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升初學習坊
-
2 # 吉娜
孩子厭學的多。我認為首先應該是大環境的影響。電視,電腦,手機,身邊的大人都無法從這些有趣的事物中脫離出來。孩子又怎能遠離這些新鮮事物的吸引呢?太多的關注電視,電腦,手機。孩子的注意力就會遠離學習,不專注於學習,慢慢兒就會厭學。所以家長應該從自身做起。遠離手機,電腦, 多看書,多學習,給孩子做好榜樣。
二,家長對孩子的要求過高,管理太過嚴格。孩子在學校完成各項學業任務,家長還要給孩子買練習冊,讓孩子在家多做題。孩子不能考全班第一或者學業成績稍有退步,家長就大發雷霆。給孩子造成嚴重的心理壓力,也會造成孩子厭學。親子關係惡化,最不利於孩子學習,對孩子健康成長會造成非常不好的影響,所以做家長的一定要關心孩子,多交流,多溝通,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不要只盯著成績。三,教材內容過難,超過孩子的接受能力。經過課改,許多教材內容和我們小時候都已經不一樣了。教材難度加大,內容增多。孩子如果學不會,慢慢兒的就會厭學了。所以做家長的應該幫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課前預習,課後複習。幫助孩子一起來學習,降低孩子學習的難度。四,還有一種原因就是孩子親其師,信其道,對自己的老師不喜歡,也造成一部分孩子厭學。家長在孩子面前應該多誇讚孩子的老師,讓孩子對老師產生信任感。也要教會孩子如何和老師更愉快的相處。孩子喜歡,老師自然會喜歡老師的課。讓這樣對他的學習事半功倍。五,單親家庭或者是留守兒童,厭學的情況比普通的孩子要更加嚴重。缺少父母的關心關注,別說學習,孩子的健康成長都有問題。建議所有的家長千萬不要輕易離婚,或者是把孩子留在家鄉出去打工,孩子學習的這幾年儘量不要遠離孩子,多關心,多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陪伴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希望所有厭學的孩子都能及時的找回自己。透過教育,透過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出人頭地,回報父母。
-
3 # 學習力教育視點觀察
這基本上源於糟糕的家庭教育。社會在快速發展,但是教育研究卻遠遠跟不上社會發展的速度,而家長的現代家庭教育意識,更是遠遠跟不上社會的發展。
相當多的教育問題都是社會發展帶來的。在六七十年代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書本是我們獲取知識,探索未知世界的唯一途徑。這個時候不需要刻意的培養,都有相當多的孩子會愛上學習,愛上閱讀。而今電視,網路,手機等大量的途徑可以獲取知識,獲取自己想要了解的內容。而電腦、手機又伴隨著大量的網路遊戲等負面內容,負面內容會吸引我們孩子的注意力,摧毀我們孩子的學習慾望。
在六十七十年代,家長給我們買一支筆,買一本連環畫,我們都會感到欣喜若狂。而今你讓孩子好好學習,給他買一個蘋果電腦或蘋果手機,孩子都沒有太大的興趣。時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我們很多的教育手段,鼓勵孩子、激勵孩子的手段還停留在幾十年前。這就必然會導致各種教育問題層出不窮。
所以只有推進科學的現代家庭教育體系,從幼兒階段就開始重視起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厭學,不愛學習等現實問題。
-
4 # 一秒數學
我認為首先弄明白孩子厭學的原因,我見過不少家長談到,對自已的小孩從小管得特嚴。長期的壓制,產生了厭學。 我們的家長為了不讓自己的小孩輸在起跑線上,從小對孩子管教特別嚴,到了上學年齡時事事都還是由家長安排,尤其是凡事都和學習成績掛鉤。一天到晚把孩子的時間排得滿滿的,讓孩子沒有自己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有一些孩子小時候因為學習成績比較好,往往在家裡和學校還聽話。然而,畢竟無論哪個階段的孩子,內心都在渴望自由和自我價值。家長長期的“壓制”,在孩子的內心已經積壓了許多負面的情緒,而這種負面的情緒如同垃圾一樣,在孩子的內心越積越多,到了一定程度便會“滿溢”出來,另外一方面也會“腐爛變質”。隨著孩子個頭的長高和自我意識的增強,孩子的成人感也在增強,在他認為自己的力量強大到足以抵抗父母的壓制的時候,情緒就會爆發。而一部分孩子爆發的形式就是“厭學”。 如果你的孩子是因為家長管教嚴出現厭學的情況,你就要從內心裡承認孩子已經長大,自己真的該放手了,並付諸實施。 你的孩子不是因為學習能力或方法出了問題,家長只要及時調整,“有一種愛叫放手”,家長們不妨試一試!
-
5 # 棠媽超級育兒
你好!孩子厭學是個令父母頭疼的問題,一旦發現,也就是在問題的初期孩子小學階段給予孩子有效的幫助,否則,持續到初中、高中就是難上加難了。就比如說有些孩子逃學,幾乎都出現在初中和高中階段。
造成孩子厭學的原因有很多,在我從事16年教育工作中,發現導致孩子厭學的原因總結為以下幾點:
1.缺乏內驅力,學習沒有興趣,枯燥乏味
2.沒有找到好的方法,體驗不到學習的成就感
3.缺乏父母、老師的有效鼓勵和引導
4.自信心缺乏,經常被打擊
5.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6.家庭教育的原因
例如,有的家長工作忙,認為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也是老師的事,很少關注孩子的學習。遇到孩子字沒寫好,考試不理想就總指責批評孩子。越是批評孩子就越對著幹,更不願意學習,久而久之就產生拖拉行為,慢慢變成不喜歡學習。厭學情緒產生是可以看出來的,拖延和不主動就是厭學問題的前兆。
如何避免問題升級呢?我們一起來探討。
一、培養良好習慣,孩子受益終身
從幼兒園起就要有意識培養孩子的閱讀、生活、睡眠、獨立等習慣。避免包辦和控制過度,過度包辦孩子就會形成依賴的個性,對成長非常不利。
例如餵飯,孩子會認為吃飯和我沒關係,反正父母會餵飯;催促孩子學作業,孩子會認為反正父母會提醒我,已經習慣被催促的感覺。
如果孩子已經上小學,特別是三年級前,每天的作業習慣是否有養成?如果還是和幼兒園一樣,每天要父母督促才能完成,那就要引起關注和引導了。
二、引導孩子發現自己的能力
許多孩子厭學都和體驗不到學習的快樂有關,就像我們成年人一樣,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也會感到厭煩。要讓孩子喜歡或願意學習,先從興趣入手,月齡小的孩子,可以透過各種方法來培養他的興趣。例如"吃青蛙"遊戲,把每天要完成的事項變成青蛙,每做成一件,就吃掉一隻青蛙。讓孩子發現自己是有能力的,有能力的孩子更能夠體驗到自己的價值感。有能力有價值感的孩子,也更容易變得自信。
三、鼓勵是關鍵
鼓勵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養分,學會鼓勵,也是父母必備的育兒技能。因為感覺好才能做得好。所有孩子的行為都不好、不願意、不喜歡,都是源於沒有遇到好方法。
所有問題最最終都和家庭教育有關,父母是關鍵,老師起引導性作用。問題越小處理起來也越容易些,千萬不要等孩子出現逃學、非常叛逆、厭學才來引起注意。
希望父母和老師們多多關注孩子的每一個點滴進步,讓我們一起努力,將每個孩子培養為健康、自信、愛學習、快樂、內心有力量的孩子。
-
6 # 沫陌微淺
孩子厭學的原因有很多,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表達一下我的看法。
第一,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不比著十幾年前,大家都處在資訊化的社會當中,孩子接觸到各種資訊化裝置,例如手機,電腦,遊戲機等等,這樣的話,對於孩子來說,本身就是一種誘惑,家長天天都抱著手機玩,孩子也有樣學樣,自然也想著玩手機,從而把學習的注意力轉移到了手機,電腦,遊戲這方面。
第二,孩子處於不同的年齡段,心理特徵都不一樣,步入初中的學生,逐漸進入青春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叛逆心理,如果家長合理引導的話,有可能孩子會收收心,把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上,就怕一不小心,學生和家長對著幹,從而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叛逆上,從而對學習不屑一顧。
第三,現在家長的教育意識都很強,從小學就開始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興趣班還好,學生有興趣的就會好好學,沒興趣的就會學一段時間就放棄了,這也沒有什麼,就怕家長給孩子報的文化課輔導班比較多,沒有選擇適合孩子的,錢也花了,孩子時間也浪費了,成績也沒上去,這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壓力和打擊,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也就討厭學習了,因為每考一次試,孩子成績不理想,打擊孩子一次,不願意學也是說的過去的。
回覆列表
隨著社會與經濟發展,很多的家長開始拼孩子教育,什麼不要讓自己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啦等。導致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都有厭學情緒,然而大多數的家長對待這種情況都是恐嚇孩子。說孩子不讀書就是對不起父母,浪費父母的錢。從沒有好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一些問題。現在小編來給家長們分析一下孩子為什麼會出現厭學心理?
一、早戀導致的情感困惑。生長在父母離異,爭吵不斷的家庭中,孩子很有可能會出現情感孤獨,於是便會尋求情感補償,這樣的孩子很容易早戀,早戀會導致精力分散,學習成績下降,進而降低學習興趣。與此同時,求愛不成導致的心理困境:哥兒們嘲笑、同學譏諷,也會使孩子在學校的心理壓力增大,從而產生厭學心理,甚至產生急於逃離學校的心理。
2、一味地實行高壓政策。父母整天給孩子灌輸學習的重要性,讓孩子漸漸的就產生了逆反心理,覺得學習是個負擔,是一種任務,開始慢慢的不願繼續學習。
3、孩子學習信心不足。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更容易造成厭學傾向。學習上的失敗,遭到指責、嘲笑,導致青少年產生“學習是痛苦的”這一認知,自我評價進一步降低,認為自己沒有學習的能力,對學習喪失信心,從而失去學習的內部動力,只有消極怠慢,逃避現實。並且厭學的學生多存在惰性心理,自控力較差,對於學習整個過程的所需的耐力缺乏,久而久之必然產生心理疲勞,從而導致厭學。
4、對孩子學習知識的目的定向有偏頗。有些家長經常對孩子說:“你如果現在不好好學習,將來只能去掃大街刷盤子”這樣的話,導致學習的功利性過於強烈。這樣,孩子體驗不到獲取知識本身的快樂,也太過注重他人對自己學習成績的評價。
,人際交往問題導致的偏科、厭學現象。孩子正處於心理發展的關鍵期,愛屋及烏、恨屋及烏的心理很常見,在學習過程中,既有“親其師,信其道”的積極情感遷移,也有“恨其師,厭其道”的消極情感遷移。學生由於某種原因對某位教師不滿,往往對他講課也不感興趣,嚴重的對該學科也不感興趣。學生的情感容易延伸與發散,不善於控制與收縮,其結果常常運用懲罰自己(不學習該學科或者故意不學好)的手段來反抗教師。
6、努力後看不到成果
就像農民伯伯辛苦播撒種子,辛苦了一年而收不到任何果子一樣,很多孩子在儘自己努力之後成績還是不見起色,調整心態再次努力後還是失敗。一次次的失敗,無情地擊碎了他們的進取心,促使他們對此作出了不正確的歸因,認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強,智力底下,不是學習的材料,因而主動地放棄了努力,舉起了白旗。也有一部分學生,同樣努力過,也曾經取得過自認為可以的成績,但是往往不如他人,因而很少得到老師的表揚,長期被老師忽視,便逐漸喪失了自尊心,變得破罐子破摔起來。我們有些學校的教學管理,常常違背教育規律,初一新生入學就分快慢班,將學生過早地分成等級。學生心理本來就不成熟,這樣做無形中傷害了他們稚嫩的心靈。分在慢班的學生,往往自認為是三等公民,低人一等,在學校生活中抬不起頭來,許多學生便慢慢泯滅了自尊。失助感與失尊感均是“習”得的,不是天生的,是經過無數次的訓練、無數次的打擊以後慢慢養成的一種消極心理現象。在厭學群體中,此類學生佔了很大的比重。
7、壓力過大
孩子的學業負擔過重,容易產生心理疲勞,導致厭倦而厭學。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重壓下,社會與家庭將負擔交給學校,學校將壓力付給教師,而教師則將負擔轉嫁給學生,於是便產生了一些違背教育規律的現象,拼命延長課時,加班加點,學生從早學到晚,雙休日也不得休息。此外,各種資料五花八門,各種考試名目繁多,學習像沉重的大山,壓得學生喘不過氣來,他們沒有品嚐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的真味。過高壓力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而厭學。許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於是對孩子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當孩子達不到標準時,便採取不正當的措施,有些孩子能夠忍受,有些孩子乾脆“死豬不怕開水燙”,反正達不到要求,索性放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