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若望財經
-
2 # 方楚論金
首先老巴是做價值投資的,簡單的說就是利潤是要靠時間慢慢熬出來的。老巴作為投資者,花費了非常多的時間去看一個行業,但最後可能也只能成為半個內行。對企業可能也不是真“懂”,這個情況下是不是就應該反省並做一些放棄,還是有一些方法可以最佳化?以老巴的風格,比如汽車行業,看了兩年,花了很多時間,但因為行業複雜度和主觀因素可能也只能看懂非常少部分邏輯,而且不敢非常確定。
-
3 # 缺點財經
巴菲特56歲以後所賺的錢佔他一生財富的99%我們知道巴菲特投資收益年複利合到20%左右。巴菲特算了一個複利的圖表,可以看出,越是時間長,增長就越是迅速。
愛因斯坦也說,世界上威力最大的不是核武器,而是複利+時間。
從下圖可以看到,10000本金如果4%複利36年可以翻4倍,如果12%複利,就是60倍。大家看懂了嗎?
世界上致富就是這麼簡單,難得是大家不願意去等,等時間把財富無限變大!
-
4 # 閒散的小愚民
慢慢變富就是告訴我們要積累,不要急功近利,能量積累的過程是漫長的,而質變僅僅就在一瞬間。
1.講物質:本金是需要積累的,很少有人前期就有大筆本金,不是每個人都是富二代。1萬塊的本金就算年漲幅100%,那也只是掙了1萬,日常開銷都不夠,何談富有。而每月投入本金1萬,錢生錢,複利效應,10年後盈利120萬也不是什麼難題啊。然後將本金和收益再投資,那再過10年可能就是千萬富翁了。
同時,投資就像滾雪球,不可能一夜變大,突然變大的是氣球、是泡沫,遲早會破滅的,總想著一夜暴富、每天都能抓住漲停板的,大機率最後一無所獲。
2.講精神,不經過磨礪和洗禮的靈魂怎麼享受富有的生活。20歲的靈魂和經歷怎麼承擔突來的鉅額財富,就像中彩票的人會因為花錢而煩惱,甚至和親人決裂。只有經歷過量變的過程,才能真正感受質變的快感。
慢慢有錢,不僅僅是投資心法,更是人生活法。
-
5 # 謙秋說
如何理解巴菲特說的“慢慢變富”?
愛因斯坦說過,複利是這個世界上的第八大奇蹟。巴菲特本人就是靠著複利增長,實現了從100美金到富可敵國的程度,目前是福布斯排行榜的前三甲的富豪。開啟他投資收益率的歷史記錄,會驚訝的發現,只有其中2年是負增長,而其他的幾十年都是正增長,甚至於只有其中一年是超過50%的收益。可見他財富增長的秘訣就是慢慢變富。好的年份多賺一點,不好的年份少賺一點。最最差的年份也有足夠的安全邊際。或許這就是所謂的滾雪球策略。長長的坡,厚厚的雪。
最後簡單說說巴菲特的滾雪球策略,其實就是價值投資。從他所有的投資案例裡面,幾乎都是從公司的基本面出發,反覆推敲。而從來沒有在投機中博弈過。也就是因為步步為營,才做到了足夠的安全邊際,實現了步步為贏。更進一步成為資本市場的投資大師。總之,巴菲特的投資觀念是一個大寶庫,值得我們花一輩子去踐行。同價值投資者共勉。
-
6 # A股邱大牛
首先,如果能夠快速暴富,我想沒有理性人會不接受的。
包括巴菲特。
比如,現在有一個100%確定的機會,能讓資產翻200%,巴菲特會不會投呢?
當然會,他又不是傻子。
可是問題就在於不存在這樣100%確定的機會。
所以,巴菲特這句話可以這麼理解“我也想一夜暴富啊,問題是臣妾做不到啊,只有慢慢才可以啊……”
再換話句話說,
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在於,巴菲特認為短期的市場無法預測。
所以,理解這句話需要從事物的可預測性入手。
一般而言,越短期的東西越難預測。
以股票為例,下一秒鐘是漲是跌基本就是隨機漫步,毫無可預測性。
而時間稍微拉長一點,也許某些突發訊息能起到一定的預測作用。
時間再拉長一點,也許一些短期利好訊息能起到一定預測作用。
當然,雖然說是能有一定預測作用,但是這些預測也十分不靠譜。
而且越短期的越不靠譜,如果反覆去實驗,正確率堪憂,整個股市虧多贏少就是證明。
所以巴菲特他們實際上就是放棄了機率低的預測。
要賭就要賭那種贏的機率高的。
巴菲特賭的什麼呢?
他實際上賭的是美國的國運。
老巴認為,既然美國目前是世界上經濟最強盛的國家,那麼必然是世界上最好的股票,別的我預測不了,但是我可以賭一把美國這個世界龍頭。
所以巴菲特就選擇美國裡最穩的股票,護城河、現金流等等,此處不展開。
因為他不賭波動率,什麼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看不懂就不買。
他只要股票穩——你老老實實跟著美國發展就可以,不用搞么蛾子——因為他賭的是美國。
(比如說如果讓你們炒股,你們會買可口可樂嗎?)
所以就算大家都是賭,但是某些人只賭機率大的,最後長期來看自然一直贏。
因為這就是機率啊。
羅傑斯寫了幾本書、巴菲特年年致信股東大會、彼得林奇也寫了幾本書,
說來說去,意思都一個鬼樣的。
為了賭機率高的事情,他們簡直心態長期得誇張……
彼得林奇甚至認為一兩年內的股票走勢根本沒法預測。
羅傑斯動不動就說把股票留給女兒、孫女……談波動和週期就是往15年以上說(畢竟學歷史的)。
當然,有的人說,我本金那麼小,像他那樣長期根本沒意義。
真的是這樣嗎?
實際上不是的,比如如果你賭巴菲特的話,一直壓巴菲特的公司,走勢是這樣的:
59600美元的是什麼時候呢?
2002年9月30日,不是長到不能理解的時間吧?
北京申奧成功下一年。
此外,2011年大約是10萬美元左右。
2015年20萬美元左右。
如果真的是長期投資者,每個月拿點工資投,收益相當可觀的啊。
即便你不認同這個收益率可觀,但是要知道,
賭短期的最可怕之處,不是不贏,而是虧錢。
可能你搞了半天,別說收益率有沒有趕上巴菲特,本金能留下就不錯了。
這樣的話,還談什麼收益率呢?
引用上面那個回覆,可以反問,普通人那點資本,經得起這麼賭嗎?
所以巴菲特才會一直強調“保住本金!保住本金!”
哪怕你啥也不幹都好過。
當然,最後要強調的是,不能把“慢慢【才】能變富”曲解為“慢慢【就】能變富”。
必要不充分。
上面說了,這是一個可預測性的問題。
最後可不可預測,還要看個人。
看不懂的話,不如先好好學習學習,不要下場瞎賭。
畢竟,如果說看完本文只能選一句話來記住,
那就選
“保住本金是第一要務”
這句。
-
7 # 雲丹時空
巴菲特價值投資的執行者,在全球視野全域性產業鏈的俯視下,能夠發現那些具有戰略格局轉變或顛覆性前沿產業技術領域,但是這些產業技術前沿的載體一一新興股份公司往往具有較長的產業空間拓展週期,較高的投入和較大成本地與傳統產業的競合博奕,因此投資週期比較長,但是這種投資,只要投對了,回報極其高,高者甚至達百倍千倍的獲益,和當初投入完全不是一個比例,因此“慢慢"變富是股權投資者遵循的不二法則,是產業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因為它在企業最飢渴的時候能耐住寂寞,雪中送炭,汲養了一支處於生死二線龍崽,實現組織社會個人的共贏,因此變富的結果無可厚非。
-
8 # 王家守仁
巴先生的核心投資理念極簡而論:"一是安全,二是長期″。大道至簡,但知易行難,故而巴菲特就是巴菲特。“慢慢變富",“富”是目標,“變”是行動,“慢”是方法,是關鍵,是道行,是巴菲特之所以是巴菲特的根本特徵,其股神功力全在這個"慢″字上。
這個"慢″字要求你抵住一夜暴富的誘惑,不做賭徒;要求你不可人云亦云,成為"羊群效應”中的羔羊;要求你每一次投資決策的底線是“保住本金";要求你在自己的能力範圍裡作出決策,堅守"不懂不做”的原則;要求你具有評估投資標的真實"價值"的方法和能力,判斷"價格"虛高的智慧和決斷能力;要求你清楚地知道投資買入的是“公司”而不是“股票”;要求你買入時就要有守“十年”的信心,而不是隨“價格”波動,連“十天”也守不了;要求你把研究公司和產品當成一種生活,而不是隨股市K線波動計算得失的小散。總而言之,這個“慢”字蘊含了"安全"和"長期″的投資最基本準則。以"天″而論,每個賭徒都勝過巴菲特,以"月″而論,A股許多股民勝過巴菲特,以"年″而論,許多專業投資人勝過巴菲特,以"十年″論也會有專業投資人勝過巴菲特。但以“七十年”而論只有巴菲特。複利法則告訴我們:一萬元,每年增值10%,七十年後你就擁有789萬7469元。
-
9 # 擒龍頭的小娃娃
巴菲特五十歲以後才慢慢變富的,因為他是靠複利來把財富像滾雪球一樣滾大的,就是說你只要守住你的資產,並且在市場上穩步前進,提高你的正確率,沒年都能做到想巴菲特一樣穩定的盈利,你也會像他一樣會積累很多的財富。這是我的理解。
-
10 # 阿甘說市
巴菲特說的“慢慢變富”,指的是投資者投資股票,不要指望買入後股票立即大漲,投資者獲得股票差價收益。巴菲特主張,經過精心選擇後,買入一隻股票,就要有長期持有,甚至終身持有的決心。投資者的財富伴隨著企業的成長而增長,經過長期的持有,達到富有。
巴菲特投資一家企業,首先企業具有比較寬的護城河,其次其估值相對較低或合理,重要的是,企業的多年年淨資產收益率達到15%甚至20%以上。
投資者透過長期持有,達到“慢慢變富”,不僅是因為優質企業在成長,更有複利在發揮“神奇”的增長效應。例如,一家企業合理價格10元,如果每年增長15%,即使不在投入,5年後就翻倍變成20元,10年後再翻倍變成40元。如果持有20年呢?在A股市場,雖然這樣的好公司不多,但也是有的,但是絕大部分散戶投資者,不願意如此長時間持有一家這樣的好公司,寧願不停的換股票,期望每次買入就可以漲停的股票。
投資者如果願意買入優質的公司,並長期持有,企業的不斷增長,加上收益複利的效應。投資者會充分分享到優質企業的成長和增長,從而達到財富的幾何增長,雖然需要的時間比較長,但是確定性高,且積累會達到一個令人吃驚的地步,所以說,巴菲特倡導“慢慢變富”。事實上,雖然是“慢慢變富”,時間上,這樣的慢就是快。
回覆列表
2000年的某天,現在世界第一首富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問當時世界第一首富巴菲特,“你的投資體系這麼簡單,為什麼你是全世界第一富有的人,別人不做和你一樣的事情?”巴菲特回答說,“因為沒有人願意慢慢變富。”這個畫面感很強的故事讓人深思。
巴菲特的慢慢變富就是穩定的複利增長,巴菲特本人就是靠著複利增長,成為福布斯排行榜的前三甲的富豪。觀察他的投資歷史記錄,會發現,其中只有兩年是負增長,其他的幾十年都是正增長,但是隻有其中一年是超過50%的收益。可見他財富增長的秘訣就是慢慢變富。他所有的投資,幾乎都是從公司的基本面出發,經過估值和分析,實現步步穩贏,更進一步成為資本市場的投資大師。看似簡單,但是充滿智慧,簡單有效的事情重複的做,就有大收穫
目前,89歲的巴菲特身家大約是1060億美元,但他超過99%的錢是50歲之後賺錢的;李嘉誠、馬雲也都類似,其中,李嘉誠99%的財富是50歲之後才賺到的,馬雲90%的財富是50歲之後才賺到的賺錢不易,尤其是在還沒有多少本錢的時候,積累財富更是異常艱難。很少有人能忍受慢慢變富。
大部人只想賺快錢,恨不得一夜暴富,為此,他們不惜投機、炒作、加槓桿、一把梭。他們這種“財富焦慮”背後,真正的原因是:第一,對市場風險體會不深;第二,沒有真正理解複利的威力。大多數人並沒有真正理解複利的威力。大家都知道複利就跟滾雪球一樣,隨著時間積累,雪球的體積會越來越大,而且會加速變大。但要像滾雪球一樣實現財富的複利增長,首先要有一個雪球,然後需要找到一個雪坡,這樣才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世界變化這麼快,誰知道自己選定的這個方向能不能成為一片雪坡呢?
比如,貴州茅臺,2012-2013年的時候,股價從160多跌到50元,然後在2018年,從770元左右跌到500元,誰能想到6年後,它會漲到1200元呢。一般的人能夠堅持嗎?太難了。於是,很多人選擇了“賺快錢”的路子。賺快錢有風險,但慢慢變富也並不容易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