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熊熊的勇敢
-
2 # 愛心理的可樂媽
巨嬰很好理解,就是一個巨大的嬰兒,他的身體是成年人的身體,但是他的行為準則還像是嬰兒一般,比如得不到的東西,不是自己去爭取,轉而代之的是對他人威逼利誘,試圖以要挾的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人呢?人的成長,來源於體驗,來源於一次又一次的跌倒,再爬起,如果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被保護的太好,或者是很少經歷過,跌倒再自己爬起的經歷,那麼他在心理上的成長,就很有可能停留在之前的階段,會想當然的認為摔倒了,一定會有人扶他,沒有人來扶,一哭還是會有人來的。所以對於孩子,體驗很重要。
-
3 # 青音約
巨嬰心理有兩個顯著的心理特徵:主觀全能感、徹底無助感。
1----6個月的孩子,處於共生期,和媽媽就像連體共生一樣,因為他不能分辨我和非我。他有一種主觀全能感,這個世界是因我而存在的。我一哭,乳房就出現了。嬰兒以為是自己創造了乳房,自己和乳房是一體的。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媽媽沒有時時待在他的身邊。他再哭鬧,乳房也久久沒有出現。嬰兒開始意識到媽媽和自己不是一個人,而是兩個分開的人。乳房不是自己的,而是屬於時不時會離開的媽媽的。
嬰兒終於明白,不是自己控制著媽媽,而是自己依賴著媽媽,有一種徹底無助感,於是感受到分離焦慮。
對於一個1----6個月的孩子,處於共生期的孩子,他還不具有我和非我的區分意識,有這兩種心理狀態屬於正常的,但這兩種心理狀態持續下去,就是不健康的心理。為什麼會持續下去?是因為他的養育者要麼過度滿足他,要麼過度忽視他。當他被過度滿足的時候,他就有主觀全能感;當他被過度忽視的時候,他就有徹底無助感。養育者給予他的愛不是適度的,是有過或不及的。
科胡特說:一個功能良好的心理結構,最重要的來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別是他們以沒有敵意的堅決和不含誘惑的深情去迴應孩子驅力需求的能力。如果孩子長期暴露在父母不成熟的,敵意或誘惑的迴應中,將會引起他強烈的焦慮與過度的刺激,從而導致精神成長的貧乏。因為他的內驅力的很大部分被壓抑了,而這部分無法參與他心靈的發展。
沒有敵意的堅決。我拒絕你是有合適的客觀原因的,不是拒絕你這個人,而是拒絕這件事或這個行為本身,我的拒絕不含有敵意,但我會堅持我的主見。
不含誘惑的深情。你是我的孩子,我愛你是愛你這個生命本身,而不是愛你所具有的功能。我對你的愛是無條件的,不是因為你學習好就愛你,學習下降就不愛你。
這兩種方式就是合適可取的理想的客體關係,不會製造出巨嬰心理的人。因為主觀全能感是含有誘惑的深情,徹底無助感是含有敵意的堅決。
回覆列表
先來一個總結,巨嬰心理就是明明身體是大人啦!但依然長不大的樣子,覺得全世界都要以自己為中心的心理啦!原因是因為和母親在心理上未分離,或者說是我們日常聽到的“捨不得孩子長大”。
那我們會想起來,“我爸是李剛”的主角李天一的媽媽,在李天一受審的時候,一口一個這孩子怎麼樣~就是典型的母嬰未分離成功啦!相比李天一小時候,想要去自己探索世界的時候,他媽媽應該會特別不願意他長大,還要求他像小孩子一樣,“保護”得特別好,所以才會造成這樣的性格呢!
所以我們說,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如果寶寶想要探索世界,與爸爸媽媽分離,爸爸媽媽是應該鼓勵且保護的,這樣才能讓孩子長成成人的樣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