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咖啡

    這個說法源自明史的《食貨志》和《神宗本紀》以及《宦官》,其中「食貨志」在講礦稅的時候,直接說了一句【識者以為明亡蓋兆於此】,又在「神宗本紀」裡反覆說到萬曆帝對“礦監稅使”弊政採取不聞不問的態度,讓讀者留下很深印象。 明史主要作者是萬斯同,其人為黃宗羲的弟子,但要小一輩。他對明朝之所以滅亡的原因,與明末江南儒生群體的看法基本一致。 與現代研究不同,明史作者認為萬曆帝放任【中官】到全國斂財,且手段殘酷,無惡不作,是明亡的主要原因。在「食貨、宦官」裡,舉出了一些駭人聽聞的例子,比如: 1,萬曆派出的礦監(宦官)隨便哪裡一指,說此地地下有礦,就可以核定礦稅數額,而後強迫相關人等繳納。例如,宦官指著一個富戶的莊園說有礦,則這個富戶就有可能被按上「盜礦」「逃稅」的罪名。這種壓力極大,往往造成富戶破產、窮人走投無路。 2,除了礦稅之外,萬曆的太監還隨便設卡徵收商業稅。這種關卡幾乎就是隨意設立的,有的懦弱商人會被這些太監搞得傾家蕩產。甚至窮鄉僻壤的居民之間交易一點土雞、土產都會被徵稅。 3,這些外派太監本身無惡不作,有的甚至強姦婦女,憑藉手上的權力,殘酷打死一些百姓等等。 這些就是明史作者們的論據。他們認為這樣造成人心崩塌,人民窮困。後來光宗早死,崇禎任用宦官,最終失去了救亡的機會。 平心而論,這種說法是不靠譜的。這些罪惡並不足以導致一個國家滅亡。或者說,這種情形如果不糾正,長期以往,就會提供亡國的【必要條件】,但還不是充要條件。 明史作者團的這個觀點多少有些輕浮了。

  • 2 # 沒用的貓

    首先,我覺得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一個朝代嚴格意義上說並不是某一姓氏的家族產業,應該是各方勢力的妥協集合體。以萬曆朝為例,萬曆前期,張居正時代,萬曆根本無法把握朝堂局勢,朝廷的政策方針基本上就是張居正派和反張居正派之間的政治博弈,只能說在這個時代張居正勝出了。

    第二,大多認為萬曆是掘墓人的看法,基於的事實依據,主要是萬曆不上朝,歷史表象確實是這樣,但是究其原因為什麼萬曆不上朝呢?以太祖、成祖、正德、嘉靖等皇帝的作為,老朱家對於家國的概念還是比較正確的,他們明白天下是老朱家的,管不好,自己是最大的受害者。所以以此推論萬曆不把自己的國家當回事是不可能的,那麼其中必然有不得已的苦衷,讓萬曆無法實為!

    第三,無論是太監幫、還是各種學派勢力,他們爭得並不是讓皇帝有自己的實為空間,而僅是要求皇帝聽自己的,換句話說,他們不是要自己的上邊有一位皇帝,而是要做皇帝的皇帝,皇帝在他們的眼裡只不過是一方印璽,抓住了就好了,印璽本身是不允許有思維的。在這個層面,我反而覺得太監幫在這個問題上表現是最輕微的。

    第三,萬曆朝從經濟上處於一個特別脆弱的轉型期,這是一個時代的發展需要,把握住這個時代的是張居正,他本打算運用自己的能力推動時代的發展,確實張居正在位的時段,他有利的調和個各方矛盾,推動發展。但調和矛盾並不代表消滅了矛盾,畢竟效率型改革,強權一旦消失,被改革物件一定會出現強烈反撲。這種反撲,對於本已脆弱的轉型期是無法承受之衝擊。

    第四,外部政治勢力的干擾。努爾哈赤是一個典型的外部政治勢力干擾,換句話說,他是大明朝的送葬者。以英國工業革命為例,僅分析內外環境,英國的孤島地域,給英國改革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變革大環境,在經濟變革的同時,沒有同時面對強大的外部政治衝擊。

    第五,萬曆只是一個人在戰鬥。萬曆是順位皇帝,不像嘉靖帝本身繼位之初,就要面對強大的政治角力。萬曆帝分為兩個時期的話,前半期他在張居正的控制下成長,形成了依賴型政治態度,而張居正死後,面對強大的政治清算,沒有人能夠站出來成為萬曆與反撲勢力之間博弈的代言人。所以萬曆採取了消極抵抗的方式等待時機,就是把自己“留中不發”,靜待時機,等待那個人的出現。而世間再無張居正,他沒有等來嘉靖帝的張聰,所以他只能一個人跛足前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be cool中文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