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若去的空間
-
2 # 亭林文學
說來慚愧,中文專業的我,竟然在大學畢業後才去讀了這本書。所以我想,肯定有更多人還沒來得及去好好讀讀這本原著,一直以影視劇中的人物來代替真正的人物形象。
沒看過的一定要看看,你會知道其實寶玉很可愛,寶釵是真大方,黛玉聰慧而透徹,而襲人最是賢惠……
而文辭妙絕,各般趣事,曹公皆信手拈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冷香暖香和耗子精,太妙了。
而且看完了曹公80回,你會理解為什麼張愛玲說“三恨紅樓未完”,以及為什麼紅迷會對高鶚的結局那麼反感,因為註定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啊。
分享一下整理的有趣的書梗,如果生活中誰能反應過來我的梗,我們就是朋友啦23333——
好姐姐,饒了我吧!好妹妹,原諒我吧!
早知他來,我就不來了。
孽障!何苦摔那命根子!
“家裡姐姐妹妹都沒有,單我有,我就沒趣,如今來了這麼一個神仙似的妹妹也沒有,可知這不是個好東西!”
還是單送我一人的,還是別的姑娘們都有呢?
我倒像楊妃,只是沒一個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楊國忠的!
“我就知道,別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給我。
下作小娼婦!好好的爺們,都叫你們教壞了。
“噯喲!你們揚州衙門裡有一件大故事,你可知道?
我有奇香,你有‘暖香’沒有?”
“XX!你再鬧,我就惱了。”
“蠢才,蠢才!你有玉,人家就有金來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沒有‘暖香’去配?”
“便是得了奇香,也沒有親哥哥、親兄弟弄了花兒、朵兒、霜兒、雪兒替我炮製。我有的是那些俗香罷了。”
要春天開的白牡丹花蕊十二兩,夏天開的白荷花蕊十二兩,秋天開的白芙蓉花蕊十二兩,冬天開的白梅花蕊十二兩。將這四樣花蕊,於次年春分這日曬幹,和在末藥一處,一齊研好。又要雨水這日的雨水十二錢,白露這日的露水十二錢,霜降這日的霜十二錢,小雪這日的雪十二錢。把這四樣水調勻,和了藥,再加蜂蜜十二錢,白糖十二錢,丸了龍眼大的丸子,盛在舊磁罐內,埋在花根底下。若發了病時,拿出來吃一丸,用十二分黃柏煎湯送下。
你們東府裡,除了那兩個石頭獅子乾淨,只怕連貓兒狗兒都不乾淨。
每日家偷狗戲雞,爬灰的爬灰,養小叔子的養小叔子。
“你往哪裡去呢?”黛玉道:“我回家去。”寶玉笑道:“我跟了去。”黛玉道:“我死了。”寶玉道:“你死了,我做和尚!”
“妹妹身上可大好了?”
每日家情思睡昏昏
是我,還不開麼?
在這裡做什麼?看人家的鼻子眼睛,什麼意思!
我原不配說她。她是小姐主子,我是奴才丫頭,得罪了她,使不得!
我要有外心,立刻就化成灰,叫萬人踐踹!
這些沒要緊的惡誓、散話、歪話,說給那些小性兒、行動愛惱的人、會轄治你的人聽去!別叫我啐你。
何苦來!
艾哥哥!
怪不得他們拿姐姐比楊妃,原也體豐怯熱。
我倒像楊妃,只是沒一個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楊國忠的!
與你什麼相干!橫豎不……罷了!
死魚眼睛!
我的可都是好的,要是用壞了,可仔細你的皮
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
再惹我哭,等我眼淚還完了,我就走了。
吃了我們家的茶,怎麼還不給我們做媳婦呢?
一個蚊子哼哼哼,兩個蒼蠅嗡嗡嗡。哼哼韻
茄鮝
你個木頭!你個石頭!
看你這根筋兒!
-
3 # 素梔986
每次當我捧起《鋼鐵識怎樣煉成的》,深深融入到裡面時,我感到自己是多麼的幸福,因為我擁有健康的身體,保爾雖然殘廢,但他那種不向命運低頭,堅強的毅志和頑強的精神,深深地把我折服,讓我佩服……也讓我對今後的生活充滿了希望也更愛閱讀了。
-
4 # 意念力
強烈推薦大家看《道德經全書》@高分好書推薦 ,我看是文若愚編著的。大部分人像我一樣,單看文言文還是壓力太大,而這本書:在忠於原著的基礎上,詳細註解並翻譯原文(要是難讀的字有拼音就更好了,不用我一個個自己去查),有全面細緻的解析,並針對每章內容分別從為人之道、從政之道、經商之道等方向列舉大量妙趣橫生的古今中外案例,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在版本上都力求呈現全面多方位的立體化效果,使讀者更能夠體會和感悟二千多年前的哲人聖典。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學習和參悟《道德經》 的真義,學習為人處世的智慧,幫助我們追尋生命的意義。不管是工作、生活碰到的實際問題,還是思想迷茫、前途迷失,讀這本書,都能得到答案。
-
5 # 愛讀書的小姑洗喲
最近在看一本由英國小說家毛姆寫的長篇小說——《月亮和六便士》。也就順便來推一下
內容梗概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是一個證券經紀人,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一個漂亮的老婆,還有兩個乖巧的孩子。這本是平常人都羨慕的日子,有錢有房有妻兒。但是,或許可能就是單調的生活,讓思特里克蘭德出走了,離開了他曾經17年的家,離開了他的妻兒,甚至離開倫敦去了巴黎。當所有人都認為他是因為外遇而逃離了倫敦的時候,真相卻讓人大跌眼鏡,他只是去畫畫,就這麼簡單。
思特里克蘭德沒有學過畫畫,他只是單純的喜好。可在別人的眼裡,他可能是一個瘋子,他放棄了自己優渥的生活,反而蹲在一個垃圾的小賓館裡畫畫,過著吃著上頓沒有下頓的生活,甚至因為得病差點死掉。並且,他畫的畫沒人欣賞的來,準確說是沒人看得懂,可偏偏畫家施特略夫卻把他的畫看作寶貝,然而最後老婆都跟思特里克蘭德跑了,沒有人願意買他的畫,他也沒有想過賣畫。
離開了巴黎的思特里克蘭德開始了他的流浪生涯,直到他在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遇到了愛塔,並和她結了婚。他很開心,重新成家的思特里克蘭德每天都可以畫畫,不被世俗所打擾,還有一個賢惠的妻子照顧他陪伴他。不過好日子不久,思特里克蘭德得了麻風病,甚至還瞎了自己的雙眼,但他仍然在畫畫,為了他的愛好。他在生命中最後的日子裡,終於作出了屬於自己的偉大傑作,一幅巨型壁畫,但是思特里克蘭德也就此死去了,期間愛塔一直在陪伴他。
最後,書的結尾,愛塔根據思特里克蘭德的遺言,將他留下的畫全部燒燬,甚至房子裡的巨大壁畫也燒掉,一點也不剩下。
書籍簡介這本書的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是以著名畫家高更為原型,經由作者毛姆的藝術創作,所出現的一個嶄新的鮮活的人物。這本書的書名是月亮與六便士,月亮指得是高高在上的理想,而六便士作為20世紀英國最小的貨幣單位,就是現實的映照。毛姆的一個朋友曾經跟毛姆說,人們常常在仰望月亮的時候而忘記腳下的六便士,這就是書名的由來。
內容感想看完這本書的第一刻,其實我是沒有怎麼看得懂的,然後回頭了又看了一遍。這本書,我第一遍看的是思特里克蘭德為自己的愛好理想的奮鬥,而第二遍,我看到了一個突破了現實束縛的人在盡情釋放自己內心,釋放人最原始的追求。這是一本讓青年人奮鬥,讓中年人重拾希望的書。
這本書是由第一視角所敘述的故事,很容易讓人進入書中的世界,體會書中的含義,我一個不愛看書的朋友都被它所吸引,所以建議大家可以去看看哦
-
6 # 二句辣
《織夢的男孩》
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是《織夢的男孩》,這是一本哲學暢銷書。我在讀第三遍,筆記一堆,也做不完......
接下來我列舉一些零散的片段,(畢竟大多數人還是覺得哲學太玄!覺得不好理解,距離感太強烈)希望看了這些片段之後能讓您或多或少產生點興趣。
(寫完了我才知道我列舉了)
一,事物看似如何,為“現象”。事物本身所是,獨立於任何觀察者,為“本體”。
(區分經驗的,現象的,本體的——我覺得它是個啥,我看到的它是個啥,它本來是個啥?)
二,大腦的無意識部分會不斷填補由於感覺中樞受限而留下的空白,就像是建築物的外角,其頂部和底部呈斜線遠離我們。
(另外我們看到的所有都是二維的畫面,不過由於我們的大腦處理,“顯得”三維。)
三,一個又無色原子組成的物體,其情形是怎樣。以此類推,這些原子的集合也是無色,而事物就是原子的集合——顏色在我不在物(視覺規則容許建構所看到的東西,但也存在制約——比如錯覺圖形)
(嗅覺,味覺,觸覺,聽覺如是)
四,“我思故我在”笛卡爾視之為所有知識的基礎。他追求的是“找到這樣一個東西:不管它多麼微不足道,但是確定且不可動搖的”
(結果很多人覺得“確定且不可動搖”本身就是答案)
五,記憶是一種解釋,而不是記錄?
(人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和飛矢不動,是絕對運動和絕對靜止的兩個典例,以這兩個條件為基礎,設定人物記憶,很多作家都會寫到,這樣寫會使人物有一種流暢自然千迴百轉的憂傷......可能吧)
六,不可共度行
(就是風牛馬不相及的概念,蘋果橘子香蕉無法比較。這個在現實生活中經常被反向使用,如果你機智的發現了這個現象並把這概念bulingbuling的提出來,一定可以驚訝到一群二狗子)
七,我們所認識的世界,其實是受我們的概念框架(先驗)和知識系統(後驗)所影響。
觀察具有選擇性,正規化之間的選擇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觀性
(人們對其所不知者感到不安——神話的緣起。人們想成為有知者——先天決定)
我好累,不想寫了,我溜了~~~
不過,我會補完。
有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問我,反正我也沒粉絲,回的賊快
-
7 # 湯茗觀點
分享一本經典著作,《老人與海》。
這本書我看了不止一次。小時候讀過,但一個孩子對一個老人和大自然搏鬥的景象,還是不太能夠完全理解的。有時候會覺得老人在那些天裡,一定和狂風暴雨搏鬥過。或者懷著一種孩子的美好願望,希望老人滿載而歸。
但等長大了再看,才發現美好的事物總是孩子的想象。現實的殘酷才是成人世界裡的真實存在。歸來時老人一無所有。
“人不是生來要給打垮的,可以消滅一個人,就是打不垮他。”這句廣為流傳的名言,是這本書要傳遞的主題。也是一個人經歷了人世滄桑之後,才有資格說出的話。
桑提亞哥老人在海上經歷幾天的艱難之後,他最後的獵物只是一副魚骨架。但他精神上的收穫卻是一輩子的堅韌。他沒有被打垮。
桑提亞哥老人的一生,似乎也是作者海明威的一生。他可以持槍參戰,也可以寫作為生。或許他最後將槍口對準自己扣動扳機,也在自證,為了不被打垮,就先自我消滅。
《老人與海》見證了人的堅韌和頑強,海明威的結局似乎又驗證了人的脆弱。朋友,你的意見呢?
-
8 # 細緻女人
你的心中是否曾有過一個武俠夢?
或仗劍天涯、快意恩仇;或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或急人所急,救人於危...
然而小夥好心救助老人,卻慘遭碰瓷;
然而姑娘好心攙扶孕婦,卻痛失生命;
然而我們傾囊相助過的人,再也沒有了然後...
生活一地雞毛,稍有變故,連柴米油鹽都變得岌岌可危,我們只好收起了自己的武俠夢。
運氣的是,我們可以寄情於武俠小說,想象自己是書中的人物,做任何想做的事情。
而在所有的武俠小說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便是古龍後期作品《歡樂英雄》,這也是古龍最喜歡的一部作品。
主要講述了武林大俠以外平凡不起眼的故事,側重於描寫主人公郭大路、王動、燕七、林太平四人的友情和人性,是一本很吸引人的武俠喜劇。王動是富貴山莊第七代莊主,昔年的“一飛沖天鷹中王”,以懶得動而出名,善於總結結論。
郭大陸所學駁雜,性格憨直有趣。
燕七南宮醜之女,女扮男裝。
林太平,陸上龍王和衛夫人之子。
他們四個人相識於富貴山莊,各自有著不為人知的秘密,同甘苦共患難讓他們把彼此看的比自己都重要,隨著四個人秘密的揭開,也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
古龍,本名熊耀華,原籍江西,畢業於臺灣淡江大學外文系,是臺灣著名新派武俠小說作家。《歡樂英雄》是古龍巔峰時期的作品,通篇運用散文化的手法來描寫武俠小說;因此,也有部分人認為這不屬於真正的武俠小說,但也有一部分人,認為這是古龍寫的最好的一部小說。
我個人非常喜歡這部小說,除了古龍一貫的文字風格外,“歡樂英雄”只是一些小人物,他們每天食不果腹,卻能相親相愛,也能在江湖面臨危險的時候挺身而出,他們才是真正的英雄。古龍整篇小說的文字風格很逗趣,每每想起《歡樂英雄》,我都覺得很想笑,是我讀過的少數幾本看了還想看的小說,只因為文字風格。
四位主人公都是普通人,他們跟我們一樣,在柴米油鹽裡苟且,但與我們不同的是他們是精神富足的人,他們不僅共患難,更彼此相信,彼此能為對方做任何事情,這在現實生活中,是可遇不可求的。
《歡樂英雄》被改編成電視劇,某瓣評分7.4《歡樂英雄》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一部武俠小說,儘管古龍的小說寫作手法有些誇張,但他的小說是真正深入到生活裡武俠小說,這是其他武俠小說不能比擬的優點,《歡樂英雄》更是如此。
-
9 # 路人甘
推薦《另一半中國史》。歷史上逐鹿中原的匈奴、鮮卑、羯、氐、羌到哪去了?馳騁大漠荒野的突厥、回鶻、韃靼是怎樣的存在?綠洲王國Murano、月氏為何消失?本書給你答案。
高洪雷先生撰寫的這本書,追尋55個少數民族的來龍去脈,挖掘中華民族的文化根柢,讓我們詳細瞭解被遺忘的另一半中國史。
我們的歷史只能算半個中國歷史,史書上記載的大都是中原王朝的興衰更迭,各少數民族只是偶爾提起。我們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團結的大家庭,少數民族同樣也是中華歷史的參與者、見證者、譜寫者,他們一樣在中華歷史的舞臺上璀璨奪目、彪炳史冊。
大量的考古文化證明了中華民族起源的多元性,在炎黃、三苗等族開發黃河、長江流域時,匈奴等開發草原,氐、羌、戎等開發西北,等等。各民族的發展奠定了形成多民族國家的基礎。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有的在與中原王朝的爭鬥中逐漸交匯融合,有的在邊遠地區頑強地生存發展。
比如匈奴這一彪悍的民族,與黃帝同時誕生,從西周至秦漢一直與中原打打殺殺,至南北朝時期漸次融入漢、羌等民族。還有一支北匈奴則在歐洲大地躍馬奔騰,也於公元五世紀銷聲匿跡了。
本書不是歷史書,作者用講故事的形式將在中華大地上繁衍生息的各民族娓娓道來,如“李陵降胡”,“香妃的傳說”,“土爾扈特東歸”“瘸子帖木兒”等等。讓你在歷史的長河裡感受中華文明的脈博,由衷地感嘆中華民族的輝煌燦爛和源遠流長。讀罷自然而然地心生敬畏和自豪,為我們有如此壯闊的歷史和悠久的文明而驕傲。
中國歷史是由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人們共同譜寫的,各少數民族對華夏文明做出不可磨滅的,也是不可或缺的貢獻,要了解中華文明,必須要了解少數民族的歷史,才能瞭解我們這個統一的團結的中華民族的淵源。
中華各民族自古一家,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願我們中華民族早日復興,祝各民族共同繁榮昌盛。
-
10 # 千夏語記
《自私的基因》一本讀起來稍微有些晦澀,而且比較專業的書,但是確實顛覆了我的常識。
本書作者告訴我們萬物起始就是基因,而後有了複製基因。那些複製時相對穩定不容易分裂,複製速度相對較快,複製時又不容易出錯的基因被自然界選擇保留了下來。他們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被各種生物體逐漸包裹起來,有了外衣,這就是我們現今能看到的各種實體的動植物。
是的,我們的身體,動植物的軀體枝幹在一定意義上而言只是基因操縱他們的生存機器而已。
而住在我們身體裡的基因都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在基因庫裡擴大他們自己的隊伍,幫助他們的同類基因存活並繁衍下去。所以,所有的基因都不顧一切的讓自己更穩定更強大同時擾亂其他基因的穩定,已達到代代相傳的目的。
於是我們看到狼吃羊,羊吃草,甚至同類相殺,母螳螂吃公螳螂。自私的基因讓動物們都投身於激烈無情的競爭和鬥爭之中。
作為同樣擁有自私基因的人類,我們的自私也就因此得到了解釋。同事之間爾虞我詐為了爭些蠅頭小利;夫妻之間為了房子歸屬吵得你死我活;母子之間孩子不知反哺……這些都是因為我們體內活動著的自私的基因作祟。
《自私的基因》最大的特點就是冷,比冷靜更冷的冷,不動聲色地揭示了生命的本質。
雖然人性的自私讓人一時難以接受,但是好在人類有辦法讓這個社會變得美好。
毋庸置疑,這是一本專業書,書中時時出現的專業詞彙讓你有時需要咬咬牙才能認真繼續看下去。幸好,它是一本讓我們能夠看到希望,能夠了解“自私是可以被克服,愛是可以遍撒人間”的書。
所以,我相信你能夠讀下去,而且,你會透過他試著重新看待周遭人事,不再苛責他人的偶爾吝嗇自私,也試著變成更大度無私的新的自己。
回覆列表
八月中旬,出差江蘇期間,帶了kindle 閱讀器,開始翻看笑笑生的《金瓶梅詞話》,張竹坡先生的評註本。在機場、賓館、休息間歇,周遭的喧囂彷彿與這本書的整體氛圍非常搭調,讀來毫不費力。因為這本身就是一本熱鬧的書。
這本書其實很久以前就看過,但那時主要是翻看,而且主要目的還是挑些露骨的淫穢場景看看,滿足好奇心罷了。譬如西門慶勾引潘金蓮過程和名氣很大的醉倒葡萄架下之類的。但以現在的眼光看來,諸如此類的那些尋歡場景,其實描寫得很生硬,幾乎毫無美感可言。搞不懂笑笑生為何要如此強而為之。若是能如《紅樓夢》的筆法,這些方面點到為止,也許這本書後來不會受到那麼嚴重的封殺,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也會高出很多。不過,在宋明程朱理學視男女大欲為洪水猛獸的時代,明知必遭封殺,還可以寫得如此毫無顧忌、張揚赤誠,作者的膽識也算是夠駭人的了!
書確實是寫得很不凡!整體完全是一幅宋代城市生活完整的寫真的宏大畫卷,幾乎時時處處都是活色生香,充溢著濃郁至極的生活氣息和一如既往的人性展露。不少文人將之比擬《紅樓夢》,但不同於《紅樓夢》致力於描繪精細雅緻的貴族生活場景,《金瓶梅》卻是完全的商業和煙火市井氣息的,完全赤裸裸的柴米油鹽式的生活慾望。因此離我們這些普羅大眾,反而應是更貼近些和親切些。
當然,這兩本書也有極為相似的一點:無論文字裡再怎樣的熱鬧繁華、輕歌曼舞,卻總也遮不住底色裡的悲涼與虛無。
點滴感想:
一、無論古代還是現代,從叢林裡的猴王,到現在對於貪官和富豪巨宅中美女雲集的現狀。金錢都是佔有性資源的最為重要的因素,這也是西門慶可以佔有三妻四妾多婢的原因。據說,現代也有調查機構做過這麼一份問卷:“每年100萬年薪,住進一個豪華大別墅,但要跟20個女人共同服侍一個老闆,你願意嗎?”。據說,很多姑娘竟然都選擇了願意。或許,獲取金錢的能力,也是折射男人遺傳基因是否優秀、生存能力是否強大的最有說服力的指標吧。
二、西門慶處理人際關係,包括妻妾、親朋、官場、生意關係等方式方法,很有意思。完全可以在現代經營管理中活學活用。他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運作財富官位,如魚得水地成功,實在令人歎為觀止。
看著儒家理學“存天理滅人慾”口號之下的真實眾生相,不免呵呵失笑了。
三、西門慶勾引潘金蓮的過程,描寫得無比精彩、歎為觀止,算是經典中的經典。世道人心,飲食男女,盡在其中。但是總體上,作者對女性的描寫,與《紅樓夢》的讚歎相反,過於不堪和卑微。
在肆虐的物慾和炎涼的世態面前,男歡女愛其實是無比膚淺的。
潘金蓮其實頗有才貌,無論外表、心思及口才。 類似於王熙鳳。李瓶兒委曲求全,也是求不得。龐春梅,算是一個性底層小丫頭的成功逆襲。至於吳月娘,善良到有些面目不清。李嬌兒是妓女出身,孟玉樓是理財好手,孫雪娥做得一手好菜。宋慧蓮也是女僕出身。面對扭曲心態的西門慶,他們全都是附庸和無奈的一群。
四、故事背景在宋朝,但書的誕生,應該在晚明時期,因此其言語經濟應該完全是明朝的狀況。宋代不僅人文氣息濃重,其實商業也開始興起,明朝更是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開始。飽暖之後,人性中各種慾望也自然隨之膨脹,所謂奇技淫巧,不一而足。傳統文化將之視為洪水猛獸,西方文化認為是發展進步的根基而珍視,如此差異,造成後面中國積弱的結果,自然也是可以理解的。
五、小說結尾裡,人物結局仍然落入因果報應、樹倒猢猻散之類的俗套。這東西見仁見智。年輕人嗤之以鼻,中年人笑笑而已,老年人則是沉默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