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排列3大六壬射覆
-
2 # 京城名醫張一趟
黃帝內經主要是理論,只記載了十幾個小單方,不具備君臣佐使。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方劑二多首,具有方證論治,而且療效顯著,具有實用性,也具備了方劑的特徵:君臣佐使。
-
3 # 金罡10
《素問•岐黃天真論第一篇》說明瞭甚麼?
生命系統醫學為什包含祝由?後來宗教信仰因何修正行為【懺悔業障•心無掛礙】?
-
4 # 一老沈一
《黃帝內經》不能算作是“最早”記載方劑的醫書,這應該已成定論。
第一,《黃帝內經》,儘管書名有“黃帝”二字,但其成書時間,後世基本有三說——一曰戰國;一曰秦漢間;一曰漢初期至中期。
近來更主流的觀點,認為《黃帝內經》纂成於漢武帝之後,可能性最大,因為,其中的很多觀點,有明顯的武帝以後的漢儒學說成分。就是說,《黃帝內經》當成書於漢中期之後。
第二,《黃帝內經》,是一部十分重要的醫學著作。但其更注重的,是醫學理論的構建,而非更多著眼於一疾一方。
第三,《黃帝內經》中,雖有一些方劑,如《十三方》,但實際上僅有“十一方”。而且,魏晉之後,特別是唐宋明,眾多醫家為《內經》作注,不僅《內經》的名稱幾經變化,版本也多有亡佚。因此,對於《十三方》是否屬於《內經》“原創”,亦存爭議。
第四,最關鍵的,是上世紀70年代發現的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了大量帛書竹簡,其中有多種醫書,這些醫書中有不少醫方。這些醫書,均早於《黃帝內經》。
根據以上幾點,確實可以說,《黃帝內經》不能算作“最早”記載方劑的醫書。
多說幾句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竹簡醫書。
1972-1974年,在現湖南長沙市東郊,發掘了三座漢墓。這個地點,曾傳說是五代十國時期楚王馬殷的墓地,因此被稱為“馬王堆”。
2號墓的墓主,是漢時長沙國相、第一代馱侯利倉之墓,他死於漢惠帝二年,即前195年。3號墓的墓主,當為利倉之子,葬於漢文帝十二年,即前168年。1號墓的墓主,因為利倉之妻,葬於文帝十二年之後數年至十幾年之間。
司馬遷在《史記.惠景間侯者年表第七》裡,說了一段話,譯成白話文是:“太史公閱讀有關列侯分封的皇室檔案,當讀到長沙王的時候,便感慨萬分:真是事出有因呀!當初,長沙王被封為諸侯王著錄在(高祖)法令的第一篇,他的忠誠受到稱讚。高祖平定天下,不是皇室同姓宗親而受封為諸侯王的功臣只有八人。高祖駕崩,孝惠帝即位時,只剩下長沙王能夠保全自己的封國了,而且接連傳承五世,最後因為沒有後嗣繼承才結束。他自始至終沒犯過什麼錯,作為國家的藩守盡心盡職”。
這個長沙王,是劉邦的開國功臣吳芮,楚地豪傑,曾為秦吏,追隨過項羽,後改投劉邦。
馱侯利倉,是吳芮的國相,是一個比較小的侯爵。
吳芮初封長沙王,封戶只有七百,在諸侯中,算是戶數少的。隨著時局的逐漸安定,按照司馬遷的說法,百姓的戶數人口增加不少。
但不管怎樣,從馬王堆的三座漢墓來看,規模之大,出土文物之多,令人咂舌——一是可知漢初經濟恢復極快;二是利倉自己和家人下葬規格之高,隨葬品之豐富,可見極受長沙王倚重。
最重要的,是利倉自己和家人的墓葬,十分具有“文化氣息”,隨葬了大量帛書竹簡,還有樂器、帛畫、地圖、相馬經、築城圖、天文氣象佔書等等,各種隨葬品上,大多有隸書“侯家”字樣。
帛書中,有《五十二病方》、《養生方》、《雜療方》和《胎產圖》等。《五十二病方》原無書名,出土後,學者根據文中“此五十二病方”字樣命名,雖為五十二病方,實則涉及治療百餘種疾病。
經考證,這些帛書,抄寫年代當大多在秦,最晚不晚於公元前170年。
據此,《五十二病方》及同時出土的其他醫方帛書,應該是目前為止被發現的最早的中國醫學方劑著作。
回覆列表
《黃帝內經》分為《素問》、《靈樞》二部分,共有162篇。涉及的學科有天文、曆法、氣象、生物等,有醫學百科全書之稱。
論述的醫學內容有養生、陰陽學說、藏象經絡學說、氣血精神、病因病機、病證、診法、論治等多方面。但是它沒有提到方劑,也沒有藥方的記錄。
《黃帝內經》的出現雖然最早,但是它不是最早記載方劑的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