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青雉911

    住窯洞,睡火炕,騎毛驢,吃雜糧,白頭巾,緬褲襠,紅腰帶,嗓門亮,走山路,腳力壯,做女紅,繡活強,十幾歲,搞物件,浪三浪,家丁旺,陽坡地,拉家長,說土地,道牛羊,贊後生,誇婆娘,夏日短, 秋風涼,冬天冷,春種忙,黃沙起,半年揚,老風俗,漸改良,建家園,出力量,稻麥熟,林果香,看陝北,好風光。

    一、衣、食、住“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東西”。要本世紀六十年代以前,陝北鄉民的基本服飾是頭扎白羊肚手巾,身著光板老羊皮襖和大襠褲,內著白褂子、紅裹肚,腳蹬千層布底鞋。

    有的頭戴氈帽、腿裹裹腿,腳穿氈靴,這些均反映了在陝北較為寒冷的氣候條件下,人們從事農耕、遊牧等不同生計活動的需要,以及歷史上各遊牧民族、農耕民族服飾文化的相互影響與繼承。《漢書·匈奴傳》載匈奴服飾:“自君王以下,盛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方向旃裘”。《舊唐書·党項傳》載党項服飾:“男女並衣裘褐、仍披大毯”。

    大襠褲、裹腿、頭上扎羊肚手巾顯然是由遊牧民族服飾演化而來。陝北人的飲食烹飪習慣以熬食為主,其中手抓羊肉、風乾羊肉、羊雜碎、醃酸菜、大燴菜、熬豆角、熬土豆、炸油糕、油饃饃、煎餅、蕎剁面、蕎麵圪坨等歷史上有名的地方傳統風味小吃,多與在陝北居住的遊牧民族飲食習慣有關。

    如炒米、炒麵、奶茶、乳酪,就與蒙族習慣相同。陝北人還喜歡散生蔥、蒜、韭菜等來調味,這與契丹、女真及其後滿族的飲食習慣傳入有關聯。與中原地區的飲食習慣比較,陝北人的傳統肉食以羊肉、雞肉為主,極少食用馬、騾、驢等大牲畜肉,魚類食物也很難在傳統食譜中找到,只是近代才開始在城市居民中普及。

    舊時陝北人多穴居陋處,有濃厚的原始遺風。窯洞是自古以為最具陝北民居的代表性的建築,陝北有半地穴式土窯洞,有秦漢以扣的崖面式土窯洞和明代後期開始的青磚窯洞,稍富裕者,用石頭或磚砌成窯面(俗稱介面子石窯)。

    更富裕者,則整體全用磚、石加工砌成,門在用細鑿鑿出石面,或用水磨磚砌合,窯前再加穿廊和抱廈,頗為實用、壯觀,窯上門窗加工或各種紋樣圖案,增加美感。更有少數極富人家,將空洞建築與庭院建築結合,門前蹲石獅,大門修門樓,門內有照壁、廂房,庭院分為二進、三進、三院、五院多種,與正窯、下院松成和諧有序的整體結構,極盡洞居室之實用、華美。

    窯洞是最具陝北特色的民居文化現象,其建築就地取材,依山傍勢,冬暖夏涼,充分顯示出與自然、周圍環境的和諧、統一,體現了陝北民眾平和、寧靜、現實的審美心態。二、生育、婚姻、喪葬陝北許多群眾在生育觀念上,喜多生且貴子輕女。

    這是由陝北很長一段歷史時期的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地廣人稀、家庭勞動力多寡在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影響決定的,也是人類重視生命的自我延續,重視家庭、繁衍與興旺的封建傳統觀念一脈相承的。陝北許多地區在育嬰過程中留有“睡扁頭”的舊習,以罌兒的後腦部枕骨睡扁平為美,該習慣與中原地區迥異,而與滿族祖先慎人與女真人一直延續下來的習俗有關。

    陝北還有給孩子“保鎖”的鄉俗,認為娃娃三魂六魄不全,為了消災免難,平平安安,便請法師或道士給娃娃“保鎖”。保鎖有固定的法事議程,鎖一般為銀鎖,鎖上還配有七彩絲線和神符紙條,等娃娃長到12歲時,認為魂魄已全,再請原法師來開鎖,即給被保鎖的孩子舉行解鎖過關儀式,這顯然與薩滿教在陝北的長期流行有關。

    婚俗在陝習俗文化中佔有重要位置,同一切事物的發生、發展一樣,婚姻禮俗也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複雜的發展過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vivo新手機第一次充電多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