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弘揚中醫為了百姓健康

    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慾”說法代表了什麼含義?您怎麼理解?

    答:

    什麼是“天理”呢?“天”之實質即“氣”,“氣”之特徵即:“無”,“空”,“虛”,“否定之否定”。“理”即其內在的紋理,理路。運動,變化,聯絡,整體是其特點。

    那什麼又是“人慾”呢?“人”之實質就是有了一個很典型的“自我”,“我”,“我”,“我”是其的口頭禪!“欲”者,強烈的個體慾望是也。獨立,自由,民主,隨心所欲是人最大的欲求!做“實”,處“有”,“不空”為其特點。

    那麼,怎麼樣才能夠實現真正的,真實的,最大的“人慾”呢?

    答案卻是要做到先“化除”所謂的人慾,才能夠顯現出真正的“天理”,含有真正“天理”的人,才能夠最終實現真實的,真正的“人慾”!

    挺繞的是吧?

    朱熹的意思是說:

    我們每一個生活在世界上的個人,

    只有努力地消除自我個人的小自私慾望,以使其最大地服從大眾,集體,社會的整體的大欲望,才能夠從中得到真正的,真實的,完整的“自我”的,良善的“慾望”。

    就是除去小我得大我的意思!

    大概就是這樣子的吧!

    “化除人慾,顯現天理,最終得到真實的人慾”的表述感覺更貼切!

    我在生活的實踐中經過驗證,還真有其一定的道理在內,不過,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到,所以,修行,修心是終生不懈的事情,各人修各人得的事情,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 2 # 手機使用者弘毅

    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慾這句話在歷史上是相當出名的,也遭到很大的非議,受到無數文人的口誅筆伐。在朱熹看來,所謂的天理就是三綱五常

    所謂三綱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就是:仁,義,理,智,信。是上天規i定的人們人為行為準則,其實這是封建統治階級的代言人朱熹所規範的人道,故意說成是天道,以此來麻醉草民,也使其草民遵天道,守規矩。更好地服從封建統治,不要有非份之想罷了。比如說:作為女人,不要有過多情慾,一切唯丈夫馬首是瞻。作為臣子,一走要全身心效忠皇上,聽命朝廷。不要有篡逆之心。作為兒女,一定要聽從父親的安排,包括婚姻和前程。作為平民百姓,.一定要遵章守法,要任命,不要觸犯甚至想都不要去想那些升官發財,一夜寨富,或者犯上作亂之事。而滅人慾是指消滅內心的貪戀之心,比如:過份的金錢欲,權力慾,色慾等。而不是正常的慾望。

    總之:天理便是人理,是以朱熹為代表統治者強加給人民頭上的精神枷鎖。同明朝唯心主義哲學家王陽明主張的天理就是人慾,人慾便是天理落後了十萬八千里。

    據說,宋朝之前的女性,日子還是相對過得去的,甚至在唐朝尤其是開元盛世和貞觀之治的年代民風還比較開放,婦女的日子還比較自由。到宋朝朱熹:的年代,一切都變天了。為了存天理,滅人慾。封建政權,神權和夫權象三座大山一樣強行壓在古近代人民尤其是廣大婦女身上。也許,這也是中古時期中國逐漸走向衰落,到了近代便積貧積弱,最終面臨百年辱辱的歷史原因吧!

  • 3 # 文城觀點

    要弄清楚“存天理滅人慾”的基本含義,首先要了解朱熹的理學思想體系,而“存天理滅人慾”是朱熹理學思想的一個重要理論表現,只不過,這一理論影響深遠,在後世引起的爭論也很大。

    宋明理學中,朱熹的哲學理論體系是最系統和完整的,朱熹吸取了張載氣學思想,改造了周敦頤的太極說,在與陸九淵等人的心學的論爭過程中,積極吸收程顥的理本體論的基本觀點,並揚棄道家和佛教的思想,形成了其龐大的理學理論體系,成了宋明理學中最具哲學體系性和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思想理論。而在朱熹的整個哲學體系中,“理”是其核心範疇,是用以構成理學理論體系的“元概念”,是朱熹哲學學說的基石。

    朱熹關於“理”這一概念的規定,雖然吸取程顥的觀點,但是,他創新和豐富了“理”的基本含義,首先,朱熹認為,理是先於萬事萬物的形而上者,理在氣先,比氣更根本;而氣有能動變化的特性,在此意義上,理不能離開氣。但是,萬物各有其理,而萬物之理最終歸於“太極”,“太極”就是根本之理。朱熹說:“太極只是一個理字”。其次,朱熹認為,“理”是基本道理,是事物的規律,也是倫理道德的基本準則。“理”是天地萬物之理的總體,事物,倫理皆是“理”的體現,其內在的根本,即是“萬理”中之“理一”。“理一分殊”,“理”分開表現在事物、道德等方方面面。再次,朱熹認為,“理”表現與人的內心,便是人性。朱熹與孟子一樣主張人本“性善”,但是,朱熹的“性本善”與孟子的“性善”論有所不同,兩人對人性的詮釋路向不同,孟子主張即心言性,強調性由心顯,以心善言性善,性之善貴在人的覺悟;而朱熹主張即性言心,重在人對於覺悟的逆反,強調天理下貫為人性,以性善言心善。孟子的“性善”在於人心,而朱熹的“性本善”在於天理。在朱熹看來,要使人能“性本善”,即是要“滅人慾”而“存天理”。

    其實,“存天理、滅人慾”並非朱熹最先提出的,早在《禮記·樂記》中就已有相近說法,比如“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慾者也。於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其中之“滅天理而窮人慾者”,即指泯滅天理而為所欲為者。程顥曰:“人心私慾,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滅私慾則天理明矣。”這已經論及滅私慾而讓天理明瞭。朱熹正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來闡述“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想的,他說“孔子所謂‘克己復禮’,《中庸》所謂‘致中和’,‘尊德性’,‘道問學’,《大學》所謂‘明明德’,《書》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聖賢千言萬語,只是教人明天理、滅人慾。”他還說:“問:‘飲食之間,孰為天理,孰為人慾?’曰:‘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慾也。”“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慾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慾也。”(《朱子語類》卷十三)他還說:“聖人千言萬語只是教人存天理,滅人慾。”(《朱子語類》卷第十一)“學者須是革盡人欲,復盡天理,方始為學。”(《朱子語類》卷四)

    總之,朱熹主張的是明理見性,“性本善”,但人常為私慾所矇蔽,理被遮蓋,未能體悟天理,只有去除私慾,方能“存天理”。而朱熹的“格物致知”論,也就是為了讓人透過對事物、人心的認知,不斷地去體悟理,達到“存天理”的目的。朱熹哲學體系的本體論、人性論、認知論等,是聯成一體的,是很系統的哲學體系。朱熹是大哲學家,其思想值得認真探討。

  • 4 # 酒騎風

    用比"理”更玄的“氣”去解釋這句話,就是耍流氓,完全國學騙子的做派。

    先理解下朱熹面對的問題是什麼吧?存天理,滅人慾,這句話是針對什麼說的。

    我一直認為,儒家思想就不是小老百姓的生存指南,在過去,老百姓叫“野人”,但儒家思想是給“市民”看的,有錢、有權人才玩的東西。對儒家來說,他要回答的問題,是解決統治者如何當好皇帝的問題。

    比如董仲舒說的“天人感應”,意思是如果你皇帝乾的好了,上天就會獎勵裡,乾的不好,上天就會懲罰你。

    那麼對皇帝來說,正經事是什麼呢?

    作為一個天子,他最應該做的,就是服務全體老百姓,好好的當個皇帝。這是他作為“天子”必須要做的事情,維持世界正常運轉,這就是“天理”。那如果皇帝正上朝的時候,忽然想抽菸了;批奏摺的時候,忽然想吃水晶肘子了;皇帝想換大房子了……

    這些事情,勞民傷財,而且不打糧食。

    所以皇帝就不是人,就不該有人的慾望。如果有,也要戰勝自己的慾望。因為你要做的事是大事。

    好比作為公司領導,沒事不要調戲女員工;作為一個公眾人物,要管理自己的一言一行,等等。是這個層面的問題。

    但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國家根本就不拿儒家這套思想要求你我,上趕的不是買賣,咱們就不要自作多情了。

    說到底,朱熹的思想是希望幫我們找到一個符合標準的好皇帝,而不是要讓我們去當好皇帝。

    說白了,我們這些人,連煙都難戒,滿身都是人慾,滅什麼啊!但是統治者的思想境界、行為境界肯定要比我們高。

    他們才要:滅,人,欲。

  • 5 # 南山劉向雄

    "存天理,滅人慾"這話並沒有表面上看的這麼簡單,天理、人慾的對立是此消彼長的,去一分人慾便回一分天理。

    在宋明理學看來,人生而稟賦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天地之性是至善,氣質之性有善有惡。因而人要回復天地之性,就必須從減少個人貪慾著手,最後滅掉個人貪慾,成就純純的天理。

    對於"人慾"一詞最容易引起攻訐,往往被認為是要人不吃不喝,把人的所有慾望都取消掉,實則不是這樣,只是把貪慾取消罷了,把自己變成一個無私的人,當然,無私的人也要吃飯睡覺的。

  • 6 # 喬鞅人物誌

    朱熹“存天理,滅人慾”的說法是宋代對儒家學說的新發展,代表了宋代“程朱理學”的精髓,朱熹這裡所說的“天理”是指天之大理,物之小理,以及人之道理;也就是包括了自然界發展的規律、社會發展的規律和人自身的情理和道理,而“天理”所包含的這一切最終都體現在人的仁愛之心,也就是人性中的善。朱熹所說的“人慾”是指人心中超過合理範圍的不正當慾望。所以,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說:作為儒者,為人處事和自我修煉必須恪守的一條原則就是——去掉心中超過合理範圍的不正當慾望,才能儲存自己人性中的善。

    對於朱熹“存天理,滅人慾”這句話的理解,要防止掉入一個誤區,那就是認為:去掉心中所有的慾望,才能儲存自己人性中的善。如果這樣理解就陷入了一個極端,主張人應該禁止或者滅絕所有慾望。且不說這是不是合理的,至少是不現實的。人怎麼可能滅絕或者禁止所有慾望呢?除非這個人已經死了,只要沒有死,人總有各種各樣的慾望,包括合理範圍內的正當慾望,也包括超過合理範圍的不正當慾望。比如人要活下去就必須得吃飯,這屬於合理範圍內的正當慾望,這種吃的慾望是人得以生存下去的最基本條件,怎麼可能滅絕呢?如果滅絕了這種吃的慾望,那麼人只有死路一條了。

    所以,要想正確理解朱熹“存天理,滅人慾”這句話,必須嚴格區分人的慾望中“合理範圍內的正當慾望”和“超過合理範圍的不正當慾望”,朱熹提倡的是滅絕超過合理範圍的不正當慾望,而所有合理範圍內的正當慾望都必須保留下來。比如:男人都必須要娶個妻子,這是合理範圍內的正當慾望;如果哪個男人娶妻之後還去找情人,這就是超過合理範圍的不正當慾望;透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獲得收益,這是合理範圍內的正當慾望;如果透過坑蒙拐騙等手段獲取不義之財,這就是超過合理範圍的不正當慾望。

    比如金庸先生的《飛狐外傳》中,馬春花悲劇命運的根源就在於她違背了朱熹“存天理,滅人慾”這句話,她是出身草根的江湖女子,卻對出身皇族的貴公子福康安一見鍾情,在跟師哥徐錚訂婚的第二天就和福康安有了“一夜情”,還為他生下一對雙胞胎,徐錚包羞忍恥和她過著普通人的日子。而福康安對馬春花只不過是當作了一次豔遇,若干年後偶然得知馬春花居然為他生下了雙胞胎,便派人殺了馬春花的丈夫徐錚,再把馬春花和兩個孩子一起接進了他的府中。馬春花以為自此可以告別浪蕩江湖的辛苦日子得享富貴,誰知,福康安的母親留下了這一對雙胞胎,卻容不下這個落魄江湖的漢族女子,派人毒殺了馬春花,可憐的馬春花到死都沒明白自己是怎麼死的,卻還對福康安念念不忘。這就是馬春花超過合理範圍的不正當慾望帶來的災難和悲劇啊!

  • 7 # 凌崖的江湖

    這個問題就不得不為朱夫子平下反了,文言文字就精煉,漢語言一個詞往往又有多種含義,如果只是斷章取義來理解的話那真的很容易產生歧義,所以很多東西往往需要聯絡作者本身的主旨意圖才能搞明白。而如果作者自身有對自己說過的概念做出解釋那就更好了,剛好,這六個字中的“天理”和“人慾”這兩個概念朱熹自己就有做出過解釋:

    “問:‘飲食之間,孰為天理,孰為人慾?’曰:‘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慾也。’‘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慾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慾也。”——《朱子語類·卷十三》

    可見,上面作者已經做出過非常明確的區分了,這段古文也很好理解,什麼是人慾?過度的、不合理的、奢侈無度的、任由自己慾望氾濫而不加規束的就是人慾,比如吃飯要有山珍海味,娶老婆要求妻妾成群。那什麼是天理呢?從上段引用的論述解釋來看的就更妙了,一個人要吃飯、要飲食,這就是天理;一個人要娶老婆、要婚嫁,甚至露骨點說要有男歡女愛那點事,這,就是天理!

    是不是和想象中的不一樣?在朱熹的思想體系裡,非但沒有否定人之基本慾望,反而還將人之基本慾望上升到了天理的高度!沒有虛無高遠的玄談,就是很切實的指出,人之基本慾望,就是天理!

    所以“存天理、滅人慾”這句話,存的是清明簡肅,滅的是無度氾濫;尊重的是基本需求,抵抗的是過度索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為什麼退出《巴黎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