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羅言酒
-
2 # 七彩生物界
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各地說法不一,有的說來自於清軍入關,有的說來自於忠孝傳統文化,有的把它說成陳規陋習等等吧,說法不一,也可以當做茶餘飯後的談資,說者用心,聽著無心,這就是生活。
一、正月不理髮的分佈
正月不理髮不是全國都有這樣的習俗,有一個奇怪的特點就是大部分分佈於北方,少部分分佈於於南方。有幾個地區山東最重、其次江蘇、浙江、安徽、河南、河北以及東北。
二、正月不理髮的由來
1、為什麼山東省特別重這一習俗?
山東省是中國傳統文化——儒家思想的發源地,更有聖人孔子、亞聖孟子等等,是儒家文化豐富區。在儒家文化裡面,有關孝道的陳述比較多,其中流傳比較廣的——身體髮膚受之於父母等等說法,所以古代人對自己頭髮比較在意,但是整個古代直到明朝沒有正月不理髮的說法,古代的理髮是整理冠帶髮束的意思。
2、正月不理髮路線告訴了我們什麼?這其實是很明確的說法,就是清軍入關採取的,為了征服漢族士卿、達官貴人、天下的讀書人,採取了比較野蠻的做法就是——留髮不留頭。在清軍入關後燒殺搶掠,例如野蠻揚州三屠、嘉定十日,這些對士子造成了極端的恐懼,俗話說——秀才遇到兵。在高壓文化下,士子們屈服了,理髮了!
3、文化核心的固執
文化核心的固執,這才是文化的可貴之處,對於舊時朝代的思念,對於現實的不滿,無奈的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文化的遲暮與思念之中,士子們,為了表示對於舊朝的思念,於是有了行動上的默默對抗——正月不理髮——思舊朝——隨著時間推移就演變為——死舅了。
4、我與正月不理髮
高中時代,我們的中學,是著名的高中。其中就有女生頭髮前不遮眉,後不遮領子。男生一律平頭。記得每一年的春節後開學,學校就會檢查,也是我們班主任最頭疼的時候。不過隨著時間推移這一習俗慢慢的逐漸消失了。
正月不剃頭是中國大多數地方都流傳著:“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的習俗。
漢族男兒自古就蓄髮,“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妄動。剃頭簡直就是剔命。“去發”的髡刑不在五刑之內,但也是一種刑罰。三國曹操割發代首就是明證。此習自隋、唐以後已廢止:未成丁的孩童,頭髮覆頸披肩;成年後,總髮為髻。那時候,清朝為了統一全國的服飾,強迫漢人學滿人的樣子,剃頭留辮子。滿族人原是狩獵部族,為了實用方便,從額角兩端引一直線,直線外的頭髮全部剃去,僅留顱頂發編成辮子。習俗有極強的傳承性,也會因時因地而變。滿族入主中原後,強迫漢人剃髮,“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漢人誓死抗爭,死了很多人,但最後還是被強迫剃髮,都留“金錢鼠尾”了。這樣,正月不剃頭以“思舊”就失去了賴以存在的文化心理基礎,由諧音訛傳為“死舅”。為了反抗滿族的統治,漢人就編造出正月剃頭死舅的說法。正月一個月不剃頭,意味著一年沒有剃頭,以此來緬懷祖宗,緬懷傳統。而舅舅在華人的傳統中,是公正的象徵,一般家庭分家都是由舅舅主持公道。
實際上,“正月裡理髮死舅舅”的說法實際上是源自於一個“誤解”。據考證,1644年清朝入關後,官方要求所有男子留“沙壺頭”,即剃掉前額的頭髮,在腦後扎一條辮子。於是許多人把遵從傳統習慣和懷念明朝的情感結合起來,約定每到正月裡大家都不剃頭,並將這個行動定名為“思舊”,意思是“思念過去的歷史”。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口耳相傳,以訛傳訛,“思舊”的諧音附會成了“死舅”,遂有了流傳至今的民俗。
從一定意義上講,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一種“人倫文化”,注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樣的文化背景促使原本的“誤會”竟形成了強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