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腳下抬眼遠眺,那一段紅褐色的裸露山峰就是古武當山的主峰,由於距離比在山門時近些了,主峰更真切了些,在四周群山、植被的襯托下,沒有了採石場的感覺,有了懸崖峭壁險峻、嶙峋的真切,感受到了它的挺拔、峻峭,有了風景的靈性。 它拔地參天,氣勢磅礴,最高處是五個形狀各異的山峰,在靠北面的兩座山峰間有一座長長的吊橋相連,頓時使山峰有了風景的亮點,激起了我們的攀登興趣。書上說古武當山主峰是五個高大的仙人在聚會。 這時,武當山主峰似乎對我們有了吸引力,那是怎樣的一個吊橋?山頂又有些什麼呢?我們上山的腳步更快些了! 不知不覺看到在山路右邊樹立著一塊板狀石頭,上刻:磨石針。並有一箭頭指向左邊。順著箭頭方向看去,在這條幹涸的河溝對面橫臥著一塊巨石,上寫“劃劍石”。在溝底河床中央還有另一塊巨石,上寫:磨針石。 當時也沒有看出什麼名堂,就匆匆而過,但後來從《太》書中得知,磨針石就是我們大家熟知的“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故事,沒想到我們邯鄲還是這個著名故事的發源地,但故事中的主人公不是我們所知道的詩仙李白,而是道教傳說中的道教鼻祖――真武大帝。 不管故事的主人是誰,但它所告訴人們的道理是完全一樣的: 只有功夫深,功到自然成! 那塊“劃劍石”在道教的歷史中也非同尋常,相傳為真武大帝上山前為堅定修煉意志,劃地成河,與其母親痛心疾首分別處。路邊的這條幹河溝就是當年真武大帝拔出隨身攜帶的寶劍,在他與依依不捨的母親之間劃開的河,將其母親隔開在了河的對岸,辭別慈母上山修煉,終於功成飛天。 看來道教故事同樣感人,同樣教育人。 不覺又到一座石板小房前,旁邊立一塊板狀巨石路標,箭頭左邊指向:通天壁,右邊指向:盤龍道。 登頂心切,無疑選擇“通天壁”離峰頂最近,直通山頂。 抬眼望去,紅褐色的石砌登山臺階直通半山腰,臺階正好修建主峰前面一座低矮的小山山樑的脊背上,隨山樑上下跌宕起伏。遊人走在上面猶如在一條長長巨龍背上攀登,真是大自然的天造地設,更是古武當山人的慧眼獨具,把攀登山峰的道路選在了這裡,這也是古武當山旅遊和攀登的靈性所在。 我們心想,頂峰就在上面,登完石梯,就該是山頂了吧!我們憧憬著峰頂,攀登的腳步油然加快。 石梯坡陡路窄,明顯比剛才的山路難走多了。但在石梯上攀登的感覺多少有點兒像爬長城,石梯雖不及長城巍峨、雄偉、寬闊,但它那連綿起伏、波瀾壯闊的氣勢也不比長城遜色多少。 不一會兒,我們的腳步就變得越來越沉重了,在炎炎烈日下漸漸汗流浹背、氣喘吁吁了。還好,石梯每上升一段就會有一段水平的歇腳路段。每當這時我們就大口喝水,大口喘氣。 同時,我們也不失時機地回望我們走過的山路,感嘆我們雙腳踏出的奇蹟,欣賞通天梯山樑四周的漸漸入畫的風景。手中的DV,此時也正是記錄我們攀登奇蹟和古武當山綽約身姿的最佳時機。此時,我們完全融入了山景,進入了旅遊者的角色,在山門時那種喪氣的感覺已完全消失了。 一階階的臺階慢慢從我們的腳下離去,一階階的臺階連綴成了身後連綿上升的路,一階階的臺階把我們緩緩送入古武當山的胸懷。 山路兩旁此時已是滿眼蒼翠,松樹、柏樹、山楊樹、核桃樹,株株入畫;喇叭花、牽牛花、夜來香、野菊花在山風的吹拂下,搖曳飄逸,各色蝴蝶翩翩飛舞其間。近景入像,遠景如畫。 驀然間,再抬頭眺望主峰,懸崖峭壁,突兀而出,怪石林立,威武雄壯,更凸現出主峰的粗曠和陽剛,如巨人,如天神,一座神山的氣質油然浮出!只有真武大帝才配入主此山!正如武當山的另一種釋義:非真武不敢當之也!
從山腳下抬眼遠眺,那一段紅褐色的裸露山峰就是古武當山的主峰,由於距離比在山門時近些了,主峰更真切了些,在四周群山、植被的襯托下,沒有了採石場的感覺,有了懸崖峭壁險峻、嶙峋的真切,感受到了它的挺拔、峻峭,有了風景的靈性。 它拔地參天,氣勢磅礴,最高處是五個形狀各異的山峰,在靠北面的兩座山峰間有一座長長的吊橋相連,頓時使山峰有了風景的亮點,激起了我們的攀登興趣。書上說古武當山主峰是五個高大的仙人在聚會。 這時,武當山主峰似乎對我們有了吸引力,那是怎樣的一個吊橋?山頂又有些什麼呢?我們上山的腳步更快些了! 不知不覺看到在山路右邊樹立著一塊板狀石頭,上刻:磨石針。並有一箭頭指向左邊。順著箭頭方向看去,在這條幹涸的河溝對面橫臥著一塊巨石,上寫“劃劍石”。在溝底河床中央還有另一塊巨石,上寫:磨針石。 當時也沒有看出什麼名堂,就匆匆而過,但後來從《太》書中得知,磨針石就是我們大家熟知的“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故事,沒想到我們邯鄲還是這個著名故事的發源地,但故事中的主人公不是我們所知道的詩仙李白,而是道教傳說中的道教鼻祖――真武大帝。 不管故事的主人是誰,但它所告訴人們的道理是完全一樣的: 只有功夫深,功到自然成! 那塊“劃劍石”在道教的歷史中也非同尋常,相傳為真武大帝上山前為堅定修煉意志,劃地成河,與其母親痛心疾首分別處。路邊的這條幹河溝就是當年真武大帝拔出隨身攜帶的寶劍,在他與依依不捨的母親之間劃開的河,將其母親隔開在了河的對岸,辭別慈母上山修煉,終於功成飛天。 看來道教故事同樣感人,同樣教育人。 不覺又到一座石板小房前,旁邊立一塊板狀巨石路標,箭頭左邊指向:通天壁,右邊指向:盤龍道。 登頂心切,無疑選擇“通天壁”離峰頂最近,直通山頂。 抬眼望去,紅褐色的石砌登山臺階直通半山腰,臺階正好修建主峰前面一座低矮的小山山樑的脊背上,隨山樑上下跌宕起伏。遊人走在上面猶如在一條長長巨龍背上攀登,真是大自然的天造地設,更是古武當山人的慧眼獨具,把攀登山峰的道路選在了這裡,這也是古武當山旅遊和攀登的靈性所在。 我們心想,頂峰就在上面,登完石梯,就該是山頂了吧!我們憧憬著峰頂,攀登的腳步油然加快。 石梯坡陡路窄,明顯比剛才的山路難走多了。但在石梯上攀登的感覺多少有點兒像爬長城,石梯雖不及長城巍峨、雄偉、寬闊,但它那連綿起伏、波瀾壯闊的氣勢也不比長城遜色多少。 不一會兒,我們的腳步就變得越來越沉重了,在炎炎烈日下漸漸汗流浹背、氣喘吁吁了。還好,石梯每上升一段就會有一段水平的歇腳路段。每當這時我們就大口喝水,大口喘氣。 同時,我們也不失時機地回望我們走過的山路,感嘆我們雙腳踏出的奇蹟,欣賞通天梯山樑四周的漸漸入畫的風景。手中的DV,此時也正是記錄我們攀登奇蹟和古武當山綽約身姿的最佳時機。此時,我們完全融入了山景,進入了旅遊者的角色,在山門時那種喪氣的感覺已完全消失了。 一階階的臺階慢慢從我們的腳下離去,一階階的臺階連綴成了身後連綿上升的路,一階階的臺階把我們緩緩送入古武當山的胸懷。 山路兩旁此時已是滿眼蒼翠,松樹、柏樹、山楊樹、核桃樹,株株入畫;喇叭花、牽牛花、夜來香、野菊花在山風的吹拂下,搖曳飄逸,各色蝴蝶翩翩飛舞其間。近景入像,遠景如畫。 驀然間,再抬頭眺望主峰,懸崖峭壁,突兀而出,怪石林立,威武雄壯,更凸現出主峰的粗曠和陽剛,如巨人,如天神,一座神山的氣質油然浮出!只有真武大帝才配入主此山!正如武當山的另一種釋義:非真武不敢當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