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磚家

    或因為討生活,或出於躲避戰火的考慮,在明清兩朝,一大批華人遷徙至東南亞發展,其中還有人在此建國稱王,堪稱奇蹟。在這些據地稱王的華人當中,佔據印尼蘇門答臘島的“飛龍國主”張璉,便是典型代表。

    張璉是中晚明人,生於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雖然出身微賤,但為人有膽略、講義氣。張璉年輕時曾擔任小吏,因為受不了上司的貪鄙苛酷,一氣之下辭職回家,在鄉間秘密組織“白扇會”。不久,當地族長向官府告發張璉,後者一怒之下殺死族長,並率會眾投奔大埔縣農民軍首領鄭八,成為後者手下的得力干將,鄭八去世後,又被部眾公推為首領。

    張璉雖然是窮苦農民出身,但在打仗方面卻是無師自通,面對官軍的屢次圍剿,每每都能克敵制勝,所以沒幾年時間,影響力便越來越大,部眾發展到10萬餘人。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五月,張璉接受部眾的推戴,在饒平和漳州的交界處的柏嵩關建立“飛龍國”,並自稱“飛龍人主”,正式樹立反明的旗幟。

    張璉自立為王后,並沒有著急向周邊用兵,而是在烏石埔建立大本營,並在周邊依照山勢修築數百座山寨,以便拱衛烏石埔的安全。與此同時,還在饒平、平和、大埔3縣交界處開荒種糧,以積蓄軍需物資。經過這一番精心的準備工作後,張璉的勢力更加強盛。

    第二年(1561年),張璉釋出“下山令”,分兵三路出擊閩、粵、贛、浙等4省,其中張璉率主力3萬人進攻福建,然後回師掠地浙江。在一年多的時間裡,三路“飛龍軍”連戰連捷,攻陷城池數十座,並將軍隊數量擴充至20多萬人,一時間威震東南,令朝廷震驚不已。

    面對“飛龍軍”連戰連捷的局面,兩廣提督張臬奏請調遣十萬“狼兵”,會同四省官軍聯合圍剿,並得到朝廷的同意。“狼兵”是廣西壯族土司組建的地方武裝,以彪悍武勇、善打硬仗聞名,其戰鬥力足以摧毀任何對手(“狼兵鷙悍,天下稱最。”見《赤雅·捲上·狼兵》)。這樣一支生力軍加入到“討賊”系列,“飛龍軍”面臨的局面可想而知。

    不僅如此,朝廷為儘快消滅張璉,又派遣都督劉顯、參將俞大猷率官兵20萬,兵分六路進行圍剿。劉顯、俞大猷皆是抗倭名將,素以多謀善戰聞名,用二人來對付張璉,簡直再合適不過。果不其然,“飛龍軍”遭遇多路圍攻連戰連敗,不僅把佔據的城池全部丟失,還喪失絕大部分主力,甚至連烏石埔都被俞大猷趁虛攻破,結局要多慘有多慘。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走投無路的張璉在部將的勸說下,率殘眾從雲霄縣出發,經漳江潛逃出海,並聯合其他海上武裝,繼續對抗朝廷。然而海上的情況比山區還危險,張璉沒堅持幾年時間,部眾便被打得七零八落,沒辦法只好繼續南下,一口氣跑到了三佛齊島(今印尼蘇門答臘島),這才徹底擺脫明軍的追擊。

    此時的三佛齊島雖然分佈著一系列小王國,但就戰鬥力而言,根本不是張璉的對手,所以沒用多長時間,“飛龍軍”便征服全島。此後,張璉以舊港為大本營,又陸續佔據柔佛、馬六甲等地,以墾殖捕魚為主業,間或從事國際貿易,勢力不斷增強。張璉對外自稱番舶長,但對內仍自稱“飛龍人主”,儼然把“飛龍國”搬到了東南亞再生。

    張璉在東南亞建國的經歷雖然不見於中國的正史,但在明清兩代的民間編修的史書、文人筆記中卻屢有記載,尤其是梁啟超,不僅將張璉讚頌為“殖民偉人”,還在他的《飲冰室合集》專門為其立傳。時至今日,舊港等地依然時不時挖掘出刻有“飛龍”字眼的古碑,經鑑定正是屬於當年“飛龍國”的遺物。

    舊港番舶長張璉。廣東饒平縣人。張本大盜,明嘉靖末作亂,擾廣東江西福建三省。西籍言嘉靖間有海寇張士流奪據葡人之澳門。殆即璉也。華人之勝西人,自是始。璉後為官職軍剿平。已報克獲,萬曆五年,商人詣舊港者,見璉列肆為番舶長。漳泉人多附之。猶中國市舶官。蓋璉雖不稱王,實握王權矣。見《飲冰室合集·中國殖民偉人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請簡要解釋一下彙編指令D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