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夢559

    指教師從過人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促進以學 習能力為重心的學生整個個性的和諧、健康發展。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教師最明顯.最直接,最富時代性的角色特徵,也是教師角色轉化的核心特徵。內活包括兩個方面:第-教師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學生能力的培養是因為以下兩個原因:(1)現代科學知識量多且發展快教師要在有限的時間裡把所教學科的全部知識傳授給學生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沒有這個必要。(2)教師作為學生唯知識源的地位已不存在。 學生供取知識的渠道是多樣化的。教師不再單純傳投知識,更應該指導學習知識的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第二教師是學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師要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使之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擇。 從傳統的教學來看.教學與研究是分離的、脫節的。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學,研究被認為是專家的事情。這是一個長期存在的誤區。它有兩個明顯的弊端:方面,專家學者研究的課題及成果並不一定為教學實際所需要:另方面,教師的教學如果沒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死守舊經驗照搬老方法,就沒有深化提高的可能。因此,教師要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於教學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教師可以研究“教材"一不斷 豐富和完善教學內容;研究教學”_不斷改變教學方式;研究"評價”探索“ 發展性評價的操作要領等。透過一系列的行動研究 ,可以讓教師把教學與研究有機地融為一體,也是教師由教書匠”轉變為教育家”的前提保證,也是教師可持續發展的。 新課程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同時確立了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管理政策。這個政策改變以往教學與課程彼此分離,教師被排斥於課程之外的尷尬局面。教師作為課程實施中的執行者,必須在課程改革中發揮主體作用,應該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因此,教師要形成強烈的課程意識和參與意識,改變以往學科本論的觀念和消極被動執行的做法:教師要了解和掌握各個層次的課程知識:不斷提高和增強課程建設能力,使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在學校、在課堂實施中不斷增值和完善:教師要鍛鍊並形成課程開發的能力,開發出具有本土化、鄉土化、校本化的教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月薪30k但每天要忙到晚上10點,月薪10k但不早到不加班,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