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全球史下看中國

    歐洲並非農業種植的發源地,歐洲最早的農業是從西亞地區傳入的。希臘是歐洲文明的搖籃,也是歐洲最早的農業文化中心。早在約公元前7000年,希臘便出現了農業文化。

    (農業起源於黎凡特地區,經小亞細亞傳入歐洲)

    在地理上,希臘緊連西亞的小亞細亞半島,是連線歐亞兩地的交通要道。創造希臘最早新石器文化的並非歐洲土著,而是來自小亞細亞、黎凡特地區的西亞移民,被稱為地中海民族。受氣候乾旱的影響,實行刀耕火種天然農業的西亞農夫,不僅開始向周邊大河流域遷移發展灌溉農業,而且也開始向降雨量較豐富的歐洲擴散,繼續進行天然農業的開墾工作。歐洲全年有雨的溼潤氣候、便於灌溉的密集河網,吸引了因乾旱遷移的小亞細亞農夫,他們將西亞的農業文化帶入歐洲。

    希臘半島新石器文化分為北方內陸色薩利平原和南方沿岸伯羅奔尼撒半島、克里特等愛琴海諸島兩大區域,其中北部的色薩利平原是最早的新石器文化中心。和西亞農業先於陶器出現相同,在希臘農業也先於陶器傳入,在約公元前6800—前6500年為希臘前陶新石器文化時代,約公元前6500 年後希臘才進入有陶器新石器時代。到約公元前5000年,希臘半島色薩利平原出現了一個大規模定居點塞斯克羅(Sesklo),其面積達20萬平方米,包括防禦城牆、公共穀倉、街道廣場以及500—800 座石基土坯房,人口為 3000—5000 人,規模遠超過除兩河流域以外的世界其他地區。

    希臘不僅是歐洲最早的農業中心,也是歐洲農業傳播的始發地。與尼羅河和印度河流域不同,西亞的農作物傳入埃及的尼羅河流域後就難以繼續擴張。由於埃及和非洲其他地區的地理隔絕性,農業種植僅限於尼羅河下游兩岸,尼羅河以西的沙漠地帶不適合種植農作物,尼羅河第一大瀑布以南的激流險灘,及非洲內陸的熱帶草原與熱帶雨林氣候同樣不利於西亞麥類作物生長,這也是黑非洲地區農業發展相對緩慢的重要原因;至於南亞的印度河流域以東地區,屬於季雨量大、長期高溫的熱帶季風氣候,不耐溼熱的西亞麥類作物在此也水土不服,南亞農業的全面普及要等到水稻普遍種植後才得以實現。

    相比之下,歐洲南部沿海地區和農業發源地西亞黎凡特同為地中海氣候,西亞農作物在此擴張毫不費力。原始農業由於採取刀割火種的方式,經常需要更換地點,有遷移性的特點,故又被稱為遷移農業。而歐洲平原多、降水多,正適合遷移農業的擴張。來自西亞的農業文化很快從希臘擴張到了整個南歐三大半島和歐洲南部沿岸地區,南歐三大半島自東到西依次是巴爾幹半島、亞平寧半島和伊比利亞半島,也是歐洲文明依次出現的地方。其中巴爾幹半島又稱為東南歐地區,包括希臘、保加利亞、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和原南斯拉夫各國等;亞平寧半島就是義大利半島;而伊比利亞半島是西班牙、葡萄牙所在的半島。從約公元前 6400 年開始,農業從巴爾幹半島西端沿地中海一線擴張,到約公元前 5400 年已擴張至義大利全境並西至法國南部及西班牙、葡萄牙沿海地區。由於該線路文化陶器表面多壓印幾何紋做裝飾,所以被統稱為印紋陶文化。印紋陶文化不僅在歐洲地中海沿岸傳播,還擴張到西北非地區,由於東北非埃及尼羅河以西的沙漠草原不適合農業種植,所以農業無法進一步向西擴張,但是在緯度較高、鄰近歐洲的西北非地區和歐洲南部一樣為比較溼潤、降雨較豐富的地中海氣候,適合農作物的種植。在西南歐西班牙和西北非摩洛哥之間直布羅陀海峽其最窄處寬僅 13 公里,約公元前 5000 年,歐洲印紋陶農業文化正是經此傳入非洲,形成西北非的地中海印紋陶文化。

    農耕社會除了在南歐地中海沿岸擴張外,也向中歐和西歐擴張,這次擴張可能源自一次災變。約公元前 5500 年,全球氣候迎來一個變暖時期,地中海海平面不斷上升,最終突破了西亞小亞細亞半島和歐洲巴爾幹半島之間的地峽形成土耳其海峽,海水經土耳其海峽進入巨大的尤克森湖中,將其變成了面積更大的黑海,黑海的泛濫使得北岸歐洲的農耕社會開始遷入中西歐地區。

    中西歐地區多為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和多雨,與黎凡特地中海沿岸氣候不同,所以農業擴張較為困難。不過歐洲內陸密佈的河流為農業擴張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條件,和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等乾旱地區的大河流域不同,歐洲農業沿河遷移主要不是為了便於農業灌溉,更重要的原因是歐洲內陸大部分土地為森林所覆蓋,新石器農夫沒有大面積開墾茂密叢林的能力,河谷地區的森林不太茂密,可以開展集約型園圃農業,同時河流還為農業擴張提供了便利的交通。

    在新石器時代歐洲的湖岸水域地區還出現了湖樁建築,透過在水下豎立緊密排列的木樁,在木樁上平鋪塗有黏土的木板形成建造房屋的平臺,從而製成建在水上的樁屋。代表有阿爾卑斯的史前湖樁建築群,2011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復原的阿爾卑斯史前湖樁建築

    多瑙河被譽為歐洲的母親河,也是這次農業擴張的生命線。多瑙河是僅次於伏爾加河的歐洲第二長河,它發源於德國南部,自西向東共流經 9 個國家後注入黑海,是世界上幹流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早期歐洲農夫正是從注入黑海的多瑙河出發,一路沿河擴張,將農業傳入德國南部多瑙河的源頭。

    多瑙河流域

    在多瑙河源頭不遠處就是德國最重要的河流萊茵河,農夫繼續順著萊茵河北上,至約公元前 5200 年,農業已達萊茵河入海口處的荷蘭鹿特丹,並進一步擴張到周邊法國北部塞納河一帶。因這一路多瑙河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常見各種線狀刻畫紋,故又稱為線紋陶文化。

    這一路多瑙河線紋陶文化的氣候普遍陰冷潮溼,在西亞、南歐的大麥加牧羊組合在此並不適用,所以該地居民以種植小麥、牧牛為主,後期出現養豬,牛被認為來源於西亞,豬則是從本地歐洲野豬馴化而來。西亞、南歐流行的泥磚房、石凳在此也被當地來源豐富的木頭和茅草建成的長方形房屋和木製長椅凳取代。線上紋陶文化遺址中還發現年代約為公元前 5500 年的木結構的水井,採用了已經最早的榫卯結構工藝,其年代早於中國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木構水井(約公元前 3600 年),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早的木結構的水井[1]。

    [1] 在此之前西亞黎凡特地區敘利亞戈蘭高地就已經發現一口約公元前 6000 年以前用玄武岩製成的世界上最早的古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過年是在公婆家過,還是回自己父母家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