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有書博物館
-
2 # 東家APP
在淪陷的北平,她以一顆婉約靜斂的少女之心毫無假借地承受著時代給每一個人帶來的傷痛。
她的詩詞也記錄了那個時代人人共有的一種最深隱的情思:“故國遠成千裡夢,雪窗空負十年期”(1943),“吟鞭東指家何處,十載春明等故鄉”(1943),“依舊風沙,依舊天涯,依舊行人未有家”(1945)。
她此刻就在北平,為什麼還說“故國遠”、“家何處”、“等故鄉”呢?因為國土家園在淪陷之中,母親已經去世,父親仍在後方。
所以她不禁要問:國在哪裡?家在哪裡?這時她心中的“故鄉”已經不僅是地理和政治的了,而深深染上了精神感情的色彩。
葉嘉瑩先生的結婚照,1948年,她結婚隨丈夫遷居臺灣
1948年她離開大陸,輾轉漂泊到臺灣和更加遙遠的北美,鄉情較之過去就變得更加深厚沉重,而且更加上了一層文化認同的涵義。
“轉蓬辭故土,離亂斷鄉根”(1950臺灣)寫得這樣沉痛,“但記得離別日淚痕多,須信我還鄉時歸去早”(1953臺灣)寫得這樣哀婉。
他們既經歷了政治的亂離,失去了國家;又經歷了精神的流放,失去了文化。他們在漂流生涯中所體驗的孤獨感,比之中國任何一代經歷亂離與流放的知識人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也正因為如此,鄉情在他們的心中不斷內化,沒有回來的時候,鄉愁是一縷殘夢,回來以後卻發現,他們所認識的故鄉,其實只存於回憶之中了。
南開校長楊石先[前排右二]、外文系主任李霽野[前排右一]與南開教師迎接葉嘉瑩
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葉嘉瑩終於能夠回國探親和教書,這最大限度地緩解了她的鄉愁,補償了她思鄉的感情。可是真正等到祖宅故居被徹底拆毀以後,她反而有了一種更清醒的覺悟:家園具足於天地,故土即在於心間。
其實1943年葉嘉瑩還曾經寫過一支散曲《叨叨令》:說什麼逍遙快樂神仙界。有幾個能逃出貪嗔痴愛人生債。休只向功名事業爭成敗。盛似那秦皇漢武今何在。兀的不恨煞人也麼哥,兀的不恨煞人也麼哥,則不如化作一點輕塵飛向青天外。
那時她還不到二十歲,卻對於人生價值的終極問題有如此驚人的追思與反省。“不如化作一點輕塵飛向青天外”,這讓人聯想到《紅樓夢》中賈寶玉常說的那些痴語瘋話。
比如他也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化作一股輕煙,風一吹便散了”,談及生死大義時譏笑“文死諫”、“武死戰”的“鬚眉濁物”,他又說:“那些死的,都是沽名,並不知大義。”
葉嘉瑩讀《紅樓夢》,常常覺得賈寶玉是有自己的一份事業心和理想的,只是他的事業和理想不是一般人所看重的“功名事業”,而毋寧更近於一種“補天”的宏願。他本是一塊頑石,他不過是要完成自己而已。
葉嘉瑩追求的也不是外在的功名事業,她也自有一份事業和理想,至於那具體是什麼,那時候她並不清楚,所以只如寶玉痴言,說“化作一點輕塵飛向青天外”。
這時候再回頭來看當年的“化作一點輕塵飛向青天外”,其實就極近於莊子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和孔子的“知我者,其天乎”了。換句話說,在古典詩詞裡,葉嘉瑩找到了她的心靈故土,迴歸了她的精神原鄉。
2017年,葉嘉瑩先生登上《朗讀者》舞臺,訴說自己的故事
2005年和席慕蓉同作原鄉之旅時,葉嘉瑩還寫過一首詩:右瞻皓月左朝陽,一片秋原入莽蒼。佇立中區還四望,天穹低處盡吾鄉。
(自注:中秋後二日經過廣袤之草原,地勢平廣,空氣清新,西天皓月猶懸,東天朝陽已上,藍空白雲一望無垠,實為難得之景觀。)
所有的故都殘夢都已了無痕跡,現在她站在萬里之外的草原,在與天地精神的往來中,找到了自己心靈的原鄉,這個原鄉超越了地理、政治、歷史、民族甚至文化的一切界限,成為了個人精神的最後皈依。迴歸心靈的原鄉,是一種大自在,同時,也是一種大孤獨。
-
3 # 中國國家地理圖書
Saying:九十四歲高齡的葉嘉瑩葉先生,在前不久,將自己畢生全部財產捐贈給南開大學,設立了“迦陵基金”。這一年,距離她從加拿大回國任教,只差一年便滿四十載。
這件事圓了葉先生長久以來的一個心願:「所期石煉天能補,但使珠圓月豈虧」。
既包含了她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支援中華詩詞文化的教育與傳播的心願,也包含了她對年輕人的期待,希望他們能走近詩詞,發現詩詞之美,而不是“如入寶山,空手而歸”。
這是葉嘉瑩先生畢生的志業。
見過葉先生的人說,“她站在那裡,就是一首詩。”
葉先生生於北京,從小便接觸古典詩詞,基本功紮實,喜愛以大聲誦讀的方式,來學習和體味詩詞。而後又師從顧隨,在文學上有了更深的造詣。
雖然一生中有過不少坎坷的境遇,但縱覽葉先生的一生,會發現,是一首首詩詞連綴起了她近一個世紀的人生。
減去聲調,等於抽空了詩歌一半的生命
在詩詞的講授和傳承上,葉先生著述頗豐,廣為人知。其最獨特的地方在於,她堅持學詩詞要屬從吟誦和格律入手。
面對採訪,她說:“我認為吟誦是學習中國古典詩歌之非常重要的入門途徑。我從小是吟誦著詩詞長大的,可是我教了這麼多年詩詞,沒有能真正把吟誦傳授給我的學生,因為吟誦的微妙之處難以言傳。
就是因為中國的好詩,都是帶著吟誦寫出來的,這個吟誦是口耳相傳的。不會吟誦就失去了好詩的興發感動的力量,我覺得是很可惜的事情。所以我一直在夢想,至少要讓人家知道吟誦這件事情。
吟誦的時候不按照文法的結構,而是按照聲音的節奏。所以中國有吟誦,而更重要的一點,吟誦給你的不是知識,吟誦是一種聲音,一種聲調。你的詩句不是坐在那裡開啟電腦,拿一本辭典、找一本詩韻而寫出來的,吟誦是要帶動一種自然的感發的力量,詩是伴隨著你的聲音出來的。”
讀的並不是古音
中國的詩詞建立起格律,比如說絕句或者律詩,是從南北朝以來而成。這些詩詞,因為格律的建立,而有了一種聲調之美。在時間的長河變遷裡,漢語的發音發生了變化,一些入聲字到現在已經不會再那樣去讀了。
葉先生在吟誦的過程中,並不是單純的想要去讀古音,而是在沒有入聲聲調的情況下,將有著平仄入聲的格律詩詞,儘量讀得更合乎格律。
也就是在音韻上更迴歸詩詞本身。
關於這一點,葉先生說:“大家要知道,為什麼我在讀詞讀詩的時候,要把它讀成合乎詩詞格律的聲調?因為你把它的聲調減去了,就等於把這首詩一半的生命給它抽空了,所以我一定要提倡讀詩詞要合乎平仄。
我不是古人的讀法,我只是因為詩詞本身有它一個平仄的格律,我們應該尊重這個作者他原來給這首詩的聲音。因為感情一定是跟聲音結合在一起的,你不把它的聲音讀正確了,你就把這首詩的感情、感動的力量減少了。
這首詩你如果不按照平仄念,就不好聽。比如杜甫寫《春夜喜雨》這首詩的時候,他是按照平仄的聲音寫的,念出平仄聲,才能把這首詩的美感傳達出來。
一首完整的詩,它有字形、字音、字意三方面的美,你不能把它(任)一種美感的特質去除。”
-
4 # 笑塵居土
大家風範!
葉嘉瑩詩詞作品
▲詩作
惆悵當年風雨,花時橫被摧殘。平生幽怨幾多般,從來天壤恨,不肯對人言。
記得年時花滿庭,枝梢時見度流螢。 而今花落螢飛盡,忍向西風獨自青。
構廈多材豈待論,誰知散木有鄉根。 書生報國成何計,難忘詩騷李杜魂。(1979年)
鵬飛誰與話雲程,失所今悲著地行。 北海南溟俱往事,一枝聊此託餘生。(1970年)
詩中見慣古長安,萬里來遊鄂杜間。彌望川原似相識,千年國土錦江山。天涯常感少陵詩,北斗京華有夢思。今日我來真自喜,還鄉值此中興時。(1977年)〈紀遊絕句十二首之一及二〉
向晚幽林獨自尋,枝頭落日隱餘金。漸看飛鳥歸巢盡,誰與安排去住心。(1978年)〈向晚二首〉
花飛早識春難駐,夢破從無蹤可尋。漫向天涯悲老大,餘生何地惜餘陰。(1978年)〈向晚二首〉
卻話當年感不禁,曾輩萬馬一時喑。如今齊向春郊騁,我亦深懷並轡心。(1978年)
海外空能懷故國,人間何處有知音。他年若遂還鄉愿,驥老猶存萬里心。(1978年)
津沽劫後總堪憐,客子初來三月天。喜見枝頭春已到,頹桓缺處花好妍。(1979年)〈天津紀事絕句二十四首之一〉
欲把風標擬古松,已經冰雪與霜風。平生不改堅貞意,步履猶強未是翁。
話到當年語有神,未名結社憶前塵。白頭不禁滄桑感,臺海雲天想古人。 天津紀事絕句二十四首之三及四〉
餘勇猶存世屢更,江山白代育豪英。笑談六十年前事,五四旗邊一小兵。〈紀事絕句二十四首之五〉
便面黑如點漆濃,新詞硃筆隸書工。贈投不肯留名姓,唯詞襟前惠好風。〈紀事絕句二十四首之十二〉
白晝談詩夜講詞,諸生與我共成痴。臨歧一課渾難罷,直到深宵夜角吹。〈紀事絕句二十四首之二十〉
難駐遊程似箭催,每於別後首重回。好題詩句留盟證,更約他年我再來。
題詩好訂他年約,贈畫長留此日情。感激一堂三百士,共揮汗雨送將行,當時觀畫頻嗟賞,如見騷魂起汨羅。博得丹青今日贈,此中情事感人多。
轉蓬辭故土,離亂斷鄉根。已嘆身無託,翻驚禍有門。覆盆天莫問,落井世誰援。剩撫懷中女,深宵忍淚吞。
早經憂患偏憐女,垂老欣看婿似兒。何意人天劫變起,狂風吹折並頭枝。(1976年)
平生幾度有顏開,風雨逼人一世來。遲暮天公仍罰我,不令歡笑但餘哀。
-
5 # 詩意撲克vn
葉嘉瑩,號迦陵。1924年出生於北京,畢業於輔仁大學國文系。1950年代任臺灣大學教授,並在淡江與輔仁兩所大學任兼職教授。。1960年代應邀擔任美國哈佛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客座教授。後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並曾於1980年代至1990年代再度赴美,在耶魯大學、印地安那大學講學,1991年當選為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自1970年代末返大陸講學,先後任南開大學、四川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校客座教授,1996年在南開大學創辦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設立“駝庵”獎學金。葉嘉瑩先生一生從事中國古典詩詞研究的教研,善長以深入淺出的文字,把當代西方文學概念融會、應用於中國古典詩詞的探討和詮釋。她天資敏慧,才思出眾,加上典雅細膩的文筆,以及浮世坎坷的憂患經歷,使她在談詩論詞之際,以直悟配合精析,見解獨到,卓然成家。
對窗前秋竹有感
記得年時花滿庭,枝梢時見度流螢。而今花落螢飛盡,忍向西風獨自青。(1939年作,15歲)
詠蓮
植本無蓬瀛,淤泥不染青。如來原是幻,何以度蒼生。(1940年作)
向晚二首.其一
向晚幽林獨自尋,枝頭落日隱餘金。漸看飛鳥歸巢盡,誰與安排去住心。(1978作)
蝶戀花
愛向高樓凝望眼,海闊天瑤,一片滄波遠。彷彿神山如可見,孤帆便似追尋遍。明月多情來枕畔,九畹滋蘭,難忘芳菲願。訊息故園春意晚,花期日日心頭算。
-
6 # 郎四姐
謝謝邀請!葉嘉瑩是中國少有的女先生之一。她寫的詩浣溪沙:又到長空過雁時,雲天字字寫相思。荷花凋盡我來遲,蓮實有心應不死。人生易老夢偏痴,千春猶待發華滋。她的哭母詩有許多的演員和主持人誦讀過,瞻依猶是舊容顏,喚母千回總不還。悽絕臨棺無一語,慢將修短破石慳。她的詩作是自己的人生經歷由心而發,所以聽者非常入心,可以感覺到她作詩當時的心境。
-
7 # 柳暗花明又一村158392
葉嘉瑩先生兄迦陵,1924年7月生於北京葉赫那拉氏家庭,民國後簡化為“葉”姓。知名漢學家。作品有《人間詞化七講》《名家詩芳.唐五代詞》……和大量詩詞。先後在北京.南開……十幾所大學講學。隨夫風雨臺灣,榮耀美國,定居加拿大。是一位博古通今,學富五車的著名女大學教授。一九七四年,久懷愛國志,渴盼葉落歸根的她終於回到祖國的懷抱。作為長期漂泊的遊子,葉先生常觸景生情,寄詩以思國。困難防徨之時更是如此。悠悠思鄉情心常回顧土;拳拳赤子心文墨於詩中。“他年若隨還鄉愿,驥老猶存萬里心。”明鏡照影。“書生報國成何志,難忘詩騷屈杜魂。”其志清清。一生攻研古詩詞,掘精華,揚傳承。育人桃李滿幹下,留聲光彩耀眼明。開創先河以絕句加文字於《靈谿》,形式新穎而獨到,為漢學而增榮。心有志一發成詩,質樸意深文成。“嘉會寄詩以親,離群託詩以怨。”詩眼洞察悉世界,情深意厚寓其中。大作篇々炙人口,引人勝發人省,催人奮勱人行。詩義高遠入永珍,生生不息萬古音。遺一生之功,傾畢生心血,致力於古詩詞傳播傳承。功於世勳於國。我心於其詩,深為所動。贊:“飽含愛國志,詩蘊赤子心。風華繪長廊,醇風李杜情。”
-
8 # 楚雲卿
葉嘉瑩,號迦陵,是為數不多的能被世人以“先生”雅稱的女學者,先生師出一代國學宗師顧隨,與之同門的還有著名紅學家周汝昌。
迦陵先生受師父顧先生學說的影響很大,但又能自成體系,她論詩詞注重詩詞的感發性。
她曾在《人間詞話十二講》中說:“詩是言志的,是詩人內心的感情和摯意,透過有節奏和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
而迦陵先生自己的詩詞,也是注重感發的。所謂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她寫的詩詞,勝在三點:情真意摯、語言淺近、內容清楚(所寫即所感)。
人們一看就知道她因為什麼而哀傷,因為什麼而難過,在抒發些什麼。
我們試取其幾首詩詞一看便知:
《向晚二首》
(1)
向晚幽林獨自尋,枝頭落日隱餘金。
漸看飛鳥歸巢盡,誰與安排去住心。
(2)
花飛早識春難駐,夢破從無跡可尋。
漫向天涯悲老大,餘生何地惜餘陰。
作於1978年春。
迦陵先生自注曰:“近日頗有歸國之想,傍晚於林中散步成此二絕。”
這兩首詩是先生旅居溫哥華寫的,第一首,“幽林”句,表明了內心幽獨的這種狀態,“枝頭隱餘金”暗示光陰流逝之快,一轉眼,人就將步入晚年了,此時的葉嘉瑩54歲了,有一種“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感慨。而下句的“飛鳥歸巢盡”,是暗喻和反襯,鳥都歸巢盡了,但作者本人卻漂泊異國,不能落葉歸根。收尾句也表明了這個意思,問誰能安排往來去住的心,也就是無處可安的心。
李冠有詞雲:“一寸相思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類之,但主旨不同而已。
蘇軾有詩云:“此心安處是吾鄉”,但並不代表蘇軾就真的不想念故鄉,只是他在那樣的環境中,想也好,不想也好,你是逐臣,你改變不了這個境地。
第二首就直接多了,是直抒胸臆,第一首比較婉約,藏著,剋制著,用比興的手法,用意象暗喻和襯托,但第二首就是純粹的抒情,情感要強烈得多。
再來看另一首詩
《遊曲阜》
曾嘆儒冠誤,當年杜少陵。
致君空有願,堯舜竟無憑。
譭譽從翻覆,詩書幾廢興。
今朝過曲阜,百感自填膺。
曲阜:孔子故鄉。
由題得知,這是葉嘉瑩先生遊曲阜時的所思所想,我不知道她想到或遇到了什麼,有這樣的感慨。她說杜甫曾經感慨儒冠誤身,那些身居高位的權貴不會餓死,而知識分子卻窮困潦倒,杜甫呢其實更多是指自己。
“致君空有願,堯舜竟無憑。”杜甫有詩云:“致君堯舜上,再使風物淳。”是說杜甫他空有這樣的抱負和理想,最後卻窮老餓死在異鄉的途中。
第三句,是說孔聖人和儒家學說,在近現代,都遭遇了詆譭和攻擊,尤其是民國那幫學者,受到西方文化的衝擊,他們把古典文學,儒家學說,都視為封建糟粕。
詩書幾廢興,這個可以引申得很遠,比如秦始皇焚書坑儒,重要的還是講近現代,古典詩詞,和古典文學,受到各種衝擊批判,而中斷荒廢。
最後一句“今朝過曲阜,百感自填膺。”上面這麼多感想,胸中當然百感交集,難以平息。
《轉蓬》
轉蓬辭故土,離亂斷鄉根。
已嘆身無託,翻驚禍有門。
覆盆天莫問,落井世誰援。
剩撫懷中女,深宵忍淚吞。
這首就不解讀了,因為,透過字面,大家都能看懂。這就是迦陵先生詩的特點,語言淺近,明白如話,但她的感情是很真摯深切的,你看“剩撫懷中女,深宵忍淚吞”寫得多淒涼悲苦,讓人讀之也受感染。
所以,迦陵先生的詩,一言以蔽之:以情勝也。
我們再來看她的詞:
《水龍吟·秋日感懷》
滿林霜葉紅時,殊鄉又值秋光晚。徵鴻過盡,暮煙沉處,憑高懷遠。半世天涯,死生離別,蓬飄梗斷。念燕都臺嶠,悲歡舊夢,韶華逝,如馳電。
一水盈盈清淺。向人間、做成銀漢。鬩牆兄弟,難縫尺布,古今同嘆。血裔千年,親朋兩地,忍教分散。待恩仇泯沒,同心共舉,把長橋建。
這首寫的是大陸與臺灣的關係,你看迦陵先生,也不全是寫的人生的悲歡際遇。還有這樣心懷家國情懷的詞,比那些只寫兒女情長的高了不知多少。
《金縷曲·周總理逝世週年作》
萬眾悲難抑。記當年、大星殞落,漫天風雪。佇立街頭相送處,忍共斯人長訣。況遺恨、跳梁未滅。多少憂勞匡國意,想臨終、滴盡心頭血。有江海,為嗚咽。
而今喜見春風發。掃陰霾、冰凘蕩盡,百花紅綴。待向忠魂齊獻壽,悵望雲天寥闊。算只有、姮娥比潔。一世衷懷無私處,仰重霄、萬古懸明月。看此際,清光澈。
從詞看來,不僅感情同樣真摯,不矯飾做作,遠非那些刻意吹捧謳歌的人可比。如果說詩是以情勝,那麼結合詞來看,不僅是以情勝了,語感也好,很正,是繼承傳統的。
以上,就是我對葉嘉瑩先生詩詞的點評和解讀。
-
9 # 北冥有漁夫
在古典詩詞沒落的年代,談現代人的古詩詞水平,實在是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葉師師出名門,對傳統詩詞教育方面幾乎傾注了一生心血,其評賞文字自成體例,精到處讓觀者歎賞,用功之勤實非他人可及。教而有餘,亦提筆填詞寫詩,考其詩詞,情深意近,用典步韻工切,音節瀏亮,讀來上口,幾乎無甚疏漏 ,勘稱當世名家,今人觀之多有佳評。然深究其詩詞亦見二病:一為氣象不足,長在象牙塔中,雖有顛沛,然無大坎坷、大經歷,變亂之年亦能優遊度時,雖有所感,多為傷時應世之作,家國情懷雖時有所見,然未及李易安萬一,甚未及近世呂碧城詩詞水平,此中格局,乃時事所造,自家經歷體認所得,實非聰明智巧可補。得此失彼,亦非一人所經歷,實屬無奈!二為用語過熟,先生浸淫古典詩詞一生,對傳統詩詞的理解達到了極高的層次,運筆用典駕輕就熟,實非他人可及。熟能生巧,然難生新,故其詩詞雖有佳句,卻少名句、絕句、百年句、千年句。一經讀過放下,心中竟無一句,實可怪也!欲後學小子口耳相誦,傳之百年,誠難矣!讀顧師之作,亦有此感!破立之辯,不可不辯,尤關師門傳承,詩詞興替,然辯之亦終無所得,實可悲也。此論非不敬二師,實是對古典詩學沒落,今人無力振作,有所感悲爾!
-
10 # 大峰上雨
“先生”的《蝶戀花》“花期日日心頭算”的“日日”如果重複就是客觀的被動形式加重了,不妥,與前句的聯絡不成比例不對稱,應當改為“花期以上心頭算”為妙。因為前句寫“春意晚”了,後面應當表示“以上”或者“已在”的主觀願望來“補足”缺失的時間晚;這也是一種時間意境的“對仗”形式。如果詩詞“對仗”成分不足,情感意境就散亂。
《江城子·雲殘陽》(完全對仗詩詞)
舉頭側望雲天亮。(舉與側;頭與望;舉頭與側望;雲與天;舉頭側望與雲天亮;重複暗對仗)
月情殤,雲幽倡。(月與雲;情與倡;明對仗)
獨懸慘麗,四方畫蒼涼。(獨懸與四方;慘麗與蒼涼;重複明對仗)
雨欲囂狂伴殘陽,(囂狂與殘陽;暗對仗)
無聲息,色茫茫。(聲與色的不對稱明對仗)
經常路道野外場。(路與道;路道與野外場;暗對仗)
晨煉剛,晚滄桑。(晨與晚;煉剛與滄桑;晨煉剛與晚滄桑;明對仗)
幾日玄黃,鑄就孤獨狂。(多與少;變與不變;幾日與玄黃;幾日玄黃與孤獨狂;明對仗)
不是一夜淚雙行,(一與雙;一夜與雙行;明對仗)
明日起,讀月光。(明日與讀月;日起與月光;日與月;明日起與讀月光;完全明對仗)最後送給大家一首七五言詩詞:“七五言”或者是“五七言”詩詞是我的發明(大家品嚐如何),它既有詩的固定結構句,也有詞的變化結構句,是詩詞結合體;兩者兼得是互通韻律的獨具優勢。下面這首七五言描寫的秋天景色,讓大家領略大自然的美麗與敬畏。送給大家欣賞!謝謝大家!最後一首七言詩是重疊韻,是一韻到底的那種詩詞,而且是相同韻聲韻律的那種;是巧遇也是難遇,送給大家欣賞!
-
11 # 城市之間的燈火
臺巴子連茶葉蛋是怎麼回事都沒弄明白,就敢封個大師?饒宗頤這樣的,在大陸都得不到充分認可,說他的學問還是淺了。葉,更算不上了。
-
12 # bigaix
葉先生對古詩詞研究很投入,對古詩詞的推廣也很投入,對唐詩宋詞的吟誦也很重視,自己也會作詩填詞,對唐詩宋詞的教學投入很大,其實是畢生的精力。葉先生的詩詞,在她這一代人中是很好了,畢竟唐朝是我們詩歌的頂峰時期,明清時期又有幾個人能比肩李杜?
-
13 # 安意如
我想在我離開世界以前,把即將消失的吟誦留給世界,留給那些真正的詩歌愛好者。
——葉嘉瑩
葉嘉瑩先生在我心中是一位真正的大家閨秀,真正的古典詩詞講授者,她對古典詩詞的理解是廣泛而深入的,她的底蘊、學養和氣度,遠非我等淺薄小輩可以比擬,在我的創作過程中,我經常會閱讀葉嘉瑩先生的著作來增加自己的識見,最認同的,是葉先生對於詩詞的見解有種不染塵俗的初心。
在她的著作中,常看到的是對自身的反省和謙恭,對人性的悲憫和理解,對信念的堅持,以及對功利的淡泊。她彷彿是可以理解所有詩人的人,她理解杜甫、李商隱和蘇軾,她對詩人沒有基於自我認知的好惡偏見。她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她是一個有情有心的觀察者。
葉先生的一生波瀾起伏,有大時代的波盪,也有自身的磋磨,她卻很少自怨自艾,感情始終鮮活,到如今望百之年齡,依然致力於古典詩詞的傳播,這份心意,信念,早已超脫了名利。
葉先生的詩詞,也是堂皇正大,“每依北斗望京華”,“書生報國成何計”,全不涉私情,是真正把詩詞融進了生命中的人,自得其樂,寵辱不驚,我非常尊重敬仰這樣有風骨的老先生,這樣的人,是舊時代的風華,新時代已不多了。
葉嘉瑩,號迦陵,中國古典文學專家,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
1924年生於北京一個傳統的書香世家,祖父輩曾在清廷為官。1941年考入輔仁大學國文系,師從古典詩詞名家顧隨教授攻讀古典文學專業。一生致力於中國古典詩詞的教學研究與普及,曾任臺灣大學教授,美國哈佛大學、密歇根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並受聘為國內多所大學客座教授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名譽研究員。
著述甚豐,主要有《迦陵論詞叢稿》《中國詞學的現代觀》《清詞名家論集》《迦陵文集》《好詩共欣賞》等。
回覆列表
“葉先生站在那裡,就是一首詩。”這是流傳於南開的一句評語。
1924年,葉嘉瑩出生於北平,她是在北京的一個四合院里長大的,上小學之前,幾乎不出大門,父親教她認字、背唐詩,精於古典文學的伯父是她詩詞的啟蒙老師。
她生活在戰亂年代,父親在亂世中失去聯絡,母親憂思成疾去世,嫁了一個“不如意”的郎君,在臺灣“白色恐怖”的政治環境下,她和丈夫都有過牢獄之災,晚年喪女。但對於多舛的命運,先生卻極少談起。
她說,詩歌是支援她“走過憂患的一種力量”,詩詞不僅幫助她排憂解難,更給予她走出這種生死劫難的力量。
自1979年開始,葉嘉瑩先生每年都要回國,在各地高校講授詩詞。
她說:“古典詩詞裡蘊含的,是中國文化的精華,是當年古人的修養、學問和品格。”
她提出的詞學“弱德之美”學說,認為“在強大的外勢壓力下所表現出的不得不採取約束和收斂的一種屬於隱曲之姿態的美”,其為形雖“弱”,卻蘊有“德”之操守。
在今天眾多的研究者看來,這個學說,用來描述她本人十分恰當。
聽過先生課的席慕蓉,形容說:“在講詩詞的時候,葉老師跟我們完全沒有距離。但是剛見葉老師時,有點不敢靠近,那個美讓你敬畏。”她覺得,葉嘉瑩先生就是詩詞裡那位“湘水上的女神,要眇宜修。”
因為痴迷詩詞,先生的一生都在與詩詞戀愛,戀愛中的女人總是年輕的。
“我想在我離開世界以前,把即將消失的吟誦留給世界,留給那些真正的詩歌愛好者。”——葉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