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古籍與歷史

    李世民一直被黑是因為玄武門之變是他一生無法抹去的汙點,他不僅僅殺死了自己的兄長和弟弟還把他們的兒子全部殺死然後威逼父親退位。這在古代是極其大逆不道的事情。

    雖然他後來把自己的兒子過繼到死去的兄弟名下作為補償。但依然無法改變玄武門之變是他人生中的一個汙點。

  • 2 # 宏泰文化策劃

    首先,李世民名氣大,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歷史上就這幾位,因此曝光量大,在這流量為王的時代,有不少的所謂的作家是靠抓住一個小點,放大然後來蹭流量的,實際上他未必真的很嚴謹的去考究過李世民,《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又有多少人看過?

    其次,人無完人,李世民確實本身有一些有爭議的地方,比如宣武門之變。再比如打破常規堅持要看《貞觀政要》,這開了一個不好的頭。

    其三,我補充一句,儘管李世民一生有一些無法抹去的汙點,仍是一代明君。真理越辯越明,縱使李世民有再多爭議,千百年後,李世民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明君,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仍是人們口口相傳的歷史偉人。

  • 3 # 史努比說史

    相信李世民大家並不陌生,這是一個在歷史上受高度評價的帝王,但是他也有汙點。雖然他開創了貞觀之治,但是他的一些行為為唐王朝的沒落埋下了伏筆。李世民的功勞成就我就不說了,今天就重點談談為什麼他老是遭某些史學家“黑”。我曾經寫過3篇關於李世民的文章,一篇是寫玄武門之變的,也就是他殺死自己兄弟逼父親退位的事情;另外一篇是寫他霸佔妻弟的事,還有一篇就是他指政後期的所作所為。

    首先他人生的第一大汙點就是——“玄武門之變”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三,李世民進宮向唐高祖呈上一份密奏,控告李建成、李元吉二人淫亂後宮。唐高祖看後大驚,不敢相信自己的兩個兒子竟然會給自己戴綠帽,於是回覆李世民說,他將於明日在宮中召見諸位皇子和眾大臣,一起當面對質。

    翌日凌晨,即六月初四,李建成、李元吉進宮,當兩人來到皇宮北面的玄武門時,李世民帶著自己早已埋伏在附近的伏兵出現。李建成被李世民當場射殺,李元吉則被李世民的手下尉遲敬德(尉遲恭)所殺。更讓人觸目驚心的是,李世民還砍下了自己這兩個親兄弟的腦袋,讓前來護衛太子的軍隊徹底喪失了鬥志。

    但是後來的史書在這一方面往往是模糊的,閃爍其詞。這是因為在李世民的授意下,史官講這些事情或多或少的省略了,美化了李世民的形象,但是在野史中對這個事變確有詳細的記載。這件事導致了兩個重要的後果:一是開創了篡改歷史的先河,二是開創了唐朝政變的先例,包括以後的武則天,李隆基等都是靠政變或者變相政變上臺的。

    還有,李世民在殺了弟弟李元吉和他一家人後,把他的弟媳,也就是李元吉的寵妾楊氏納入宮中,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都知道唐朝人比較開放,但是明目張膽的亂倫,恐怕李世民還是第一個,這個風氣也不好(髒唐亂宋),導致李世民的兒子也是有樣學樣,比如李治把名義上的母親武則天寵幸的不要不要的,直接導致李唐王朝差點斷了國祚。

    最後就是,李世民執政後期明顯懈怠,大興土木,不聽諫言等,但是由於這些不良的舉措還沒實施多久他就不行了,所以也沒對社會造成太大的損失,所以後人“黑”他,多半是在黑他前面那三點,即搶奪皇位,篡改史書和亂倫。

  • 4 # 睥睨千秋

    首先李世民得位不正,自身有瑕疵。

    其次出於對李建成的同情。

    第三齣於酸葡萄心理。

    第四華人的“優良傳統”是:寬於己而嚴於人。

  • 5 # 迷谷歷史

    其中關於唐太宗李世民的看法,以前是讚賞比較多,當然這也是有原因的,畢竟李世民他自身的才能是非常高的,不僅會書法寫詩,同時李世民的武功還不弱,可以說是文武全才了,而李家作為當年的貴族家族內培養也必也並非一般家庭能比,能力不用說,同時喜歡培養自己的興趣,即使到後面自己當了皇帝,也是喜歡御駕親征,親自上陣。

    而從治國方面來看,李世民當年開串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場面,一時間使得唐朝成為整個世界上最長大的國家。不僅生活在唐朝的華人幸福,還有許多外華人來藏朝進行學習,比如說有日本,波斯,印度半島上的一些國家。而當時李世民開疆拓土,使得唐朝的領土遠遠多於隋朝,這也是一個事實。

    既然要說李世民的壞處,那最要提及的一件事情變肯定是玄武門殺兄弟的這一件事情了。李世民與李建成,李元吉三兄弟的關係,可以說因為一些利益變得水火不容,唐朝能夠統一這三位皇子之中,李世民的功勞可謂是最大的,而在古代功高震主是一件極其危險的事情。但是李淵是不用擔心的,畢竟你李世民自己的兒子,可是當時的太子李建成是擔心的,他害怕自己在太子之位上根基不穩,會被李世民所取代。

    而下一個就是當玄武門事變之後,他就逼迫李淵禪位了皇位,自己自然也就登上了皇位。而李世民本就將自己的兄弟傷害又逼迫自己的父親退位,這真的是讓小編感覺到非常的心寒,而讓位後的李淵也確實是心灰意冷,常年不出宮,只是待在皇宮之中度過自己那餘下的一生。

    而在李淵死後,李世民對於李淵的葬禮也並未花費太大的精力,只是簡單的埋葬了一下,甚至連守墓的石獸雕刻都非常的粗糙,陪葬品自然也是非常的少,對於一個開國皇帝來說,也確實是寒酸了點兒。後來李世民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在殺了自己的兄弟,自己的父親去世之後還將自己兄弟的兒子也全都殺害了。

  • 6 # 漁耕樵讀

    大家都讚揚,你也讚揚,你憑什麼贏得別人關注?難道是因為你誇的更加清新脫俗?大家都鞭撻,你也鞭撻,你憑什麼博取眼球,難道你打的更加酣暢淋漓?

    李世民有可以批的地方嗎?當然有。無非就是他屠殺兄弟,霸佔弟媳,這個是被噴最多的。但是很多人其實也沒噴到點上,首先他這種行為的惡略不於他殺了太子和齊王,更不在於他霸佔了弟媳,而是他破壞了繼承的規則。唐朝是在大一統王朝裡面,以武力奪取皇位最多的皇朝。

    李世民對皇室的打壓

    李世民第一次誅殺齊王和太子的黨羽就已經造成了皇族勢力薄弱,其實在李世民誅殺太子之後還做了一件事,很多人可能也沒太在意,在《新唐書》裡只有一句簡單的話:“降宗室非有功者為縣公”。其實這句話非常重要,這是唐朝皇帝打壓宗室的開始。

    什麼意思就是普遍的打壓宗室,誰算有功?當然是我說了算,我信任你你就有功,我不信你,你就沒功。李唐一朝皇帝對皇室成員的不信任是非常嚴重的。

    李治繼位之後,對皇室進一步打壓,這次在長孫無忌執行的,蜀王李恪以謀反罪誅殺。正因為宗室薄弱,才造成了武則天能夠很輕易的控制朝政,甚至篡位。呂后雖然也有武則天那麼大的權利,但是劉氏皇族勢力龐大啊,你別說篡位,就算是想削藩都不可能。

    繼承混亂

    神龍政變後,李顯繼位,安樂公主和韋后一再挑撥李顯和太子李重俊。最後李重俊被逼無奈起兵謀反,不幸兵敗伏誅。之後安樂公主和韋后更是隻手遮天,甚至毒死了李顯。於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聯合起兵誅殺韋后和安樂公主。把李旦推上了皇位,而太平公主又開始了和李隆基的爭奪。

    太平公主挑唆李旦改立太子,雖然李旦沒有同意,但是卻下令諸王不得掌管禁軍,這擺明了是對王室不信任了。李隆基感到非常恐懼,向李旦主動請罪。總算李旦也看明白了,最後自己禪位於李隆基。太平公主又準備謀反,結果事情敗露被李隆基誅殺。

    李隆基對皇子的忌憚更嚴重,李隆基專門為皇子建了一座宅院,被稱作“十王宅”。命令所有皇子居住在內,並命令宦官對他們嚴加看管。據《唐會要》記載

    先天之後,皇子幼則居內。東封后,以年漸長成,乃於安國寺東附苑城為大宅,分院居之,名為十王宅。

    武惠妃利用他這個弱點,誣陷太子兵變,李隆基一下殺了三個兒子。開元二十五年,武惠妃謊稱宮中有盜賊,命令太子,鄂王等來捉拿盜賊。結果武惠妃對李隆基說太子準備兵變,李隆基一下處死三個兒子。後來李亨被封為太子,李隆基故意讓李林甫打壓李亨,李林甫曾向李隆基進言:“韋監等人計劃擁立太子為皇帝”。

    韋監是太子妃的哥哥,李林甫目的就在構陷太子。事實上,李隆基知道根本就沒這回事,他只是怕太子羽翼漸豐。結果韋監被流放,李亨慌忙請罪,並且說他與太子妃感情非常不好,請求離婚,以撇清關係。

    其實唐朝太子就沒幾個善終的,最後都是靠著兵變登上皇位,這個頭就是李世民開的。不知道人們為什麼總是津津樂道於李世民豔史,忽略歷史上真正的大事。

    其實可以噴李世民的地方多了,第一個要求看起居注的是他,為自己找理由修改稽核史書的也是他。這些哪裡不比他的弒兄殺弟,霸佔弟媳影響大?但是這些仍然不能否定李世民是一個非常稱職的皇帝。

    你可以說他對史書造價了,但是他開了這個先例之後,幾乎所有的皇帝都會看,也會要求修改。其他人為什麼沒有他評價那麼高,難道是是他造假技術比別人都高?

  • 7 # 蟈蟈的文史原創

    老話說的好,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在李世民身上,讚賞有加的是他,嚴厲批評的也是他,為何會出現如此的兩極分化,歸根到底是我們看的角度不同而已。

    影視劇中的李世民

    從李世民整個引領唐朝的發展來看,其是一代明君,正因為其是透過嗜血鬥爭獲得皇權的,所以他必然會心虛,而心虛帶來的好處就是他要勤政廉政,要幹出些大家社會認可的成績來,如果這都做不到,大家都會時刻議論他的皇權繼承合法性的問題。當然,李世民確實沒有辜負自己的一番苦心,重用賢臣良將,是唯一一個沒有屠殺功臣的皇帝,而且整治吏治、善於納諫、發展經濟,將大唐王朝發展推向了頂峰,開啟了貞觀之治,甚至影響了世界,現在國外還有將華人民叫唐人,華人聚居區叫唐人街,就是受到唐朝時的影響。

    貞觀之治

    但是,看問題就要辯證的看,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有好的就必然有壞的,李世民有勤於政務、勵精圖治,也會有一些不能示人的陰暗面,這很正常。

    【一】玄武門之變殺兄弒弟,納弟媳為妾。為了爭奪皇權,李世民先發制人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害了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幽禁父親李淵,並將兄弟的家人全部屠殺 將他們的女眷全部歸入後宮,這就包括齊王李元吉的王妃楊氏,進宮後成為李世民的妃子,還有廬江王被殺後,他的愛姬也被李世民收入宮中。爭奪權力古已有之,但是將自己親兄弟的姬妾也一併收入囊中有點說不過去。

    【二】枉殺大臣良將。貞觀二年即646年,常玄德舉報刑部尚書張亮意圖謀反,但證據不足,僅有常玄德的口供,不足矣定罪。李世民問豬大臣意見,大臣們一致說:張亮有罪該死,但確實證據不足。李世民非常不悅,張亮有義子五百多人,收這麼多幹兒子幹嘛,不就是意圖謀反的,於是斬於西市。

    648年,左武衛將軍李君羨就是因為其是武安縣人,封爵名為武安縣公爵,小名“五娘”,一個“武”字和“五娘”就要了他的命,因為當時已傳出女主武王將取代李氏。後還不放心要要清理乾淨,問計於太史公李淳風,李淳風說:王者不死,第一你殺不了他,第二即令你殺了,上天還會再派一個下來,那時只怕李氏子孫命運會更慘,於是才罷手。

    影視劇中的魏徵

    【三】納諫已成往事。廣開言路、主動納諫是李世民自己提出來的,但是到後期,其對這種納諫已經產生反感,魏徵已經看出苗頭說:一二年來,不悅人諫,雖黽勉聽受,而意終不平,諒有難色。在建飛山宮時,剛開端就正告群臣,若不為此,不便我身,且狡賴到:百姓無事則驕逸,勞役則易使。貞觀十九年,因猜疑諫官背後褒貶自己抓了個理由逼其自殺。

    【四】大興土木耗費財力。647年嫌棄京城悶熱,在臨潼驪山上修建翠微宮,三個月後,又嫌棄其太小,不能彰顯大唐的盛世威嚴,重修玉華宮,耗銀以億計。東都洛陽,隋煬帝修建,其營造不己,公私勞費,殆不能堪。晚年其又迷戀煉丹以求長生。

    透過以上幾個方面的闡述,我們即可以看到一個勤政務實的皇帝李世民,又可以看到一個斤斤計較、睚眥必報、荒淫無度的李世民,這也就是為什麼對李世民來說,褒揚也是他,貶低也是他的原因。

  • 8 # 光頭洋哥46516661

    一個人名氣越大,他所犯的錯誤也會無限放大,李世民是個好皇帝,但是他弒兄殺弟逼父退位這件事就是跟隨他一輩子的汙點。

  • 9 # 狼天白昀

    殺害自己的兄弟,逼自己的父親退位,然後再娶自己的弟媳,可以說唐朝的獨有的文化可以說是從李世民那邊傳留下來的。

  • 10 # 東方勇者1

    在皇室裡,為了爭奪皇位,生死之爭。皇帝僅一個,兄弟卻多人,咋辦?

    皇子們有的能力差,又得不到其父皇及大臣們看好,就想著出黑手整死有魄力及人緣好並有望恩准皇位的皇子,這樣一來其自以為自然而然得到皇帝寶座。所以,就策劃兄弟相互殘殺的陰謀……

    從唐朝李世民皇帝而論,應該說殺兄弟並非本意。其弟李元吉野心太大而瞄準寶座以久,無奈太子已定,加上二哥掌軍權,怎麼著都輪不到其頭上,故捉摸出借刀殺人之計。先蠱惑太子李建成,說當今你雖太子,但手裡無軍權,將來皇上恐當不成,太子聽後覺得有道理就中計,被李元吉所利用,兩人開始密謀陷害李世民(李元吉挑撥太子與皇二子先自相殘殺的目的,是想自己從中漁翁得利)之陰謀。不料此計被李世民識破,才起了警覺……

    玄武門事件,起初是皇太子與李元吉設下陷阱誘李世民入宮而將其殺害,若實現殺了李世民,李元吉反過來將李建成也殺了(這就是其的如意算盤),卻聰明反被聰明誤,李世民將計就計帶著心腹有備而來,逼著將其兄弟殺掉(你要殺我,我必反殺之)。

    總而言之,李世民殺兄弟並非初衷,是生死關頭出之無奈而所逼迫的。至於說李世民弒父一說,本人不與苟同。其父皇李淵看到其五個皇子自相殘殺而痛恨欲絕,才絕食至死,並非李世民親手殺其父皇的。

    所以說,歷史事物判斷要一分為二,要用毛主席的:“唯物辯證法”來評價李世民,不能以訛傳訛進行抹黑。我們要以史實為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拖把的清洗小技巧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