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盧象升竟然敢破壞崇禎與楊嗣昌的議和大計!
盧象升力戰而亡後,一直隨其軍參贊軍務的楊廷麟在戰場之上尋獲盧象升遺體,同時有其麾下倖存士卒遠遠望見就號泣曰‘此吾盧公’。
按理說以盧象升的職位以及為國力戰而亡的忠烈,崇禎至少應該隆重祭葬以激勵士氣、以慰人心。但是接下來崇禎與楊嗣昌君臣的所作所為可著實令人大跌眼鏡甚至是憤怒。
盧象升戰死後,順德知府於穎據實上奏,反而遭到楊嗣昌的責難。楊嗣昌為了坐實盧象升未死,特意派了自己手下的三個巡邏小兵前去走個過場。
只是令楊嗣昌沒有想到的是,就是這隨意指派的三人,最終給了自己一個大大的驚喜。其中一人名叫俞振龍,回來向楊嗣昌報告盧象升確實已經戰死。楊嗣昌大怒,竟然命人連續鞭打俞振龍三日夜,俞振龍死前張目大呼‘天道神明,無枉忠良’。
更過分的是,眼見此計不成,楊嗣昌竟然阻止收殮盧象升,連崇禎也跟楊嗣昌沆瀣一氣,盧象升家人上疏為盧象升請求撫卹,崇禎也是連連駁回,直到楊嗣昌敗亡的第二年才在一眾朝臣的不斷上疏中給予盧象升追贈榮譽、賜祭葬、撫卹家人。
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崇禎與楊嗣昌如此記恨盧象升?
我們還得從崇禎十年底的清兵入塞說起:明軍連戰連敗,很快皇太極便兵臨明朝京師城下。不得已崇禎下詔天下勤王,並以盧象升總督天下勤王軍。可是在大敵當前的緊要關頭,楊嗣昌偏偏攛掇著崇禎要與清議和,這就是盧象升總督天下勤王軍時的大背景。
在盧象升到達京師後,紛紛揚揚的議和傳聞很快就為盧象升所知,盧象升憤怒的說道‘我深受國恩,恨不得以死報國,必當努力作戰以御強敵。’很快崇禎便召對盧象升詢問退敵方略,當著楊嗣昌、高起潛的面盧象升義正言辭‘臣主戰’。
聞聽盧象升言,《明史》中記載崇禎‘帝色變,良久曰’這裡的‘色變’有兩層意思:一是不滿於盧象升妄圖主戰破壞他的議和大計;二是不滿盧象升當中指出有損自己的明君形象。
這讓戰歌就感到有些掩耳盜鈴了,楊嗣昌、高起潛皆是你崇禎的寵臣,最被你崇禎信任。現在議和的訊息出來了,鬼才信沒有你崇禎的首肯他倆敢在下面偷偷的搞議和?可是還要一面顧著自己的形象,一面加緊搞議和,不累嗎?
接著楊嗣昌去送盧象升,故意屏退左右,然後對盧象升說‘戒毋浪戰’。這就是在告訴盧象升不要輕易同清兵作戰,守好京師就行了。
到這裡意思就明白了,原來崇禎與楊嗣昌打的算盤是讓人們感受到在平叛戰場上連連取得勝利的明軍仍然不是清兵的對手,只有儘早議和才能減少損失、才能守住京師、才能保住大明的江山社稷。
說白了就是崇禎與楊嗣昌想用清兵來逼迫朝臣們自己提出議和之策,然後崇禎為了江山社稷不得不忍辱負重勉強從之。
在特意告訴盧象升‘戒毋浪戰’後,楊嗣昌跟崇禎還是不放心,然後他們就開始分盧象升的兵權,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盧象升這個總督天下勤王軍手中只有不到兩萬士卒。這下他們算是滿意了,心想就這兩萬人面對強敵,你能怎麼辦?老老實實的守好京師吧!
可是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在如此不利的條件下,盧象升竟然在京師城外擊退了清兵‘象升自將馬步軍列營都城之外,衝鋒陷陣,軍律甚整。’這下給楊嗣昌與崇禎氣的,你打退了敵人,給了人們希望誰還會再提議和,沒人提議和大明朝怎麼喘口氣、怎麼集中全力消滅叛軍、怎麼保住崇禎英主的形象?真是不識時務!
但是這個時候的楊嗣昌也知道盧象升的作用,就想再去勸勸,可還沒開口就聽到盧象升這麼一句‘文弱,子不聞城下盟《春秋》恥之,而日為媾。長安口舌如鋒,袁崇煥之禍其能免乎?’這算是說到點子上了。
楊嗣昌跟崇禎提出議和的目的是什麼?就是面對內憂外患,大明陷入多線作戰的困境,長此以往就是明軍能屢戰屢勝,那麼明朝也會被拖垮。想要解決這個困境,必須先跟一方罷兵言和,然後集中力量收拾另一方。
但是博學的崇禎與戰略高明的楊嗣昌為什麼不知道城下之盟是所有盟約中最不穩定的,你想搞城下之盟穩住強敵。可是難道你的敵人看不透你的策略?當你快要收拾內部叛軍的關鍵時刻,它們隨時就能找到藉口過來牽制你,你不還是達不到目的!只有立足於戰,放手讓盧象升打疼了敵人,他們才不敢輕易再來。
同時如果盧象升真的按兵不動,那麼戰後追究責任,盧象升必然跑不了,崇禎又不會替盧象升兜著,那麼盧象升必然難逃袁崇煥的下場。一世英名,毀於一旦!
知道盧象升這麼不開竅,楊嗣昌也徹底憤怒了,不僅將盧象升的直屬兵力分的只剩下五千人,還斷了盧象升部的糧餉。這下放心了,缺兵少糧,看你還怎麼出戰。只是事情的發展再一次出乎了楊嗣昌的預料
‘象升麾兵疾戰,呼聲動天,自辰迄未,砲盡矢窮。奮身鬥,後騎皆進,手擊殺數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僕……一軍盡覆。’
盧象升的壯烈令敵人欽佩、令天下人感泣,但是卻令崇禎與楊嗣昌痛恨不已。因為盧象升的壯烈徹底斷送了他們利用此次清兵入塞實現議和的目的。勤王之師的最高統帥剛剛壯烈殉國,你這邊不思為烈士復仇、不思同仇敵愾以御強敵,反而還要同敵人議和,到底是想幹什麼?
自己心心念念想要幹成的事,還是被自己費盡心機提防的盧象升給破壞了,你說崇禎跟楊嗣昌能不恨盧象升嗎?恨過之後,楊嗣昌猛然發現,其實事情還有轉機!只要咬死盧象升沒死,最好在給他定個畏敵潛逃,那不就行了!要是連橫掃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的盧象升此時都只能畏敵潛逃,那除了議和還有其它選擇嗎?只是‘天道神明,無枉忠良’,千算萬算的楊嗣昌還是沒有料到怎麼就露了這個俞振龍。
無計可施的楊嗣昌,憤怒於自己高明的戰略被破壞,於是就在盧象升的收殮上設定重重阻礙以使自己的內心獲得平衡。最後在盧象升陣亡八十天後才得以收殮,在楊嗣昌敗亡的第二年盧象升的家人才得到撫卹。
唉,以盧象升之忠烈,最後落得如此下場,這崇禎之天下安能不亡……
因為盧象升竟然敢破壞崇禎與楊嗣昌的議和大計!
盧象升力戰而亡後,一直隨其軍參贊軍務的楊廷麟在戰場之上尋獲盧象升遺體,同時有其麾下倖存士卒遠遠望見就號泣曰‘此吾盧公’。
按理說以盧象升的職位以及為國力戰而亡的忠烈,崇禎至少應該隆重祭葬以激勵士氣、以慰人心。但是接下來崇禎與楊嗣昌君臣的所作所為可著實令人大跌眼鏡甚至是憤怒。
盧象升戰死後,順德知府於穎據實上奏,反而遭到楊嗣昌的責難。楊嗣昌為了坐實盧象升未死,特意派了自己手下的三個巡邏小兵前去走個過場。
只是令楊嗣昌沒有想到的是,就是這隨意指派的三人,最終給了自己一個大大的驚喜。其中一人名叫俞振龍,回來向楊嗣昌報告盧象升確實已經戰死。楊嗣昌大怒,竟然命人連續鞭打俞振龍三日夜,俞振龍死前張目大呼‘天道神明,無枉忠良’。
更過分的是,眼見此計不成,楊嗣昌竟然阻止收殮盧象升,連崇禎也跟楊嗣昌沆瀣一氣,盧象升家人上疏為盧象升請求撫卹,崇禎也是連連駁回,直到楊嗣昌敗亡的第二年才在一眾朝臣的不斷上疏中給予盧象升追贈榮譽、賜祭葬、撫卹家人。
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崇禎與楊嗣昌如此記恨盧象升?
我們還得從崇禎十年底的清兵入塞說起:明軍連戰連敗,很快皇太極便兵臨明朝京師城下。不得已崇禎下詔天下勤王,並以盧象升總督天下勤王軍。可是在大敵當前的緊要關頭,楊嗣昌偏偏攛掇著崇禎要與清議和,這就是盧象升總督天下勤王軍時的大背景。
在盧象升到達京師後,紛紛揚揚的議和傳聞很快就為盧象升所知,盧象升憤怒的說道‘我深受國恩,恨不得以死報國,必當努力作戰以御強敵。’很快崇禎便召對盧象升詢問退敵方略,當著楊嗣昌、高起潛的面盧象升義正言辭‘臣主戰’。
聞聽盧象升言,《明史》中記載崇禎‘帝色變,良久曰’這裡的‘色變’有兩層意思:一是不滿於盧象升妄圖主戰破壞他的議和大計;二是不滿盧象升當中指出有損自己的明君形象。
這讓戰歌就感到有些掩耳盜鈴了,楊嗣昌、高起潛皆是你崇禎的寵臣,最被你崇禎信任。現在議和的訊息出來了,鬼才信沒有你崇禎的首肯他倆敢在下面偷偷的搞議和?可是還要一面顧著自己的形象,一面加緊搞議和,不累嗎?
接著楊嗣昌去送盧象升,故意屏退左右,然後對盧象升說‘戒毋浪戰’。這就是在告訴盧象升不要輕易同清兵作戰,守好京師就行了。
到這裡意思就明白了,原來崇禎與楊嗣昌打的算盤是讓人們感受到在平叛戰場上連連取得勝利的明軍仍然不是清兵的對手,只有儘早議和才能減少損失、才能守住京師、才能保住大明的江山社稷。
說白了就是崇禎與楊嗣昌想用清兵來逼迫朝臣們自己提出議和之策,然後崇禎為了江山社稷不得不忍辱負重勉強從之。
在特意告訴盧象升‘戒毋浪戰’後,楊嗣昌跟崇禎還是不放心,然後他們就開始分盧象升的兵權,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盧象升這個總督天下勤王軍手中只有不到兩萬士卒。這下他們算是滿意了,心想就這兩萬人面對強敵,你能怎麼辦?老老實實的守好京師吧!
可是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在如此不利的條件下,盧象升竟然在京師城外擊退了清兵‘象升自將馬步軍列營都城之外,衝鋒陷陣,軍律甚整。’這下給楊嗣昌與崇禎氣的,你打退了敵人,給了人們希望誰還會再提議和,沒人提議和大明朝怎麼喘口氣、怎麼集中全力消滅叛軍、怎麼保住崇禎英主的形象?真是不識時務!
但是這個時候的楊嗣昌也知道盧象升的作用,就想再去勸勸,可還沒開口就聽到盧象升這麼一句‘文弱,子不聞城下盟《春秋》恥之,而日為媾。長安口舌如鋒,袁崇煥之禍其能免乎?’這算是說到點子上了。
楊嗣昌跟崇禎提出議和的目的是什麼?就是面對內憂外患,大明陷入多線作戰的困境,長此以往就是明軍能屢戰屢勝,那麼明朝也會被拖垮。想要解決這個困境,必須先跟一方罷兵言和,然後集中力量收拾另一方。
但是博學的崇禎與戰略高明的楊嗣昌為什麼不知道城下之盟是所有盟約中最不穩定的,你想搞城下之盟穩住強敵。可是難道你的敵人看不透你的策略?當你快要收拾內部叛軍的關鍵時刻,它們隨時就能找到藉口過來牽制你,你不還是達不到目的!只有立足於戰,放手讓盧象升打疼了敵人,他們才不敢輕易再來。
同時如果盧象升真的按兵不動,那麼戰後追究責任,盧象升必然跑不了,崇禎又不會替盧象升兜著,那麼盧象升必然難逃袁崇煥的下場。一世英名,毀於一旦!
知道盧象升這麼不開竅,楊嗣昌也徹底憤怒了,不僅將盧象升的直屬兵力分的只剩下五千人,還斷了盧象升部的糧餉。這下放心了,缺兵少糧,看你還怎麼出戰。只是事情的發展再一次出乎了楊嗣昌的預料
‘象升麾兵疾戰,呼聲動天,自辰迄未,砲盡矢窮。奮身鬥,後騎皆進,手擊殺數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僕……一軍盡覆。’
盧象升的壯烈令敵人欽佩、令天下人感泣,但是卻令崇禎與楊嗣昌痛恨不已。因為盧象升的壯烈徹底斷送了他們利用此次清兵入塞實現議和的目的。勤王之師的最高統帥剛剛壯烈殉國,你這邊不思為烈士復仇、不思同仇敵愾以御強敵,反而還要同敵人議和,到底是想幹什麼?
自己心心念念想要幹成的事,還是被自己費盡心機提防的盧象升給破壞了,你說崇禎跟楊嗣昌能不恨盧象升嗎?恨過之後,楊嗣昌猛然發現,其實事情還有轉機!只要咬死盧象升沒死,最好在給他定個畏敵潛逃,那不就行了!要是連橫掃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的盧象升此時都只能畏敵潛逃,那除了議和還有其它選擇嗎?只是‘天道神明,無枉忠良’,千算萬算的楊嗣昌還是沒有料到怎麼就露了這個俞振龍。
無計可施的楊嗣昌,憤怒於自己高明的戰略被破壞,於是就在盧象升的收殮上設定重重阻礙以使自己的內心獲得平衡。最後在盧象升陣亡八十天後才得以收殮,在楊嗣昌敗亡的第二年盧象升的家人才得到撫卹。
唉,以盧象升之忠烈,最後落得如此下場,這崇禎之天下安能不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