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耕”即“代耕架”,又稱“耕架代牛”、“人力耕架”。顧名思義,是一種依靠人力牽引取代畜力牽引的耕地機械。
“代耕架”最早出現於唐代。唐人王方翼“造人耕之法,施關鍵,使人推之,省力而功倍”。不過“代耕架”得到較大的發展是在明代。李衍與歐陽必進都曾對“代耕架”進行過改造。最終,明代的一位奇人固定了“代耕架”的樣式。
據史書載,這個人“思傳所載化人奇膿、欲現、指南及諸葛氏木牛、流馬、更枕、石陣、連弩諸奇制,每欲臆仿而成之”,此人便是明代著名的科學家、機械學家——王徵。
王徵《代耕圖說》書影
王徵在《代耕圖說》中寫道:“先為兩轆轤架,如a。兩轆轤系兩長索,貫犁其中,如e。兩人遞轉轆轤之索,一人扶犁往來,自可耕也。”用一根長索將兩個轆轤連線在一起,兩人分別站於轆轤兩側,一人於其後持犁保持犁前進的方向。轆轤兩頭安裝十字交叉的橛木,兩人透過手扳橛木,使得“代耕架”帶動著犁向前進。手扳橛木,轆轤滾動代替純粹的人力拉犁,如此便達到了節省體力的目的。同時三角形的人字架有利於保持架子的穩定性。三人合作,輪流協作,從而提高了生產效率。“……可謂先得我心之同然矣”即是王徵對“代耕架”的肯定。清末傅增湘稱讚“代耕架”道:“咸豐亂後,浙省無牛,以此代耕,人鹹稱便”。
代耕架(出自王徵《新制諸器圖說》)
《代耕圖說》中的一幅插圖生動、形象地為我們再現了當時三人協作,合力使用“代耕架”的場景。
代耕之圖(出自王徵《代耕圖說》)
當然,居於現代發達農業社會中的我們,在看待“代耕架”的時候,或許會覺得這種透過槓桿原理進行耕地的機械,仍然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但是在當時畜力不足的情況下,“代耕架”確實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是農業用具上的一大進步。不過“代耕架”終因其製作成本高,且用途單一,而沒有得到大面積的推廣。
參考文獻:
《舊唐書·王方翼列傳》。
柏堃輯:《王端節公遺集》卷三《兩理略序》。
王徵:《王徵全集》。
傅增湘:《農學篡要》。
“代耕”即“代耕架”,又稱“耕架代牛”、“人力耕架”。顧名思義,是一種依靠人力牽引取代畜力牽引的耕地機械。
“代耕架”最早出現於唐代。唐人王方翼“造人耕之法,施關鍵,使人推之,省力而功倍”。不過“代耕架”得到較大的發展是在明代。李衍與歐陽必進都曾對“代耕架”進行過改造。最終,明代的一位奇人固定了“代耕架”的樣式。
據史書載,這個人“思傳所載化人奇膿、欲現、指南及諸葛氏木牛、流馬、更枕、石陣、連弩諸奇制,每欲臆仿而成之”,此人便是明代著名的科學家、機械學家——王徵。
王徵《代耕圖說》書影
王徵在《代耕圖說》中寫道:“先為兩轆轤架,如a。兩轆轤系兩長索,貫犁其中,如e。兩人遞轉轆轤之索,一人扶犁往來,自可耕也。”用一根長索將兩個轆轤連線在一起,兩人分別站於轆轤兩側,一人於其後持犁保持犁前進的方向。轆轤兩頭安裝十字交叉的橛木,兩人透過手扳橛木,使得“代耕架”帶動著犁向前進。手扳橛木,轆轤滾動代替純粹的人力拉犁,如此便達到了節省體力的目的。同時三角形的人字架有利於保持架子的穩定性。三人合作,輪流協作,從而提高了生產效率。“……可謂先得我心之同然矣”即是王徵對“代耕架”的肯定。清末傅增湘稱讚“代耕架”道:“咸豐亂後,浙省無牛,以此代耕,人鹹稱便”。
代耕架(出自王徵《新制諸器圖說》)
《代耕圖說》中的一幅插圖生動、形象地為我們再現了當時三人協作,合力使用“代耕架”的場景。
代耕之圖(出自王徵《代耕圖說》)
當然,居於現代發達農業社會中的我們,在看待“代耕架”的時候,或許會覺得這種透過槓桿原理進行耕地的機械,仍然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但是在當時畜力不足的情況下,“代耕架”確實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是農業用具上的一大進步。不過“代耕架”終因其製作成本高,且用途單一,而沒有得到大面積的推廣。
參考文獻:
《舊唐書·王方翼列傳》。
柏堃輯:《王端節公遺集》卷三《兩理略序》。
王徵:《王徵全集》。
傅增湘:《農學篡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