感覺到一個落寞天才無法撐起自己的孤傲才看見這樣的悵然。因為這種千古雄文早已經超越了個人境遇與心態,讀這樣的文章被喚起的也不是同情之心這麼簡單。倒是後面,王勃從【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之後,意態漸發消沉,文氣也開始衰頹。這才進入了王勃孤高悵然的心境。直到【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之後,好像王勃突然意識到自己是來拼寫詩的,整個心思從對命運的思考變成了對那幫窮儒的踐踏,對就是踐踏,什麼【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這完全應該是主辦方說的話被王勃隨口說,還什麼【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落霞與孤鶩齊飛都讓你整出來了別人還灑哪門子陸海啊,陸機也沒這麼海吧。注意,王勃是個躬逢勝餞的何知童子的喲。對王勃崇敬的太厲害,情緒失控,失控。總之,滕王閣序中,王勃悵然的心態是有的,但是並非是在落,秋兩句之中,即使有,也不應是構成美感最重要的部分。
不是這一句美,而是因為這一句是氣韻的頂峰。第一段是起,直到童子何知,躬逢勝餞為止都是在向四賓致意,而從第二段開始,才應該算是王勃真正的功力。自水而山,登霄臨殿,以水和山的開闊意象為支點,把氣聚到一起抬起來了,雖然筆下是樓,整個視角已經升騰在了樓頂,就是一個感覺高屋建瓴,仰之不及,最高點就在披繡闥,然後開始俯雕甍。之後山水在用一次的視角就是由上而下了,而非借山水而拔擢氣勢,這時是在鋪展氣象了。遠望有鐘鳴鼎食之家,這其實是故意把氣勢降了一個格調,為的就是在升上去顯得更空靈。果然下一句雲銷雨霽,彩徹區明。雲銷雨霽四個字一出,披雲翳而洞石扉,豁然中開。一個徹字,一個明字,這種敞亮與開闊已經不是某種意象賦予的,不是文字寫給你的,而是直擊心底,從心底自然生髮出來的。就像你一直就在等待的劇情在牆角一轉身遇到了。此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不是王勃在展現一幅畫面給你啊。你所立之地,你所感之情,已經把你帶到了這幅畫面之前,王勃做的不過是把這幅畫面重複,確認給了你。是你自己看見了,就是這樣的。就是這麼美。行文的氣韻在此徹底爆發,複雜的手段引領視角,開啟心扉,就是要讓你看見這一幕。能做到這一點有個重要的原因:這一句,包括上一句雲銷雨霽,用到的一切意象和辭藻與前面都有很大的反差:平易,極盡奢華之後的平易,為的就是讓你感到,我也是這麼感覺的。所以這一句被拿出來讓人評說。前面底墊了很多的。——————————————樸素的分割線————————————————補充答案(第一次需要補充還是很羞澀的。)樓下李二白同學回覆說:答主一定要看看我這條評論! 我本來是覺得答的不錯,把這個答案發給同學,同學竟然說還不夠好,她說沒代入王勃的情感,落霞孤鶩,秋水長天,不正是一個落寞天才無法撐起自己的孤傲才看見這樣的悵然嗎 ,我仔細又讀了讀滕王閣,又看了看王勃當時的境遇 ,發現確實有點道理,而且此句之後,確實開始抒發自我,此句位於寫景與抒懷的承接位置,理應不自覺的代入了王勃自己的情懷我覺得說的有一些道理。然而我讀這一句的時候沒有感覺到一個落寞天才無法撐起自己的孤傲才看見這樣的悵然。因為這種千古雄文早已經超越了個人境遇與心態,讀這樣的文章被喚起的也不是同情之心這麼簡單。倒是後面,王勃從【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之後,意態漸發消沉,文氣也開始衰頹。這才進入了王勃孤高悵然的心境。直到【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之後,好像王勃突然意識到自己是來拼寫詩的,整個心思從對命運的思考變成了對那幫窮儒的踐踏,對就是踐踏,什麼【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這完全應該是主辦方說的話被王勃隨口說,還什麼【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落霞與孤鶩齊飛都讓你整出來了別人還灑哪門子陸海啊,陸機也沒這麼海吧。注意,王勃是個躬逢勝餞的何知童子的喲。對王勃崇敬的太厲害,情緒失控,失控。總之,滕王閣序中,王勃悵然的心態是有的,但是並非是在落,秋兩句之中,即使有,也不應是構成美感最重要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