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未濟

    五代十國以來,換皇帝的速度太快。趙普想出了更戍法這樣的方式。所謂更戍法,就是改變戍守的地方。士兵定期更改戍守的地方,而將領不動。這樣將領就無法隨便帶領士兵造反。但是這樣造成的弊端是將領不熟悉自己計程車兵,士兵也不瞭解自己的領導。很影響軍隊的戰鬥力。北宋軍隊戰鬥力低有很多因素,很多人把原因歸結為更戍法。神宗變法時期將更戍法變成了將兵法。

    如果是更戍法造成了部隊戰鬥力低,未免太冤枉更戍法了。唐朝後期各個藩鎮擁兵自重,皇帝的部隊征討藩鎮往往是失敗的。中央禁軍不熟悉各方的地形,也不適應各方的氣候。更戍法的初衷一個是防止將領作亂,另一個就是讓士兵們熟悉各方地形,適應氣候。否則南方有戰爭時,北方士兵都派不上用場。很多北方士兵初來南方,不適應環境,生病的人比戰爭傷亡還多。

    更戍法可以讓士兵們熟悉各地的環境,即使是生病了,也可以治療。總比打仗的時候不適應環境要好。但是弊端也確實有,直接的弊端就是士兵更換防區時經費開支較大。不過很多人更喜歡把打仗失利歸結於更戍法導致的將不知兵,兵不知將。那麼一個將領瞭解士兵需要多長時間呢?宋朝將領可以直接管轄和調動計程車兵就幾千人,少則不足千人。如果需要萬人的調動,那就麻煩了。將領是沒有這個權力的。而且管轄計程車兵也不多。這些裡面還有不能直接調動的。

    就算了一個將領統領一支隊伍五年,十年,他能把幾千人的名字都記住嗎?每天有那麼多事情要處理,很多士兵也沒有機會認識將軍。所以不管時間的長短,將軍不可能去熟悉每一個人。最終需要熟悉的就是中層軍官。就像當年韓信一樣,所謂大將軍是帶將的。而這些中層軍官都是有履歷的,就是我們今天的簡歷。誰打過什麼戰役,立過什麼功,一看便知。若想深入瞭解,有一年時間也夠熟悉的了。要是非要說得有十年八年的交情才算將知兵,那什麼措施都不管用了。

    王安石時期,改成將兵法。宋朝後來也是沿用。將軍隊的編制精簡,由將領練兵,提高了士兵的戰鬥力。主要還是王安石的裁軍起了作用。一是為了減少開支,二是淘汰戰鬥力較弱計程車兵。如果說將兵法提高了戰鬥力便推斷更戍法降低了戰鬥力,這是毫無邏輯的。將兵法真正更改的是編制問題,練兵問題,而不是更換防區的問題。二者的本質就是不同的。

    精簡編制,由將領直接練兵當然是好的。但是更戍法也確實應該繼續執行。首先從古代加強皇權的角度來看,防止將領作亂不無道理。要不是趙匡胤的皇位得來得太容易,趙普也不會提出這個建議。戰鬥力的問題前面已經提到過了,非要說將不知兵是打敗仗的根源,確實牽強。將兵法和更戍法應該融合使用。一支隊伍由將領訓練,一直管轄。但是該更戍也要更戍,只不過要慢慢地更戍。將外出的部隊調三分之一的人回來,將京城部隊調三分之一過去補充。因為三年一次大換防是定製,當第三年大換防的時候,第一批調來計程車兵也訓練兩年了。如此新老交替便不是重新開始,將領也更方便一些。每年換防開支也可減少。

    前面也提到,更戍法是為了讓士兵熟悉地形,適應環境。這個規則並不是沒有好處的。只是操作起來出了問題。將兵法若能和更戍法融合,宋朝不僅可以保證軍隊戰鬥力,還能防止將領作亂。後來的苗劉兵變就是個例子。可惜,改革過於急促,總是認為以前的規則就要打破才是改革,往往折中的方案更符合情況。

  • 2 # 玉華讀史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談下,為什麼和其他朝代比起來,宋朝的軍隊會變得那麼弱不禁風。

    其一,以文治國導致軍隊本來就沒什麼存在感。由於唐朝那一套文武並重的理論讓很多武將在統兵天賦的前提下,還加持了文臣所特有的謀略天賦。這就造成了這一群武將不僅僅只會打仗而已,他們對國家的局勢比宋代的將軍更加清楚。這也就導致了他們對京城的認知都是特別模糊,特別沒有忠誠度的。也就是說在京城實力比較強大的時候,地方上的這一群武將,全部都乖乖的當國家的守門人,然而只要京城的實力弱到一定程度了,只要讓武將們看到了京城人員的弱不禁風。那麼他們就是會像唐朝末期一樣,變成了一種混亂的情況。所以在宋朝的時候,都是極大提高了文臣的地位,對於武將能夠壓多低就壓多低。所以也就造成了同一級的文臣和武將,根本就是不對等的情況。

    其二,唐代的武將造反事件還歷歷在目,所以壓低武將權力。就像第一點所說的一樣,宋朝和唐朝之間隔了200多年的時光,但是這並不能夠讓他們遺忘唐朝的輝煌,以及後期的糟糕。正是因為這種強烈的對比,趙匡胤特別煩躁。他害怕自己好不容易拿下來的土地和開創的國家,被後來一群武將們給拿走了,在他的眼裡,這一群舞刀弄槍的人實在太可怕了,還不如那一群讀書人來的實在一點。加上他自己也是一個統兵大將,所以他更清楚這群武將所造成的破壞性,所以他才會壓低武將的權力。

    其三,宋朝大軍是從舊軍中抽取出來的,但是,抽取的只是送到了禁軍手中。宋朝的軍隊究竟是什麼來的呢?一個方面從百姓中抽取而來的。另外一個方面是在前任老闆遺留下來的人員中抽選出來的。而為了保證京城禁軍的實力,所以他們都有優先選擇權,也就是禁軍會在候選人中上來選長得比較結實的,看起來是一個好苗子,把他們給了禁軍。剩下那一群沒有什麼實力又比較弱的,都留給了地方上的軍隊。這也就導致了宋朝的禁軍都是一群特別壯實的人兒,地方上的都是特別弱不禁風的。

    而根據《宋史·兵衛志》相關記載,宋代軍事指揮系統由樞密院、三衙、兵部共同掌管。其中,樞密院掌管全國軍事調動,直屬皇帝管理,擁有對宋朝正規軍的調動權;三衙,即殿前都指揮司、侍衛馬軍司和侍衛步軍司,為中央最高指揮機關,分別統領禁軍和廂軍;三衙分化禁軍的指揮權,三個部門共同領導禁軍部隊;兵部隸屬於尚書省,為了防止宰相對軍國大事的干預,宋代兵部只掌管兵衛、儀仗、鹵簿、武舉、民兵、廂軍、土軍、蕃軍等非正規軍,同時負責武將升遷管理、地圖儀仗等。

    禁軍是宋朝的正規軍,隸屬樞密院直接調動,三衙領兵,直接對皇帝負責。宋神宗元豐改制之後,廢去大量的冗雜部門,唯獨不廢樞密院。有宋一代,樞密院一直擁有調兵權,熙寧變法廢除更戍法,但樞密院依然對其有調動權力。 廂軍是宋朝各州縣安保部隊,最高隸屬於兵部,兵部擁有對全國廂軍的指揮權。但是實際上,廂軍戰鬥力弱,一般只有維持治安和雜役的任務,州縣地方長官一樣對其有領導權。 土軍、民兵、藩軍是宋代為了邊防安全和治安穩定建立的準軍事化部隊。按照熙寧變法的保甲法要求,宋朝逐漸建立完善其民兵部隊,而從仁宗朝開始的對西夏戰爭也大量的招募了土軍和藩軍,這些軍隊名義上直屬於兵部領導,兵部擁有其指揮權。

    北宋和南宋的軍事制度有許多不同之處,但總的是吸取晚唐、五代軍閥割據的教訓,皇帝加強集權,削弱大將兵權,以文臣御武事;集中大量財力、物力,供養大批招募來的軍隊,募兵制始終居於極其重要的地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腦螢幕的尺寸怎麼計算?