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第十回到第二十回的主要內容: 第十回 李傕、郭汜掌握大權後,假借獻帝名義使曹操攻打青州黃巾軍。曹操父親被陶謙部將張闓殺害,曹操遷怒陶謙,率兵前往徐州,望風劫掠。 第十一回 孔融被黃巾餘黨攻擊,派同鄉太史慈前往平原請劉備前來解圍。劉備來到徐州,曹操又因為後方被呂布襲擊,因而撤兵。陶謙有意把徐州讓給劉備,被劉備婉言謝絕。 第十二回 陶謙病死,劉備自領徐州牧。曹操用計擊破呂布,攻陷濮陽城,呂布被迫棄城而逃。 第十三回 楊彪用反間計使李傕、郭汜反目成仇,不料二人竟在長安城中作亂,楊彪慚愧無地。李傕部將楊奉對李傕的暴虐不滿,起兵攻打李傕,但事機敗露,楊奉敗走。 第十四回 曹操起兵擊敗李傕、郭汜,將漢獻帝迎至許都,自此掌握朝廷重權。楊奉、韓暹不敵曹操,前往投奔袁術。劉備收留呂布,曹操假借漢帝手詔使劉備攻袁術,張飛奉命守城,但張飛卻因飲酒而醉倒,呂布乘機攻取了徐州城。 第十五回 孫堅之子孫策向袁術借兵,意圖繼承父親遺志,發展大業。孫策攻取秣陵,擊敗揚州刺史劉繇,收降太史慈。吳郡嚴白虎企圖造反,會稽王朗起兵相助,被孫策擊敗。 第十六回 劉備為袁術所逼,不得已求助於呂布,呂布轅門射戟替劉備解圍。張飛盜呂布馬匹,呂布將劉備逐出徐州,劉備投奔曹操。張繡在宛城夜襲曹操營寨,曹操大將典韋戰死。 第十七回 袁術在淮南稱帝,同時起兵攻擊呂布,陳登前往說韓暹、楊奉,二人背叛袁術,袁術因此戰敗。曹操發檄使劉備、呂布、孫策三方面合攻袁術,袁術不得已渡淮而逃,曹操攻陷了壽春。 第十八回 曹操與張繡、劉表作戰,雙方互有輸贏。劉備為呂布所逼,曹操派夏侯敦前去相助,但夏侯敦被呂布部將曹性射傷左眼。 第十九回 曹操結連陳登為內應,導致呂布節節敗退,據守下邳城。曹操用荀彧、郭嘉之計水淹下邳,城中無糧。呂布部將宋憲、魏續、侯成反叛,獻城投降,呂布被三人所擒,曹操下令將呂布處死。 第二十回 曹操將劉備帶回許都,獻帝認劉備為皇叔。曹操在許田和獻帝圍獵,意在觀察朝臣舉動。獻帝因為曹操專權而感到不安,將血字詔書寫在玉帶之中,付與國舅董承。 《三國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中國古代長篇歷史章回小說。作者一般被認為是元末明初的羅貫中,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一本根據歷史事實改編之小說。演義以史為據,以儒家思想為本,強調“忠義”;著重描寫戰爭,講述漢末黃巾之亂至魏、蜀漢及吳三國鼎立,到西晉統一百餘年間歷史,刻畫了眾多英雄人物。 自《三國演義》問世以來,各式各樣的版樣層出不窮,明代刻本有20多種,清代刻本也有70多種,在中國民間流傳甚廣。康熙二十八年,日僧湖南文山編譯出版日文字《通俗三國志》之後,北韓、日本、印度尼西亞、越南、泰國、英國、法國、俄國等許多國家都對《三國演義》有本國文字的譯本,並發表了不少研究論文和專著,對這部小說作出了極高的評價。
《三國演義》第十回到第二十回的主要內容: 第十回 李傕、郭汜掌握大權後,假借獻帝名義使曹操攻打青州黃巾軍。曹操父親被陶謙部將張闓殺害,曹操遷怒陶謙,率兵前往徐州,望風劫掠。 第十一回 孔融被黃巾餘黨攻擊,派同鄉太史慈前往平原請劉備前來解圍。劉備來到徐州,曹操又因為後方被呂布襲擊,因而撤兵。陶謙有意把徐州讓給劉備,被劉備婉言謝絕。 第十二回 陶謙病死,劉備自領徐州牧。曹操用計擊破呂布,攻陷濮陽城,呂布被迫棄城而逃。 第十三回 楊彪用反間計使李傕、郭汜反目成仇,不料二人竟在長安城中作亂,楊彪慚愧無地。李傕部將楊奉對李傕的暴虐不滿,起兵攻打李傕,但事機敗露,楊奉敗走。 第十四回 曹操起兵擊敗李傕、郭汜,將漢獻帝迎至許都,自此掌握朝廷重權。楊奉、韓暹不敵曹操,前往投奔袁術。劉備收留呂布,曹操假借漢帝手詔使劉備攻袁術,張飛奉命守城,但張飛卻因飲酒而醉倒,呂布乘機攻取了徐州城。 第十五回 孫堅之子孫策向袁術借兵,意圖繼承父親遺志,發展大業。孫策攻取秣陵,擊敗揚州刺史劉繇,收降太史慈。吳郡嚴白虎企圖造反,會稽王朗起兵相助,被孫策擊敗。 第十六回 劉備為袁術所逼,不得已求助於呂布,呂布轅門射戟替劉備解圍。張飛盜呂布馬匹,呂布將劉備逐出徐州,劉備投奔曹操。張繡在宛城夜襲曹操營寨,曹操大將典韋戰死。 第十七回 袁術在淮南稱帝,同時起兵攻擊呂布,陳登前往說韓暹、楊奉,二人背叛袁術,袁術因此戰敗。曹操發檄使劉備、呂布、孫策三方面合攻袁術,袁術不得已渡淮而逃,曹操攻陷了壽春。 第十八回 曹操與張繡、劉表作戰,雙方互有輸贏。劉備為呂布所逼,曹操派夏侯敦前去相助,但夏侯敦被呂布部將曹性射傷左眼。 第十九回 曹操結連陳登為內應,導致呂布節節敗退,據守下邳城。曹操用荀彧、郭嘉之計水淹下邳,城中無糧。呂布部將宋憲、魏續、侯成反叛,獻城投降,呂布被三人所擒,曹操下令將呂布處死。 第二十回 曹操將劉備帶回許都,獻帝認劉備為皇叔。曹操在許田和獻帝圍獵,意在觀察朝臣舉動。獻帝因為曹操專權而感到不安,將血字詔書寫在玉帶之中,付與國舅董承。 《三國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中國古代長篇歷史章回小說。作者一般被認為是元末明初的羅貫中,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一本根據歷史事實改編之小說。演義以史為據,以儒家思想為本,強調“忠義”;著重描寫戰爭,講述漢末黃巾之亂至魏、蜀漢及吳三國鼎立,到西晉統一百餘年間歷史,刻畫了眾多英雄人物。 自《三國演義》問世以來,各式各樣的版樣層出不窮,明代刻本有20多種,清代刻本也有70多種,在中國民間流傳甚廣。康熙二十八年,日僧湖南文山編譯出版日文字《通俗三國志》之後,北韓、日本、印度尼西亞、越南、泰國、英國、法國、俄國等許多國家都對《三國演義》有本國文字的譯本,並發表了不少研究論文和專著,對這部小說作出了極高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