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物華天寶-六六

    芬蘭歷史:

    維京人也就是瑞典人崛起,佔領芬蘭,

    後來俄羅斯人崛起,搶過芬蘭,

    再後來芬蘭擺脫俄羅斯控制,獨立

    彼得大帝為了要不凍港的出海口,成功PK掉瑞典,割佔東波羅的海沿岸,包括卡累利阿,成為北方霸主。

    1917年俄羅斯十月革命一聲炮響,芬蘭跟著獨立了。二戰期間芬蘭作為德國的盟軍頑強的與蘇聯戰鬥到最後,雖然割讓了大量領土,也失去了唯一的北冰洋出海口,但也倖免被吞併。

    二戰後,芬蘭成為西方和蘇聯的中間地帶,憑藉自由的經濟政策,成為北歐富裕的國家。

  • 2 # 科羅廖夫

    芬蘭,這個聖誕老人的故鄉,從十二世紀建立芬蘭大公國以後,長期被瑞典統治,後來被俄羅斯奪走,俄羅斯沙皇的頭銜裡就有“芬蘭沙皇”這一項。直到1917年12月芬蘭共和國宣佈獨立,成為一個永久中立國。再後來蘇芬戰爭,芬蘭不得不向蘇聯割讓領土,二戰期間芬蘭親近納粹德國,但在緊要關頭又投靠了盟國。在戰後,芬蘭和蘇聯保持了良好關係,同時芬蘭與西方國家保持了很好的外交關係,一直小心翼翼的在西方和蘇聯之間保持平衡。

    俄羅斯和瑞典曾經打了幾個世紀的仗,那時俄羅斯只是諾夫哥羅德共和國。第一次戰爭爆發的時間已經太久遠了,最後一次俄羅斯瑞典戰爭史稱芬蘭戰爭。1808-1809年,亞歷山大入侵瑞典統治下的芬蘭,佔領了奧蘭群島。

    1807年,拿破崙皇帝和亞歷山大一世簽訂了《 提爾希特和約》。儘管俄法兩國都對此聯盟感到不安,但這一和約使他們結成了暫時的同盟。然而,拿破崙和亞歷山大一世兩種不相容的野心最終使他們分道揚鑣。俄羅斯成為法國的盟友,英國的敵人。瑞典是英國的盟友,毫不奇怪,1808年,俄羅斯帝國和瑞典王國之間爆發了戰爭,而且沒有正式宣戰。俄羅斯軍隊的總司令是布克斯蓋夫登將軍,軍隊總共有26000人,117門大炮。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俄羅斯軍隊攻佔了奧蘭群島和戈特蘭群島和其他關鍵節點。

    這時候俄羅斯-瑞典才正式宣戰,但俄羅斯軍隊的情況不容樂觀。瑞典兩次進攻俄羅斯軍隊,雖然程度輕微,但是俄羅斯軍隊後方的游擊戰非常激烈,使得進一步的行動更加困難。此外,瑞典人還得到了英國海軍的支援,瑞典人和英華人共同努力,成功地收復了奧蘭群島和戈特蘭群島。英國派來1.4萬人的遠征軍,但由於與瑞典司令部的分歧,從未參加過戰鬥,後來被派往西班牙了。

    在此期間,俄羅斯軍隊集結了新的軍隊,成立了兩個新的師。俄羅斯軍隊發動了進攻,經過幾次戰鬥,他們佔領了芬蘭的大部分地區。瑞典想要休戰,但亞歷山大一世皇帝拒絕了。此時,俄羅斯採用了新的作戰計劃,芬蘭地形複雜,大量的沼澤、湖泊、森林,阻礙了軍事行動,給游擊隊帶來了巨大的優勢,進攻很困難。當時,所有的部隊都決定在波斯尼亞灣冰上行動,向瑞典海岸進發,摧毀瑞典艦隊,迫使瑞典投降。戰爭伊始,俄羅斯軍隊就佔領了奧蘭群島。

    就在這段時間裡,瑞典發生了一場政變,而瑞典並不是一個軍事情緒高漲的國家。瑞典國王下臺,當權者要求立即休戰,俄羅斯軍隊的攻勢暫停,瑞典海岸的軍隊撤回。但亞歷山大一世對休戰不滿,下令重新對瑞典採取軍事行動。但那是三月底,冰融化了,軍隊無法用冰上穿過海灣。戰爭輾轉在芬蘭北方。5月,俄羅斯軍隊擊敗瑞典,並採取了一項極其大膽的軍事行動:一俄羅斯部隊沿著海灣進入瑞典軍隊的後方,俄羅斯軍隊在距離海岸幾十公里的大海灣中冰上作戰,這在世界戰爭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戰爭結束後,瑞典將整個芬蘭和奧蘭群島拱手相讓。亞歷山大堅信對法一戰勢在必行,面臨著在新領地可能會遭遇的一連串游擊戰的處境,亞歷山大承諾保留芬蘭的土地和人們的自由權利,並親自召開選舉產生的議會。由此,芬蘭成為沙皇控制下的一個大公國。

  • 3 # 榮華之武器堂

    芬蘭共和國簡稱芬蘭,位於歐洲北部,北歐五國之一,與瑞典、挪威、俄羅斯接壤,南臨芬蘭灣,西瀕波的尼亞灣。芬蘭是聖誕老人的故鄉,最早的居民為拉普人,故芬蘭又稱拉普蘭,芬蘭人遷入後,建立了芬蘭大公國,1249年被瑞典統治。

    芬蘭地圖

    區別於後來瑞典佔領的波羅的海沿岸行省,當時芬蘭不具有任何特殊地位。與波羅的海地區相反,當時的芬蘭貴族和城市居民都說瑞典語,瑞典語在芬蘭的管理領域中佔據統治地位。瑞典統治下的芬蘭經濟上比較落後,是被斯德哥爾摩輕視、拋棄的一個遙遠的瑞典省份。

    1721年結束的北方戰爭,使俄國獲得了愛斯特蘭、立夫蘭、英格里蘭以及連同維堡的卡累利阿的一部分。1742-1743年的戰爭,又使俄國得到了瑞典的屈米省和薩沃拉克省部分領土以及新施洛特要塞。1808年2月俄瑞再次爆發戰爭,1808年3月,亞歷山大一世頒佈文告,將芬蘭納入俄羅斯帝國的統治下。1809年9月俄瑞簽訂《弗雷德裡克港和約》,芬蘭和阿蘭群島併入俄羅斯帝國的版圖。

    北方戰爭轉折點1709年6月的波爾塔瓦戰役

    1917年12月6日,芬蘭宣佈獨立。12月31日,列寧簽署檔案予以承認。此後的芬蘭內戰中,左派的芬蘭社會民主黨失敗。1920年10月雙方在愛沙尼亞簽署《多爾帕特和約》(又稱《尤里耶夫和約》),蘇俄確認芬蘭獨立,蘇俄割讓佩特薩莫地區補償1864年芬蘭向俄國移交的卡累利阿部分地區。芬蘭保證芬蘭灣部分島嶼為非軍事區以及彼得格勒入海口的暢通。1921年6月24日,國際聯盟就芬蘭與瑞典對阿蘭群島爭議作出裁決,芬蘭享有該群島主權,但必須保證其中立和非軍事化。這兩個協定維持了蘇芬邊境的總體和平,也奠定了波羅的海北部地區此後近20年的相對穩定的基礎。

    承認芬蘭獨立的法令

    1938年,隨著日益嚴峻的國際局勢,蘇聯一方面與西方國家談判,謀求建立防禦德國侵略的同盟體系,另一方面透過多種方式達成領土協定,形成有利於己方的邊界態勢。為此1938年底到1939年10月,蘇聯多次與芬蘭談判,要求對方同意租借漢科等地,從而確保列寧格勒的安全。談判破裂後,雙方爆發冬季戰爭。1940年3月12日,戰爭結束,蘇聯得到包括漢科在內的5.7萬平方公里領土,改善了列寧格勒邊界狀況,但付出高昂代價,蘇軍先後出動84.8萬餘人,純減員84994人,傷病248090人,合計333084人。芬蘭認為蘇軍損失500架飛機、2300輛坦克和裝甲車、5艘艦艇。這場戰爭也僅僅確保了15個月的暫時和平。

    1940年3月在維堡的芬蘭軍隊使用的俄製1902年式76毫米火炮

    1941年6月25日,芬蘭以蘇聯空軍轟炸芬蘭空軍基地和通訊中心為由,向蘇聯宣戰。隨著形勢的好轉,1943年11月莫斯科三國外長會議上,斯大林對於芬蘭求和認為沒有誠意,提出了蘇聯的最後條件是:恢復1940年條約,佩琴加永久佔領,漢科可以租借;芬蘭賠償給蘇聯造成損失的一半,具體數字另議;芬蘭同德國脫離,將德軍逐出芬蘭;改編芬蘭軍隊。1944年6月,為了粉碎芬軍主力和迫使芬蘭退出戰爭,蘇軍列寧格勒方面軍和卡累利阿方面軍分別在維堡和斯維爾-彼得羅扎沃茨克兩個方向實施進攻。

    維堡戰役示意圖

    1944年9月,芬蘭簽署和約,主要內容是重新確定1940年3月12日和約所訂立的邊界,佩特薩莫歸屬蘇聯;賠償3億美元;芬蘭將赫爾辛基以西20公里的波卡拉租借給蘇聯做為海軍基地,為期50年(此後1956年蘇聯主動歸還);芬蘭軍隊規模為陸軍3.44萬人、海軍0.45萬人且總噸位1萬噸,空軍0.3萬人和60架飛機。

    戰後,芬蘭奉行中立政策。1948年4月6日,雙方簽署了為期10年的友好互助條約,此後一直續約,直到蘇聯解體。1992年1月,芬蘭同俄羅斯簽署《芬俄兩國關係基礎條約》,同時宣佈廢除《芬蘇友好合作互助條約》。

    如今的芬蘭

  • 4 # ruixuezhaofeng

    芬蘭共和國位於歐洲北部、波羅的海北岸,東、北、西北三向毗鄰俄羅斯、挪威和瑞典,南部與西部瀕臨芬蘭灣和波的尼亞灣,海岸線長1100公里,國土面積33.8萬平方公里,人口549萬(2016)。

    地理上芬蘭屬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和東歐平原的交匯地,北高南低,地形以丘陵平原為主,森林密佈,內陸近1/4的表面為湖泊、沼澤、泥淖與河流,有“千湖之國”之稱。

    全華人口中芬蘭人佔93%,瑞典人佔5.4%。芬蘭語和瑞典語同為官方語言,近9成是路德派教徒,宗教對芬蘭人社會生活影響不大。

    芬蘭人及其祖先是波羅的海人,他們與土著薩米人融合。一直以來,瑞典和沙俄對它影響最大。

    1155-1917年,芬蘭先後在瑞典(1155-1809屬瑞典)和沙俄統治之下,沒有完整的獨立地位

    公元1155年,瑞典派兵征服芬蘭。1323年,瑞典(芬蘭)與俄國確定邊界。1741—1743年、1788—1790年、1808—1809年,俄國與瑞典展開三次爭奪芬蘭的戰爭,1809年該地成為俄國制下的自治大公國,在瑞、俄間起著緩衝區作用,瑞典貴族在當地仍然有權有勢,但國家不復對芬蘭的統治。此後瑞典成為歐洲的中立國,撒手芬蘭給沙俄。

    1812年,沙皇將芬首都從離瑞典較近的圖爾庫遷至赫爾辛基。芬蘭作為俄屬下大公國經歷了長達80年的休養生息和安寧祥和。1899年,俄國沙皇強行在芬蘭推行俄羅斯化,激起當地強烈反抗。

    1917年12月6日,芬蘭在俄十月革命後宣告獨立,年底,蘇俄率先予以承認,芬蘭人至今對列寧心存感激芬蘭獨立戰爭與蘇芬戰爭都與地緣政治因素密不可分

    史學家曾寫道:“它嘴裡含的不是銀勺,而是一把匕首。”芬蘭獨立初期夾在蘇俄與瑞典之間,南有虎視眈眈的德國,蘇俄與芬蘭互有戒心。

    1918年1月底,芬蘭內戰爆發,得到蘇俄支援的赤衛隊與政府軍白衛隊激烈交鋒,後者受到萬餘德軍登陸支援並贏得“芬蘭獨立戰爭”。

    1939年11月底至1944年9月,芬蘭以兩場芬蘇戰爭參與二戰。付出8萬人喪生、重新安置40多萬難民和鉅額賠償的代價。

    “冬戰”持續三個半月,芬蘭利用地形和天時,以劣質裝備抵禦強大的蘇軍。

    “續戰”從1941年6月開始,芬蘭軍隊作為納粹的“共同作戰國”攻入蘇聯,收復冬戰失地的同時陷入泥潭。戰後被迫將佔國土12%的4.6萬平方公里土地割讓。

    “芬蘭化”不應視作貶義,它是一種獨特的生存方式

    1948年,芬蘇簽訂“友好互助條約”,芬蘭保證不參加對蘇敵對的同盟。冷戰期間,芬蘭以中立地位拒絕“馬歇爾計劃”,在政治自主獨立的前提下與蘇聯保持睦鄰關係,並參加經互會,裝備米格—21戰機。

    “芬蘭化”由此誕生,特指“自由世界”國家聽命於集權國家,但它無視芬蘭的歷史與現實:它在軍事上處於蘇聯股掌,西方難有作為,若要生存就不能再刺激東鄰。

    20世紀,曼納海姆將軍在歷次戰爭中審時度勢,指揮若定;政治家吉科寧以“中立政策”左右逢源,庇佑國家。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芬蘭化”失去意義。1995年,芬蘭加入歐盟,2002年成為北歐唯一使用歐元的國家。

    作為西方一員,芬蘭對俄羅斯不採取刺激政策,著力於睦鄰和經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去掉字串中的雙引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