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安紋身館

    都好看,說琅琊榜是男版甄嬛傳確有不妥。甄嬛和琅琊榜涉及的是不同的領悟。一個是宮鬥,一個是家國天下。我個人覺得,琅琊榜在立意上是強於甄嬛傳的。畢竟琅琊榜立意更加高遠一些。赤子之心,情義千秋,忠君愛國之類的,這才是當代人需要學習和致敬的。

      甄嬛傳裡是沒有反思的,無論是主配角,她們很少因為株連不想關的人而感到愧疚,至少劇集本身沒有這個表現方向。人的本性越來越被權力所左右,最終吞噬。

      琅玡榜是反過來的。它在對政治鬥爭與權力爭奪上以人的情義進行了一種消解。裡面每個人都有情義,譽王也好,皇帝也好,雖然他們罪不可恕,但最後的選擇都能讓人覺得那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對於全劇中最無辜的蕭景睿,主角那長長的無聲一揖,更是一種深切的愧疚。

  • 2 # 雜食混剪

    要說近幾年最受矚目的中國產古裝電視劇,肯定非11年底的《甄嬛傳》和14年初的《琅琊榜》莫屬,一開始宣傳琅琊榜的時候就有人稱之為男版甄嬛傳,甄和琅也確實分別走了女性向和男性向的兩端,於是在既有共性又有異性的情況下,兩部劇開始被各自的粉絲拿來各種比,而且幾乎都是褒此貶彼,各走極端,我的大學生涯的始末剛好被甄和琅佔據,所以很想說一說我對這兩部劇的想法:

    之所以跑到甄的頁面來寫這個,是因為我從心底更傾向於《甄嬛傳》,也確實感覺《甄嬛傳》在很多方面是勝過《琅琊榜》的(當然兩部都是神壇上的作品),所以現在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發表一下自己的想法(非喜勿噴非喜勿噴):

    1 臺詞:甄嬛傳的臺詞自成一派,風格明顯,不但語言凝練、用詞雅緻,而且始終是貼著人物性格來寫的,很多人都說甄嬛傳裡沒有一句多餘的臺詞,就是對其最高的評價,而且甄的臺詞大多數有弦外之音、暗藏伏筆,臺詞有很強的可挖掘性,這也是甄嬛傳重播率高、而且重播時收視率也高的原因之一;而琅琊榜的臺詞相比起來就稍顯單薄、無甚深度,雖然也極具古風古韻、朗朗上口,並且對複雜的劇情有很強的解釋能力,但終究有些臺詞稍顯調侃,比如梅長蘇問蒙摯怎麼找的宅子,蒙說:“我跳起來找的”,還說“這樣你就可以和靖王私會”,就添加了不符合人物氣質的搞笑元素。

    2 禮儀:兩部劇都在禮儀方面非常講究到位,沒有瑕疵,所以這裡就要稍微看得深一些,探討一下禮儀對劇的核心觀念的作用:古代禮儀有一個很大的作用就是維護專制封建,時刻強調等級思想。甄嬛傳的核心思想就是表現封建統治對人身心的迫害,同時甄嬛地位的步步提升也是故事發展的一個線索,而不同的地位所對應的與周圍人的互動禮儀也不同,這裡的禮儀顯然起到了追隨並鞏固故事走向的作用,做到真正走到了故事情節中。我個人很喜歡甄嬛家人對甄嬛的幾個禮儀,包括甄嬛入選後全家在甄府門口給甄嬛下跪、甄嬛的母親作為誥命夫人去宮裡看甄嬛時體面的大禮、以及甄父甄母被貶後回京給熹貴妃伏地磕頭的大禮都很好地契合了劇的整體思想。而琅琊榜的禮儀則在一定程度上更突出影視作品的觀賞性(禮節的動作確實好看),也讓人感覺人物關係處理得當,作品本身嚴謹規矩,當然也僅此而已。

    3 節奏:甄嬛傳的節奏把握是該劇非常大的一個亮點,而這偏偏是琅琊榜的一個弱項。76集的甄嬛傳整體分為甄嬛前期和甄嬛後期,並且有一個全劇的高潮(滴血驗親),前期有前期的總高潮(華妃之死),後期有後期的總高潮(果親王之死),幾乎都處在每一部分中間偏後的部分,符合黃金比例,再加上妝容服裝的節奏性變化,使觀眾隨便看到一幕就知道大概是哪個時期,另外,甄嬛的發展路徑一步一個臺階,主要敵人分為華妃、皇后、皇上三個互無相關性的等級代表,每個等級又有各自的羽翼,思路清晰,能讓觀眾對劇情有一定掌控力,從而主動地跟下去。就我個人來看,琅琊榜的節奏並沒有大家說的那麼不明確,其實琅琊榜也是梅長蘇首先面對譽王和太子兩個角色,然後分別與其羽翼鬥爭逐一排除,不如甄的一點是,琅的對手缺乏明顯的等級性,實際上把夏江和謝玉的境遇調換一下劇情仍舊可以封閉起來,沒有明顯的劇情遞進是很多觀眾看到謝玉倒臺鬆了一口氣而後感覺追劇動力匱乏的主要原因。

    4 服裝:兩部劇的服裝都是在尊重歷史的情況下適當美化,且都做到服裝造型嚴格貼近人物性格和地位,材質和美感都非常到位。由於琅琊榜始終架空,所以服裝只要符合大時代的特徵再由設計師適當提升一下就顯得很好,而同樣的手法放在甄嬛傳中就不是很盡如人意,比如甄的服裝有電腦印花且出現了清末才有的大拉翅旗頭就讓很多人不適應,不過由於是女人戲,適當華美一些更顯皇家貴氣也更吸引眼球。

    5 色調:甄嬛傳色調偏暖色,更通亮傳統,而琅琊榜偏冷色,顯得清冽新穎。

    6 配樂:我個人十分喜歡甄的配樂,裡面很多歌詞直接選擇了古詩詞,曲子則為中國傳統樂器演奏,顯得古韻十足,非常烘托整部劇的古典氣質,且樂曲與劇情的配合度很高,如眉莊死後甄嬛的哭戲之所以感人,與清幽傷感的背景音樂也是有關係的。琅琊榜的配樂多為交響樂,聽起來更大氣也更現代(當然也很好聽,尤其是片頭曲和11集靖王向靜妃坦白奪娣是的bgm),但總的來說算不上作品的亮點。

    7 文化底蘊:這一點甄嬛傳可以說完勝琅琊榜。甄嬛傳中對典籍和古代歷史的豐富展現簡直讓人感動,這是近幾年古裝劇鮮有的品質,對此表示高度讚揚。甄嬛作為女主人公是個閱讀量很大的才女,而且其他角色的文化底蘊也毫不遜色。我非常喜歡的幾個點有:一,甄嬛與果郡王在船上的對話,這裡實際上是一段為了遞進男女感情的文戲,是一種不能沒有又容易冗長的劇情,但甄嬛關於西施范蠡的一番解讀及提及了蓮花的佛性,無論是作者本人的感悟還是借鑑,放在電視劇裡不僅大大提升了女主人公的思想深度,也讓果郡王對甄嬛的感情深入找到了一個好的理由。

    二,甄嬛與皇上共寫“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這個小劇情設定得很精彩,聖心不可揣測是宮裡的規矩,但女主人公非要揣測聖心還要讓觀眾看到、讓皇上認同,這一情節的表現不失為經典;除此之外在很多地方人物引經據典抒發胸意都讓劇本身顯得很厚重,另,果親王死去甄嬛翻看果親王家書時有人截下了圖,上面的文字都是仿照古文的寫法寫的,絕對不像一般電視劇用軟筆書法寫一堆大白話給個鏡頭糊弄觀眾,而琅琊榜裡卻連朝堂辯論的劇情都只是以MV的形式意思過去了,本來這一段如果有雙方實打實的乾貨,不僅提升整部劇的文化底氣,也能巧妙地表現當時的人文環境,對於一部架空劇益處極大,結果卻讓等著看思想博弈的人狠狠地失望了。當然,還是要點名批評一下甄嬛傳將“朔風如解意”錯寫成了“逆風如解意”。

    8 情節:琅琊榜的劇情結構複雜層次多樣環環相扣,比起甄嬛傳單一的宮鬥上位要顯得成熟得多,幾乎不輸給一般的美劇。赤焰軍翻案是整個劇最大的線索,作者可以讓所有人物關係和矛盾衝突都與之契合,使故事高度收斂,又同靖王的步步高昇相耦合,嚴絲合縫,即巧又妙。再舉個例子:譽王那麼聰明又是皇后養子,為什麼太子讓一個庸懦無能的人搶了去,一開始看的時候以為是作者為了平衡權能,讓劇情走向不發生失重,後來發現滑族後人的身份才是譽王沒能成為太子並且永遠不可能榮登大寶的原因,也最終促使譽王逼宮,合情合理;私炮坊事件也是整部劇的一個亮點,即強力打壓了太子,又為譽王的失敗埋下伏筆,一箭雙鵰,唯一不足的是,梅長蘇料事如神,那他到底猜沒猜到譽王會擴大私炮房事件從而塗炭生靈?實際上兩種答案都是劇的一個不足,如果沒猜到,等於背離和梅長蘇足智多謀的人物設定,如果猜到了,那更嚴重,相當於梅長蘇不顧百姓生命而任其發展只為扳倒太子和譽王,這就完全摧毀了整個劇的正義思想。

    9 人物:終於到了最重要的一點,兩部劇的高下立判由這一點展現。

    甄嬛傳和琅琊榜都是脫胎於小說,小說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最重要的是就是人物,從古至今,人物塑造是決定文學作品價值的根本,從這一點出發,就可以看出甄嬛傳確實高於琅琊榜,這也是我傾向於甄嬛傳的主要原因。

    甄嬛傳中塑造了很多非常成功的角色,我個人認為安陵容和浣碧的塑造非常亮,因為這兩個角色在整部劇中隨著情節的發展一直在發生不可預知的嬗變,並且這兩個角色的現實意義更突出,都是出身不好但又不甘現狀、在權力和地位的紛爭中難以把握立場從而使身心受到嚴重腐蝕的形象;曹貴人作為一個雙面人物,一方面是愛女心切的母親,另一方面又是作惡多端的謀士,是一個十分飽滿真實的形象。她與主人公甄嬛之間的關係也最複雜,甄嬛在全劇中只和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結盟過,這個人就是曹貴人,這不僅顯示了曹貴人人性的複雜和立體,也反過來對甄嬛的形象有一定解釋——那麼就來說一說高情商代表甄嬛和高智商代表梅長蘇的差別:甄嬛的情商之高可以說有理有據,舉個例子,眉莊獲罪,甄嬛與安陵容同時遇冷,而兩個人的做法卻截然相反,安陵容整日抱怨自傷、毫無自救之力,而甄嬛不僅積極應對,而且借勢用一盆花除了當時的內務府總管(華妃黨)。

    可以說是劇情嚴格貼著人物性格走;梅長蘇的高智商則顯得生硬刻板,他一開上帝視角就能把時間、空間、人心之變完全看透,從而應對自如,但實際上是劇情綁架了人物性格。其實人設將梅長蘇定位為諸葛孔明一般的神人本身就是在冒險,比如在前面提到的私炮坊一案的時候,矛盾衝突不但不符合人物塑造,反而駁斥了既定的人物形象;甄嬛聰明,是因為她的對手聰明在先,而她戰勝對手在後,所以推匯出她很聰明,但琅琊榜為了凸顯梅長蘇的聰明一度矮化了周圍所有人,以梅長蘇聰明在先,而他戰勝對手在後,是用結論印證結論,人物塑造上就顯得十分不合理,至於很多觀眾說梅長蘇準備了十年自然面面俱到,第一,變化永遠高於計劃,這是戲劇產生矛盾衝突的內因,琅琊榜摒除這種內因,其矛盾衝突就毫無意義,第二,十年內建立一個與朝廷分庭抗禮的江湖組織還要安排自己的每一步計劃本身就是理想化的,反而見招拆招反應靈敏可以更顯一個人的智慧所在。

    再說說琅琊榜裡的配角,全都是劇情需要有這樣一個人,於是就有了,而不是有了這樣一個人,才有了這樣的劇情。最失敗的莫過於蒙摯,儘管這個角色十分討喜,但實際上只是把人們喜歡的一些屬性:強悍、可愛、忠誠、帥氣、瀟灑、呆萌強加在同一個人身上,創造出了一個十分二次元的形象,人物塑造難見深度。除此之外,梅長蘇身邊的其他人(童路、甄平、飛流)也並不飽滿,角色本身被禁錮在情節中變成了另一個角色的附屬品,顯得扁平而單薄,導致後期童路被般若用美人計利用感覺像飛來之筆,略顯突兀。反觀甄嬛身邊的四個隨從(流珠、浣碧、瑾汐、小允子),各有各的性格,浣碧後期身份的轉變也早早有所表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瑾汐則更是推動了甄嬛的變化從而推動了復仇情節的經典角色,可以說,無瑾汐就無甄嬛,這兩個高度耦合的角色一個始終如一,一個緩慢變化,卻又在互相影響互相學習,產生了非常好的戲劇效應。

    人物刻畫方面,甄嬛傳還有一個高於琅琊榜的地方:甄嬛傳中的人物根據故事的發展始終在改變(甄嬛、浣碧、安陵容、眉莊、皇上、寧貴人、祺貴人),整體呈現出一個動態的過程,而琅琊榜中的人可以說第一集是什麼樣,最後一集還是什麼樣。如果說某一個階段所有的人的性格表現屬於橫向屬性,那麼每一個人物緩慢的變化就是縱向屬性,甄嬛傳的人物在橫向和縱向方面都有細緻地刻畫,使整部劇變得鮮活而飽滿,充滿現實意味,這也是甄嬛傳能給人思索和反省的原因,而琅琊榜則只是單純的“好看”,當人們見識了梅長蘇妖魔化的智慧、靖王的平步青雲、複雜人物關係的徐徐展開之後,就不能再從這部電視劇中得到更多的指教了。

    10 立意:這幾乎是甄嬛傳與琅琊榜差別的關鍵點。很多人抨擊甄嬛傳不過就是宮鬥,女人之間為了男人勾心鬥角毫無大氣可言,而琅琊榜卻是宣揚兄弟情義清明政治滿滿正能量的作品。這種說法實際上是對甄嬛傳粗糙的誤讀。四大名著之首是四部裡面最女氣的《紅樓夢》,講得不過是某個三品官員的家長裡短,如此說來立意又高在哪裡?甄嬛傳表面上是一些女人的宮鬥,實際上更深層次的立意是“人性”,這也就是甄嬛傳的人物塑造做得好的原因,鬥爭始於慾望,慾望始於愛恨,愛恨始於人性,一切以人性出發,透過各式各樣的成長背景和生存觀念來印證人性從而完成故事的創作;而琅琊榜表面一片光環,有偽善的譽王形象,貪婪的太子形象,陰鷙的謝玉形象,險惡的夏江形象,正義的靖王形象,智慧的林殊形象等等,卻最終很難挖掘出深層次的立意,反而越深究越牽強,因為它的亮點全在於巧妙的劇情,所有形象都為了情節發展而做出過或多或少的犧牲,最終也就只是讓人為好看的劇情爽了一把而已。

    《甄嬛傳》和《琅琊榜》兩部作品實際上都因為作者本身的格局有限而缺乏細細推敲的價值,但相比起來,甄嬛傳還是在不經意間走得更深一些。

    以上就是我對兩部劇的看法,完全就劇本身來說,不摻和演員、改編手法等等,可以說有些主觀,但都是我的真實想法。在此還是想吐槽一下琅琊榜的某些NC粉,彷彿看了一部琅琊榜再難容天下大劇,比如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琅琊榜要走出國門,打的名號是中國版基督山伯爵,評論裡竟然有人洋洋得意地說“基督山伯爵能跟琅琊榜比?”實在是讓人感到很尷尬。

    另外再就我個人所想說說所謂甄嬛傳三觀不正的問題,甄嬛傳被認為宣揚以惡制惡,腐蝕社會道德,其實我更認為甄嬛傳是一場反烏托邦式的女性革命;李世民弒兄殺父謀逆叛亂卻開創貞觀之治,甄嬛透過惡鬥嬪妃、弒殺皇帝來獲得權力,但在最後,甄嬛對著乾隆的兩個妃子說“我的眼裡容不得髒東西,你們好自為之”,而非如上一任太后為家族榮耀放縱自己的侄女皇后作惡,可見甄嬛在靠一己之力奪權後選擇跟隨自己的意志扶正後宮,不正是一種後宮女性的革命思想?拿《大長今》來比,大長今中,皇帝作為擁有至高裁決權的人是正義的形象,但在甄嬛傳的大背景下,擁有至高裁決權的皇上也是陰毒黑暗的,大長今依靠皇上可以平冤昭雪,但甄嬛的悲劇恰恰由皇上造就,如果甄嬛在這種情況下依然堅持傳統正道,未免顯得矯情,且也背離實際,最終使故事的發展陷入邏輯的死角。

  • 3 # 中國人在世界各地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之所以跑到甄的頁面來寫這個,是因為我從心底更傾向於《甄嬛傳》,也確實感覺《甄嬛傳》在很多方面是勝過《琅琊榜》的(當然兩部都是神壇上的作品),所以現在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發表一下自己的想法(非喜勿噴非喜勿噴):

    1 臺詞:甄嬛傳的臺詞自成一派,風格明顯,不但語言凝練、用詞雅緻,而且始終是貼著人物性格來寫的,很多人都說甄嬛傳裡沒有一句多餘的臺詞,就是對其最高的評價,而且甄的臺詞大多數有弦外之音、暗藏伏筆,臺詞有很強的可挖掘性,這也是甄嬛傳重播率高、而且重播時收視率也高的原因之一;而琅琊榜的臺詞相比起來就稍顯單薄、無甚深度,雖然也極具古風古韻、朗朗上口,並且對複雜的劇情有很強的解釋能力,但終究有些臺詞稍顯調侃,比如梅長蘇問蒙摯怎麼找的宅子,蒙說:“我跳起來找的”,還說“這樣你就可以和靖王私會”,就添加了不符合人物氣質的搞笑元素。

    2 禮儀:兩部劇都在禮儀方面非常講究到位,沒有瑕疵,所以這裡就要稍微看得深一些,探討一下禮儀對劇的核心觀念的作用:古代禮儀有一個很大的作用就是維護專制封建,時刻強調等級思想。甄嬛傳的核心思想就是表現封建統治對人身心的迫害,同時甄嬛地位的步步提升也是故事發展的一個線索,而不同的地位所對應的與周圍人的互動禮儀也不同,這裡的禮儀顯然起到了追隨並鞏固故事走向的作用,做到真正走到了故事情節中。我個人很喜歡甄嬛家人對甄嬛的幾個禮儀,包括甄嬛入選後全家在甄府門口給甄嬛下跪、甄嬛的母親作為誥命夫人去宮裡看甄嬛時體面的大禮、以及甄父甄母被貶後回京給熹貴妃伏地磕頭的大禮都很好地契合了劇的整體思想。而琅琊榜的禮儀則在一定程度上更突出影視作品的觀賞性(禮節的動作確實好看),也讓人感覺人物關係處理得當,作品本身嚴謹規矩,當然也僅此而已。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4 # 平凡世界xs

    這個兩部電視劇都是很好看的,這個我個人感覺應該取決於觀眾吧,男性觀眾應該絕大部分都會覺得琅琊榜好看一些,男人比較喜歡看這類題材,甄嬛傳的話應該女性觀眾喜歡看看的多一點,我是個男人說實話我是喜歡琅琊榜而甄嬛傳這種宮鬥戲我是覺得沒琅琊榜好看,而且琅琊榜也是胡歌迴歸之作,個人比較喜歡胡歌,覺得胡歌演技很不錯。作為男性觀眾的話我覺得琅琊榜更好看

  • 5 # 口水雜談

    《琅琊榜》全劇雖終卻依然熱度不減,這部高收視率高口碑的古裝劇,很容易讓人拿之與另一部製作精良的古裝劇《甄嬛傳》作比較。論編劇、臺詞、製作,兩部劇都各有千秋,作為外行,咱只談價值觀。

    觀看兩部神劇,給人最直觀的感覺就是——過癮!最能讓人大呼過癮的劇情,莫過於漂亮的復仇。兩個同樣漂亮的復仇故事的不同之處在於:《甄嬛傳》的過癮橋段在後期,《琅琊榜》的過癮橋段在前期。

    剛入宮的甄嬛還是個不折不扣的“傻白甜”,任憑你長了一張主角臉,開了不死神掛,也要經歷真心錯付與喪子之痛,為迎接劇情的翻轉歷盡坎坷。從甘露寺回宮後的甄嬛,頭戴華冠,錦袍加身,用城府和手腕,將害她負她的人逐一摧毀。觀者藉著主角之身,赤裸裸地釋放出內心的惡,任心中的怨妒之火熊熊燃燒,享受著爭權和報復帶來的快感,以至於忽略了故事本身的悲情。一個看似昇華的結局恰是最悲慘的結局:不再有愛情,不再有爭鬥,不再有牽絆,風華絕代的甄嬛孤獨地活了下來,再沒有強烈的情感能衝破心中緊閉的善惡之窗流淌出來。這是編劇對人性之惡最殘酷的懲罰。

    與初入宮闈的純情少女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琅琊榜》中的梅長蘇一出場就是才冠絕倫的“麒麟才子”,居廟堂之高能能見招拆招遊刃有餘,處江湖之遠亦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一時間,朝臣、皇子、後宮、帝王,皆被他玩弄於鼓掌,觀者無不酣暢雀躍,恨不得立即附體到主角身上過把風雅軍師的癮。但隨著陳年舊案的真相逐漸浮出水面,先前那種過癮的感覺反而逐漸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不可名狀的沉重感。赤焰舊案沉冤昭雪的結局,反而在梁王踉蹌的腳步和無助的老態裡,讓人不忍拍案稱道。爾虞我詐、陰鬼權謀皆是看似複雜的手段,真正讓事情變得複雜的,是人性的矛盾。人們往往會理解犯錯者的不得已,卻又不能接受他犯下的錯誤。筆者相信,隨著劇情的進展,觀者胸口翻湧著的也不再是仇恨與快感,而是對世間忠善愈發強烈的希冀。

    《琅琊榜》真正重新整理筆者世界觀的地方,是在這樣一部充斥著黨爭、權謀與戰爭的殘酷氛圍的電視劇中,竟沒以任何一名配角的犧牲賺取觀者的眼淚,每一位正面的配角都能隨主角歷劫不死,正詮釋了生命寶貴應愛惜,忠義之士當珍惜。而主角的命運,在得償夙願後,結束於保家衛國的戰火中。有尊嚴地死去,是對梅郎最大的解脫,是編劇對善的致敬。

    《甄嬛傳》與《琅琊榜》,一部後宮心計,讓你直面內心的醜惡;一部前朝謀局,提醒你時刻保持赤子初心。鄭小龍和李雪,流瀲紫和海晏究竟誰更勝一籌?不看評分,不看收視率,只看兩部神劇表現價值觀的形式,哪個更能撼動你,想必觀眾心中已有了答案。

  • 6 # 現實生活148837538

    我覺得還是《甄嬛傳》好看,這部電視劇看了好幾遍,尤其是孫儷跟蔣欣還有蔡少芬,演的太好了。服裝都特別美,劇情也很精彩

  • 7 # 雨果晴天

    配樂吧,我更喜歡《甄嬛傳》的配樂,古詩詞配上傳統樂器,顯得特別古典莊重,而且和劇情配合度很高,印象最深的就是,眉莊死後,甄嬛的那場哭戲,配上傷感清幽的音樂,讓人無不動容的,而《琅琊榜》的配樂多為交響樂,更顯得大氣又時尚,就是聽完就是聽完的感覺,沒有然後了。

    臺詞吧,《甄嬛傳》的臺詞實在太有個性了,播出來後很多人說話寫作紛紛效仿,可見其火爆程度,而《琅琊榜》的臺詞相對來說比較沒有什麼特色。 節奏吧,甄嬛傳的節奏把握總的可以分為甄嬛前期和甄嬛後期,有華妃之死,果親王之死,作為結束,又有滴血驗親作為整部劇的高潮,讓人不自覺地被節奏吸引,而且在妝容和服裝上也緊跟節奏的變化而變化,能讓大家很清楚跟上劇情,而《琅琊榜》,沒有明顯的劇情遞進,尤其是謝玉倒臺鬆了一口氣後,感覺追劇動力都不足了。

    其實還是看個人吧,可能因為我是女的吧,更傾向於於大女主的戲,但總的來說,被推上神壇的,都是好的作品,好不好看的還是在於自己體會了!

  • 8 # Ivebo

    兩部劇都是很經典 製作很好的劇 琅琊榜是男人的宮鬥戲,兄弟情,友情描述淋漓盡致 甄嬛傳沒怎麼看,可能更適合小姐姐看

  • 9 # 卟棄緈諨LOVE菟

    個人覺得還是更喜歡琅琊榜,已經看了很多遍了,感覺還是那麼的好看。首先是有著非常強大的演員陣容,而且這個強大的演員陣容這次都表現的接近完美甚至超水平發揮。尤其是作為主演的胡歌,從電視劇一開始就讓觀眾相信他就是梅長蘇,讓觀眾很容易就進入劇情。其次是一些新演員帶來了驚喜,比如王凱、劉敏濤、吳磊,都讓我們看到了國內男演員的新高度。其次,胡歌的梅長蘇我感覺演繹梅長蘇的演技淋漓盡致。梅長蘇中火寒毒,刮骨療傷、浴火重生,一個英雄重新殺回戰場,雖然身體已經是千瘡百孔,命若紙薄,但如鋼鐵般堅強的意志始終支撐著他撐到勝利的最後,這個故事怎麼看怎麼跟胡歌本人的經歷甚是相似,他當年在娛樂圈最紅火的時候因為車禍而忍痛暫別,歸來後懷著感恩的心辛勤耕耘自己的事業,口碑一直都是一路良好,這樣正能量的胡歌怎麼都很容易跟勵精圖治、為他人籌謀、胸懷天下未來的梅長蘇相聯絡,這樣的完美結合使得這個人物竟也成了非胡歌不可。甄嬛傳更多講的是宮鬥片,雖然琅琊榜裡面也有,但是我感覺甄嬛傳的宮鬥戲還是太多,個人不太喜歡。

  • 10 # 我要吃蜜瓜

    琅琊榜我有完完全全的看完,但是甄嬛傳斷斷續續看的,沒有看過完整的。不過這兩部劇都是良心好劇,劇慌的時候可以看看。

  • 11 # 淺柒也很好呀

    個人感覺應該沒有什麼可比性,這是兩個題材不同的劇本。我個人是偏向於《甄嬛傳》,較之而言,我更喜歡看後宮的宮鬥,感覺這是一部極好的下飯局,從初中開始播出到現在有時還會去看看,這部劇真的很形象的講述了一個從剛入宮的少女再到歷經後宮的暗流之後成為了一個善謀太后,在這一路上甄嬛真的是歷經了太多,也失去了太多……也很好的說明了在當時後宮之中身為後宮妃子,如果沒有自保能力與謀略極有可能無故喪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顏色的詞語比如火紅火紅還有什麼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