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河圖職場筆記

    職場危機不是年齡的增長帶給你的,這種危機感其實是一種自我評價與內心期望值出現落差,這種落差帶給你的一種患得患失的感覺。既然職場危機不是年齡增長帶來的副作用,為什麼只有中年人才會感到職場危機呢?難道年輕人不會感到危機嗎?

    可以肯定的是,年輕人會感到職場危機,但是由於年輕人的心態,把這種危機變成了工作的動力。我們都年輕過,大家可以想象自己20歲左右的時候,那時候感覺每天生活都有希望,自己有使不完的勁。有困難了就克服,就算被生活揍的遍體鱗傷也要爬起來再跟你幹。這種不服輸的勁就是年輕的心態。反觀現在,我們是不是活的太安逸了,工作幹完就行,不在乎好不好;工資解決一家人的溫飽就好,不在乎有錢沒錢;有點困難就找懂的人幫忙,不管能不能做。當看到單位裡進來一批又一批年輕人的時候,就會感到自己產生了職場危機。這樣的你,是否還是當年那個天不怕地不怕的自己嗎?

    既然職場危機的原因不能歸結於時間,那麼到底為什麼中年人會比年輕人更能有危機感呢?我認為原因有三。

    一是生活的壓力導致了職場危機。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肩負著孝順父母,養育子女的重任,作為家裡的頂樑柱,中年人有很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生活的壓力自然就落到他們身上,這就產生了職場危機。而年輕人的經濟來源有的還是來源於家庭,而且父母都很年輕,不需要照顧,也沒有孩子要養育,完全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生活壓力小的多。

    二是與社會的脫節感導致了職場危機。中年人不願接受新鮮事物,不願再學習知識。他們滿足於現在的知識,認為自己年齡大了,學什麼也沒用了,給自己設了一道坎,將自己對於世界的好奇心禁錮。而年輕人愛玩的心理讓他們對生活有一種天然的熱情,自然而然就能跟上社會腳步。

    三是對長期工作環境產生的依賴感和舒適區導致了職場危機。中年人大都在單位工作了很長時間,對這樣的環境存在依賴的心理,很難跳出這個舒適圈,他們擔心環境改變會讓他們從頭再來,這種不安全感讓他們覺得自己一定不能離開單位,否則無法生存。而現在的年輕人工作完全看心情,不喜歡就跳槽,反正自己還年輕。

    那麼,中年人要如何克服職場危機呢?

    一是給自己設立一個小目標。這個目標是可以完成的,比如參加一個興趣班,陪妻子逛一次街,陪孩子做一次手工等。透過完成這些目標,讓自己得到一種成就感,獲得一種被家人需要的感覺,慢慢認可自己。

    二是重新燃起對生活的熱情。可以培養一個興趣愛好,書法、繪畫、攝影等,既可以陶冶情操,還能緩解職場的壓力。

    三是對於工作中遇到的困難要學會自己克服,可以向單位的年輕人虛心請教。不要害怕掉身份,丟面子。

    四是鑽研一門新的技能,考取一些職業資格證書,給自己鍍金。不要認為年齡大了學習費勁,要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只要付出就一定有收穫。

    年齡的增長不是產生職場危機的主要原因,年輕人也要有這種危機意識,從現在起開始學習,相信大家一定學有所獲。

  • 2 # 班城大叔

    有句話叫“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個就是職場的真實寫照,換句話說就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可能有些剛剛工作的年輕人想的是我先幹幾年混些經驗,然後再去更好的公司。但是往往實際情況是,幾年後有了所謂的經驗,卻更加沒人願意要了。因為社會是殘酷的,如果你進步的速度太慢或者沒有進步,你就追不上社會和行業的步伐了。

    當你是新人時,公司願意招你是因為你還是一張白紙,就是所謂可塑之才。兩年後,你在白紙上寫了什麼呢,毫無規律的塗鴉還是一副令人豔羨的潑墨山水?如果你的紙上內容充實飽滿,別人就願意在上面提上一首詩成為一件藝術品。如果只是塗鴉,可能垃圾桶才是唯一歸宿。

    我現在還記得我十幾年前剛剛入職時部門主管和我說的一句話:“你現在就要考慮你現在的崗位,十年後你還有沒有優勢?”。我很感謝主管問得這句話,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當年我是一個菜鳥coder,我編碼是自學的,又不是特別有天分,一些深層次的演算法我需要研究很久才能做出來,十年後拿什麼和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比?

    於是我逐漸的向專案管理方面靠攏,看相關書籍,參加和本職無關的培訓。慢慢的我專案管理方面能力被認可,我就被安排到這個崗位一直到現在,已經十年了。

    現在社會競爭很激烈,我們除了和未來的新人競爭,還要和機器人甚至人工智慧搶飯碗。所以如何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是每一個職場人要考慮的問題。

  • 3 # SimonJing

    年輕就是資本,有更多的試錯機會,社會壓力也沒那麼大,中年就不一樣,尤其是中國的人才市場,35歲預設就是分水嶺,好欺負!

  • 4 # 風月無邊未可期

    中年職場危機是客觀存在的,華為的案例就是佐證!

    記得20年前,有個“4050工程”,這個工程就是為了解決中年就業困難者重新就業的問題。當時的社保局有一個專門的部門“非正規就業指導中心”,該部門的職責就是為了彌補社會就業資源匱乏,為“4050”另闢非正規就業的蹊徑。從當時的社會效果看,還是非常有成效的,極大地促進了家庭和社會的穩定。

    20年後的今天,仍然存在“4050”問題,只是基本情況有了很大不同。從前的“4050”是無文憑、無技術那部分就業適齡但又就業困難者。而現在的“4050”是指高新技術企業的那些“高齡”技術人員、普通職員等。

    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移動網際網路、電子商務及網際網路金融等企業,新技術更新迭代迅速,日益需要科技創新人才的加入。目前,以加班為主基調的職場,中年員工們上下有老小,根本沒時間去學習充電,知識、技術更新的滯後在所難免。於是,這就造成了新的“4050”問題——中年危機。

    那麼職場中的年輕人呢,他們就沒有危機嗎?

    相對中年人來說,他們在年齡和自身知識構成方面佔有很大優勢,但有一部分年輕人,他們的職業規劃沒有做好,初入職場時忽略了未來發展方向的問題,過多計較薪資的多少。專業不對口是當下職場年輕就業者中較普遍的現象。而專業不對口的最大危害,就是所學專業非但沒有經過職業化的充分浸潤,反而因日久荒疏而荒廢,這為個人未來職場前景埋下了危機的伏筆。嚴格來說,年輕就業者的職場危機將會出現在5–10年後!

  • 5 # 老傑森的幸福生活

    一、職場危機四伏,戰略方向得選對

    職場中人們天天忙碌,危機四伏。

    其實職場中,一直存在著這些職場能力的危機,只是我們自己沒有發現而已。

    所以,以考慮提升自己職場能力,來應對職場危機是個好的戰略方向。

    畢竟這可以給我們帶來更多美好的未來。

    其實職場危機從年輕時就有,我們沒有真正解決,所以到中年時往往會出現一個爆發。

    二、職場中年危機是常態

    職場中年危機是個常態發生的事情,人人如此,不必驚慌。

    精力的下降,經驗的使用枯竭,學習能力沒有進步,年輕人工資成本更低,公司考慮更替。

    中年人的職場危機彷彿更為猛烈。

    幹得不錯的,身體不斷透支,升不上去的,感覺自己被時代拋棄,好像危機特別眷顧中年人。

    喪失了學習能力才是中年危機的根源。

    三、職場年輕人危機

    掙錢老不夠花,熬夜是常態,動不動就加班,好不容易早下班,就去刷夜,大學學的東西早還給老師了。

    掙得少的老抱怨,掙得多又嫌累,想買房,想創業多掙錢,但是看看前路一片迷惘。

    年輕人的職場危機來自沒有職業目標。

    四、應對職場危機的策略

    我們先從年輕人談起。

    儘快給給自己訂立明確、清晰的目標是首要的事情,建議把提升職場能力在規劃中,這是幫助我們持續發展,應對職場危機的最好辦法。

    有了方向,具體的計劃才會出來,才會有動力去實現。

    再看看我們中年人。

    首先從容面對,人人都有過不去的坎,那都不算事。

    透過自己深刻的反思,找到問題所在,找回或從新培養自己的學習能力,透過職場能力的提升,面對職場危機。

    將自己置身於未來的大海中,彼岸就在眼前,揚起自信的風帆,勇敢面對未來,危機永遠都會被甩在身後。

  • 6 # Molly小秘書

    第一,在職場,任何人都有危機。無論是什麼年紀的人,如果不掌握一定的技能,而家裡也沒有金山銀山,同時還要擔負家庭支出的時候,想必都是危機感滿滿。說白了就是如果你工作沒有心,隨意,渾渾噩噩,就算自己沒有感受到危機,危機已經在身邊蔓延。

    最後總結一句,無論在職場還是哪裡,我們都需要思考,總結和提升,這樣人才不會陷入困頓。

  • 7 # 職業瓶頸導師趙默

    有哪些隱形危機呢?我總結了一下,有兩點:

    1.價值危機 雖然年輕的職場人是在不斷吸取新的職業營養,但是隨著年齡增長,如果核心競爭力依然在遠點,價值是很容易被後起之秀所取代,所以價值需要增強。

    2.時間危機 雖然年輕的職場人最大的資本就是時間,隨著時間的增長,我們在工作上分配的精力會遞減,因為需要面臨家庭的組合,男性會承擔家庭重擔,如果女性還會面臨生育時間,當職業沒有提前達到高度,二者產生衝突的時候,無法聚焦在工作中,造成時間的虛度。

    所以每一個階段都會有危機,只是由於個體能力的差異,暫時隱藏起來的,每個人的職涯是伴隨一生的,所以還需要謹慎把握。

  • 8 # 梁朝月

    作為職場人,我覺得在職場中,年輕人也同樣有危機感,我覺得年輕人的職場危機存在兩方面,一是社會在變化,年輕人也要日常更新自己的知識,技能,以適應現在和未來的變化,二是所在公司也在變化以適應未來的市場,基於以上兩點,我覺得年輕人在職場中也存在危機,也要有危機的意識。

    1

    社會在變化,新的科技不斷湧入各個行業,年輕人接受新知識新科技比較快,更能適應這些變化是不假,但是如果止步不前,還想守著自以為的“鐵飯碗”過日子,那是不實際了。職場也要,到什麼山頭唱什麼歌,跟上時代 ,才會享受到科技時代帶來的利益。

    比如說利用網際網路這件事吧,大家基本都會用來娛樂,但能夠利用網際網路幫助自己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確實需要學習的。比如如果遇到在軟體使用上不會的,到處問,卻不在網上查一查,別人願意說才好,不願意,沒時間說,工作沒完成,領導該找人談話了。知識和科技在更新,年輕人是接受快,但是不知道利用,更不上時代,也是會帶來危機的。

    2

    今天聽同事說,他以前公司的同事要離職了,因為公司要縮減員工,他說原來公司有上千人,現在精簡到不到兩百人,這個年輕人好心,因為不是他走就是另一個老員工(才四十多一點)走,他說他出去好找工作點,就主動辭職了。我同事說,他專業能力很強,出去不愁找工作,但是不得已,誰又想換工作呢。

    社會在變化,技術在變革,很多東西都在更新,公司也需要變化才能生存下去,職場危機已經不是一個年齡段的事情了,整個工作階段都會存在危機,終身學習,才是王道。

    總之,落後就要捱打,年輕人也要適應新的技術變革,公司變革,做到遊刃有餘,職場危機才會距離的遠一點,但不要以為它就遠離了,它是亦步亦趨啊 。

    感謝閱讀,今日愉悅啊。

  • 9 # 十里潭水

    有啊,誰說年輕人就沒有職場危機?職場危機本質上是不斷上升的職場要求跟個人能力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跟年齡沒多大關係。當然,中年人面對的危機會更嚴重,因為犯錯誤的成本很高,養家餬口的壓力也更大。

    努力工作和學習這事兒,是反人性的,所以搞教育的新東方總幹不過搞遊戲娛樂的騰訊網易,也比不過讓你成天買買買的阿里。這,是一切職場危機的根本——多數人從內心深處就排斥工作和學習,只是把它當作不得已而為之的謀生手段而已。

    不幸的是,這年代誘惑太多,分心太容易。有多少人,面對堆積如山的作業和工作,又情不自禁的拿出了手機?其實拿手機也沒多大個事,但我們就是養成了不停刷手機的習慣。當我們專注在工作上的時間越來越少,職場危機就會離我們越來越近,這同樣跟年齡沒有多大關係。

    我們該怎樣去面對職場危機?

    還能怎樣!努力唄!這種被人說爛了的話,卻是顛撲不破的真理。調整自己的注意力,把精力用在工作和自我提升上,每天給自己制定任務然後強迫自己完成。大學之道在“止於至善”,工作也是,提升自己是沒有止境的。

    主動去面對危機,任何時候都要強過危機來找你!

  • 10 # 尚德機構

    當!然!有!啊!

    如果你是一個有進取心的職場人,請一定要小心所謂的「重複性勞動」,這可是大多數職場危機的罪魁禍首。

    什麼叫「重複性勞動」?

    你也許會以為,重複性勞動是指那些主要以體力完成的工作,送外賣、發傳單,或者,摻雜少部分腦力的工作。

    比如說測繪,就是重複的測量和繪圖;

    採購,就是天天和供應商談判,節約成本控制預算。

    其實不是,即使是某些高強度的腦力工作,依然算是重複性勞動。

    日復一日的重複性勞動,工作越來越熟練,但成長越來越緩慢。

    而現在,輪到90後了。

    我的侄女小姜,90年生人,畢業後在一家電力設計院做造價諮詢。

    前些年國家大力投入基建,活兒多加班多獎金也多,可現在基建投資萎縮,沒活兒幹只能拿個基本工資。

    小姜說,時間倒是一大把了,可惜扣掉房租剩不了幾個錢,平時看個電影吃個飯,還要猶豫半天。

    小姜本想跳槽,偷偷面了幾家後,發現每次到第一面就結束了:人家覺得她會的太少,薪水要的還挺高。

    小姜這樣的職場人,你也認識很多吧?

    反正我認識的大多數90後,沒網上講的那麼佛系,他們也像80後那樣相信個人奮鬥,對事業有追求,對生活有盼頭。

    可是,殘酷現實讓他們慢慢意識到:

    自己正在像當年的80後那樣,在「重複性勞動」的溫水裡慢慢變成青蛙,行業有動盪,或者公司一變革,甚至跟直屬領導關係惡化,分分鐘面臨降薪裁員,遠大前程秒變職場危機。

    所以今天這篇文章,我專門談一下怎樣破解職場「重複性勞動」,總結為4個問題:

    勞動是否有外延性?

    方案是否有系統性?

    能力可否被工具化?

    價值是否在資源化?

    看完之後請你仔細觀察周圍,同樣的活兒,有人完成得中規中矩,有人完成得出其不意。

    請90後的你,能耐心看完這4點,不再重蹈前輩們的覆轍。

    1

    勞動是否有外延性?

    我經常買書,慢慢的書櫃放不下了,有一次從小區附近的地鐵口,找回來一個看著挺憨厚的小夥子,幫我在牆上鑽孔裝隔板。

    就聽見屋裡「轟轟轟」一頓電鑽響,一會兒沒動靜了。又過了會兒我走進去,看見他在掃地。

    再抬頭一看,哎喲,不光隔板裝好了,他還帶著毛巾把隔板擦乾淨,我本來在地上堆得亂七八糟的書,也被他放在隔板上,碼得整整齊齊。

    我開玩笑,說小夥子可以了,地不用掃了,不然我還得付你掃地的錢。

    他又笑笑,說地剛掃乾淨了,大哥您不用付我掃地錢,下回還有鑽孔的活兒,還有抹膩子、打牆砌牆啥的,直接找我就行,這是我電話。

    喲,還遞過來一張名片。

    雖然我後來沒找過他,不過有次聽小區裡鄰居說要重新把陽臺的防水做一下,就推薦了他,聽說做完鄰居也很滿意。

    這個小夥子,做的是不是「重複性勞動」?

    當然是了,而且技術含量並不高。

    可是,在本職工作(鑽孔)已經很難和其他人拉開差距的時候,他選擇為自己的服務擴充套件了外延。

    給「重複性勞動」添上體貼度和個性化,也給自己的手藝和品牌,帶來附加價值。

    這個世界屬於有心人,人和人的區別大多數時候,並不是誰比誰有背景,誰比誰更聰明,而是,誰比誰更用心。

    2

    方案是否有系統性?

    什麼是系統性思維?

    意識到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絡,並學會在系統之外的更大系統中,去尋找解決途徑。

    剛才談到的「外延性」,是立足自己的單一工作,同時增加外延服務的價值。

    而「系統性」則是聚焦工作本身,卻不按常規的「重複性」流程,加入更多系統外的變數,盤活系統內的資源。

    我剛買房那陣子,在同一個小區租房子,打算花一年時間裝修和敞放新房。

    房產中介是個黑黑瘦瘦的小女孩小孟,她幫我找了一個房子,房東在小區裡有兩套房,自住一套,出租一套。很快看完房,價格、車位、付款方式都談妥了。

    臨簽約的前兩天,小孟忽然給我電話,說房東兒子從外地開車回來,需要有地方停車,所以車位不能租給我,房子租金扣掉車位那部分就行。

    我當然不同意,當初選擇他家房子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但帶車位(我們小區車位緊張),而且車位就在房子下樓的電梯旁邊,非常方便。

    小孟只好去回覆房東。

    又過了兩天,小孟電話通知我簽約,我問她車位的事,她說,房東運氣太好了,剛好碰到有人出租,已經解決了。

    哦,那還真是運氣好,我也沒多問了。

    住進去兩個月後,有一次去物管中心交物管費時,我才無意中聽說了上回小孟搞定車位的玄機。

    原來,她把租車位的價格主動抬高100,然後自掏腰包每個月貼這100,幫房東兒子租了一年,自己一共貼了1200塊錢!

    你可能會想,那不是虧了嗎?

    我當時也是這樣想的。後來才知道,那會兒小孟正在衝刺全年業績第一,就差我這套房了,衝下來公司給發好幾萬獎金呢,1200塊算什麼呀?

    面對手頭的工作,你是每次按照常規套路,行就行,不行就隨它去,還是千方百計去尋找「系統之外」的資源,來幫助自己完成任務呢?

    換句話說,你的方案有「系統性」嗎?

    3

    能力可否被工具化?

    一片農田,要求最快時間把秧插完,還要保證質量,你是去請教一位老農民呢,還是買本插秧的書回家自己看呢?

    正確答案是:借一臺插秧機。

    面對「重複性勞動」,光提高自身效率有用嗎?

    沒有。

    因為無論你怎麼提高,也只是從一個插秧的新手,變成一個經驗豐富的老農,而且,還要花費數十年的時間。

    即便如此,你插秧的速度,也和插秧機完全不在一個量級。

    你兩天完成的工作,機器只需要三小時。

    ATM機在上世紀90年代引進國內,既方便又快捷,存取款等業務被ATM機工具化,大量人力被解放(淘汰)。

    而今年3月,主業是為銀行提供ATM機服務的新三板公司維珍創意,去年營業收入同比下降60.74%,淨利潤同比下降90.68%。

    為什麼?

    因為大家都不太用紙幣了,當初的先進工具ATM機正在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淘汰掉它的,是更加先進的工具:網際網路,帶來的無現金支付方式。

    如果你的工作中存在大量的「重複性勞動」,請務必充分利用工具。

    比如Excel,可以簡化大量的統計分析工作。

    比如思維導圖軟體,省去了許多文件編輯和整理的時間。

    比如各種專案管理軟體、語音翻錄軟體、語法檢查器、圖片編譯器……

    會使用工具的人,正在將不會使用,甚至不知道還可以使用工具的人,遠遠甩在身後。

    儘可能把你的能力工具化,從「重複性勞動」中解放出自己的時間。

    那麼,節省出來的時間用來幹嘛呢?

    再往下看。

    4

    價值是否在資源化?

    1996年從卡內基·梅隆大學獲得博士學位,陸續加入IBM,雅虎,微軟,直至升任微軟全球執行副Quattroporte,成為迄今為止,美國科技圈職位最高的華人高管。

    從百度副董事長的位置上離開3個月後,今年8月14日,陸奇加入YC,成為YC中國的創始人。

    YC曾投資Dropbox、Airbnb等獨角獸公司,是矽谷最為成功的孵化器。

    圈子裡的人都知道,像陸奇這樣的人物,創造的價值已經不能僅僅用“能力”來描述,而要用到另外一個詞:資源。

    他的價值已經資源化了。

    「人物真正的影響力、領導力,在於脫離平臺標籤後,依然有大批牛人追逐」。

    不光如此,未來YC中國在國內的各項業務開展,也一定會因為陸奇這個名字,在人脈、資金、專案、政策……上面,得到極大的便利。

    你不需要成為陸奇,依然可以往這些方向努力:

    足不出戶,就有老客戶電話來談下訂單。

    行業裡任何一個環節,都有人願意和你交換資訊,成為你的資訊源。

    成為團隊的核心,有人願意跳槽追隨你。

    成為技術發展某個方向上,有資格有份量的話事人。

    別人見不到的人,你能見到。

    別人沒有的電話號碼,你能隨時打通。

    ……

    這就是我真正想說的:

    一個人在職場上進階的終極目標,就是依靠工具解放出自己的時間,學會呼叫系統外部的資源,同時拓展價值外延,並最終讓自己的價值「資源化」。

    任何時候想跳槽或單幹,放出風去,就能接到四周拋來的橄欖枝。

    不再有「重複勞動」,只有「稀缺價值」。

    無論曾經的70後、80後,還是現在的90後,甚至未來的00後,只有不再沉迷於「重複性勞動」帶來的輕鬆和安全感,你才能真正避開職場危機,贏得職業生涯的競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表示時間過得很快的句子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